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皮,汉语常用字(一级字) ,读音为pí,最早见于甲骨文 。本义为用手剥兽皮;后引申为生物学上动物或植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皮层组织,广义指表面;皮也是一种中国的姓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皮

拼音; pí

注音; ㄆ一ˊ

部首; 皮

总笔画; 5

五笔98; BNTY

五笔86; HCI

仓颉; DHE

四角号码; 40247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76AE

笔顺读写; 横钩、撇、竖、横撇、捺

笔顺编号; 53254

字级; 一级字、常用字

平水韵; 四支

字源演变

皮,象形字。西周金文从又(手)剥取兽皮,"图2上半部分"像兽头及躯干,"图2中间部分"像剥取之皮,所谓"合体象形"。时手可左可右,至春秋固定于右,籀文皮字上体作"图3上半部分",则头、躯、皮已不可辨识。战国时,又或作寸,但没取得主流地位(又与寸是形义皆近偏旁的更替)。皮字上体多作"图4上半部分"、"图5上半部分"、"图6上半部分"、"图7上半部分"、"图8上半部分"、"图9上半部分"、"图12上半部分"、"图13上半部分"、"图14上半部分",此皆西周"图1上半部分"之头、躯、皮之变体,讹变严重者"头"作"图10上半部分"、"图11上半部分",皆"图1上半部分"之变体。

《说文》规范作"图15",从又为省声,是所谓的理据重构。隶变后楷书作皮,笔意与笔势变化结合,成为记号字。《说文》本义是剥取的兽皮。云梦秦简《秦律十八种·田律》:"食其肉而入皮。"通"彼",代词。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公射取皮在穴。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或鼓或皮。"用作地名。云梦秦简《编年纪》:"(昭王)二年,攻皮氏。"用作姓氏。战国韩戈"皮氏"。人名。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从又,为省声。

说文解字注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剥、裂也。谓使革与肉分裂也。云革者、析言则去毛曰革。统言则不别也。云者者、谓其人也。取兽革者谓之皮。皮、柀。柀、析也。见木部。因之所取谓之皮矣。引伸凡物之表皆曰皮。凡去物之表亦皆曰皮。战国策言皮面抉眼王?僮约言落桑皮椶、释名言皮瓠以为蓄皆是。

从又。

又手也。所以剥取也。

省声。

符羁切。古音为皮皆在十七部。凡皮之属皆从皮。

康熙字典

《唐韵》符羁切。《集韵》《韵会》《正韵》蒲糜切。音疲。《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从又,为省声。《长笺》:从为,形义俱远。当作从又,从尸。徐曰:又,手也。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韦。《书·禹贡》:梁州,厥贡熊、罴、狐、狸,织皮。传:贡四兽之皮织金罽。《周礼·天官》:掌皮,掌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注:有毛为皮,去毛为革。

又《释名》:被也。被覆体也。《韵会》:皮肤,肌表也。《史记·郦生传》:足下以目皮相,恐失天下士。

又《扬子·方言》:秦、晋言非其事,谓之皮传。注:谓强语也。《后汉·张衡传》:后人皮传,无所容篡。《注》:皮肤浅近,强相傅会也。

又《博雅》:皮弁,冠也。《礼·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听祭报,示民严上也。

又《正韵》:狐貉之裘曰皮也。《庄子·让王篇》:冬日衣皮毛。

又皮侯。《周礼·冬官考工记》:张皮侯而栖鹄。《论语》:射不主皮。注:皮,革也。布侯而栖革于其中以为的,所谓鹄也。

又皮币。《前汉·武帝纪》: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又腹心部曰皮室。《辽史·百官国语解》:军制,有南、北、左、右皮室及黄皮室,皆掌精兵。

又《博雅》:重皮,厚朴也。

又《古今注》:长安儿童呼苦葴为皮弁。

又《本草释名》:仰天皮、掬天皮,地衣草别名。卽湿地上苔衣也。

又皮氏,县名。《前汉·地理志》:属河东郡。

又皮山,山名。见《山海经》。

又姓。郑大夫子皮后。汉皮扬,唐皮日休。

又叶蒲何切。音婆。《诗·召南》:羔羊之皮,素丝五紽。《左传·宣二年》:宋华元谓役者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者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