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敦煌莫高窟发现,印制于唐朝公元868年的《金刚经》(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历史
- 陆深《河汾燕闲录》的《俨山外集》卷三中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593 年)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这里说的可以理解为雕造被毁之佛像,撰集残缺的佛经。而陆深道:“此印书之始,又在冯瀛王(指冯道)先矣。”
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公元971年成都刻印全部5048卷的《大藏经》,雕版13万块,花费12年。至今中国仍保存着大约700本宋代的雕版印刷的古籍。[2]
清代以来这一带雕版艺人众多,以陈开良、陈正春、陈礼环、陈开华、王义龙、刘文浩、陈兴荣等为代表的“杭集扬帮”,写工、刻工、印工、装订工齐全,世代相承。陈开良去世后,其子陈正春继为 “扬帮”领头人。1958年,陈正春受聘于扬州古旧书店,并参与建社。[3]
工艺
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作原稿。然后将原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后各种技术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绘上的、画上的或写上的原稿,大师级雕工负责精细部分的,到雕刻比较便宜的木头或比较不重要部分时才交给比较没有才能的工匠。木板然后刷上墨,在印刷机中加压形成原稿的复制品。
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优于铸造活字印刷:例如像汉语这样的语言有很大的字符集的情况下,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时会更便宜一些。
这个工艺也具有更多的艺术绘画的自由,例如图画和图表的绘制。[4]
不过,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损坏了需要不断更换,这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
雕版印刷也指的是书法的一种类型。
2009年9月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
优缺点
- 优点:可一次将欲用字先行雕版,印刷后再裁割。
- 缺点:如有一字笔划不慎刻错,则整块板都不能用,须另外重刻一块板子。
参见
参考文献
- ↑ 邓广铭.《邓广铭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78-180
- ↑ 沈括:“悍妻”培养出来的科学达人 .人民网.2011-09-23[引用日期2015-06-01]
- ↑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申遗入围 .新浪.2014-04-18[引用日期2015-06-01]
- ↑ 图说雕版印刷(组图) .人民网.2014-02-27[引用日期2015-06-01]
-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明网.2015-05-05[引用日期2015-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