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陽明學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陽明學派,又名姚江學派,創始人為明代大儒王守仁,因其曾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故稱該學派為陽明學派。該學派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後分化為浙中王學、江右王學、和泰州王學等七派。陽明學派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學術領域中的一個著名流派,其學說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1]。其中最著名者六人,據黃宗羲《明儒學案》載:「南中之名王氏學者,陽明在時,王心齊、黃五嶽、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馮江南,其著也。」

代表人物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會稽餘姚人(現屬寧波),青年時移居越城,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軍事家。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軍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學藝術造詣。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諡文成。

他一生仕途坎坷,然治學不倦,成就卓著。他創立的「心學」思想體系,積極追求個性解放,衝破了「理學」的傳統觀念,在封建社會後期產生過重要影響,堪稱學界巨擘。他的教育思想,敢於反對舊道學的禁錮,有着濃烈的創新精神。他不僅文韜武略,還是一位治世能臣。清代名士王士禎稱讚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為「明第一流人物」。

王守仁才高學邃,在哲學上曾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題,衝擊了僵化的程朱理學,最終集「心學」之大成,開創了著名的「姚江學派」。其「心學」學說的思想本質是強調個性化的發展、個人意願的尊重及個體創造力的調動,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陽明學說在海外、特別是對日本明治維新發生過作用,對現代企業的人性化管理影響也很大。

崛起原因

王陽明在世時,其學術思想雖然有一定的影響和為一部分人所接受,但還不是很廣泛,而且不時遭到朝廷內外的攻擊和責難,更被程朱理學的信奉者斥之為「偽學」,攻之為「異端」。

明朝中葉以後,隨着程朱理學日益失去控制人心的作用,王陽明的學術思想才逐步左右思想界,風靡一時。在教育領域裡,程朱學派養成的教育傳統窒息了自由思想。當時的知識分子都把熟讀朱熹注的「四書」和《性理大全》等書,奉為金科玉律,不敢稍有出入,否則被誣為離經叛道。「王學」的出現,要求人們擺脫程朱學派章句語錄的桎梏,「反求諸心」,追求自己智慧、道德的靈光,這在當時學術界確實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王學」將封建主義的倫理道德說教臻於系統和完善,而且具有簡易明白、通俗易懂的特點,更便於推行和傳播,所以也深得封建統治階級青睞。

在中國封建社會裡,任何一種新的和具有革新性的學術、思想流派的崛起和確立,其權威作用是極為重要的,作為「王學」的創始人和學派的首領,王陽明是充分具備這些條件的。王陽明在政治實踐、教育實踐和學術成就方面,如果按封建主義的標準來衡量,在「立功」、「立德」、「立言」等要求上都是堪稱楷模的。他在平復寧王朱宸濠叛亂、鎮壓農民起義和少數民族起義中是為明王朝立了功的[2]。他的社會聲望、道德品質、教育業績和一代名師的風範都深孚眾望,為正直的封建士大夫所景仰。他所創立的「心學」開闢了儒學的新領域、新境界。他的著作《傳習錄》、《大學問》等是新儒學的經典名著。據《明儒學案》載,《傳習錄》刊行於世後,許多不滿八股道學的士子、舉人、進士,乃至官吏等,如獲至寶。所有這些為「陽明學」的崛起和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陽明學派崛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陽明弟子四處講學,廣為傳播。僅據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列名記載,就有六十七人之多。這些「王門弟子」,繼承王陽明的講學傳統,亦到處辦書院,傳播王學。如錢德洪,不僅追隨他的老師在建立陽明學派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後來「在野三十年,無日不講學。江、浙、宣、歙、楚、廣名區奧地,皆有講舍。」(黃宗羲:《明儒學案》卷十一,《浙中王門學案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25頁)又如歐陽德,在王陽明死後,「以講學為事。當是時,士咸知誦致良知之說,而稱南野門人者半天下。癸丑甲寅間,京師靈濟宮之會,先生與徐少湖、聶雙江、程松溪為主盟,學徒雲集至千人,其盛為數百年所未有。」(黃宗羲:《明儒學案》卷十七,《江右王門學案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360頁)陽明學派的學術思想和教育理論比較簡易明白(不像程朱理學那麼繁瑣、深奧),使之在中下層知識分子和民眾之中傳播得較為廣泛和深入,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陽明學說的反程朱理學精神和鼓勵人們衝破舊傳統思想框框的叛逆性格,無疑是獲得一些渴望解脫思想禁錮的知識分子歡迎的歷史背景。

視頻

陽明學派 相關視頻

【王陽明】5.天泉證道「四句教」陽明學派的分化
第八集 天泉證道「四句教」陽明學派的分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