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融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融業

中文名: 金融業

起 源: 公元前2000年

地 區: 巴比倫寺廟

類 別: 金融等

金融業指的是銀行與相關資金合作社,還有保險業,除了工業性的經濟行為外,其他的與經濟相關的都是金融業。金融業是指經營金融商品的特殊行業,它包括銀行業、保險業、信託業、證券業和租賃業。[1]

歷史發展

金融業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寺廟和公元前 6世紀希臘寺廟的貨幣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業務。公元前5~前3世紀在雅典羅馬先後出現了銀錢商和類似銀行的商業機構。在歐洲,從貨幣兌換業和金匠業中發展出現代銀行。最早出現的銀行是意大利威尼斯的銀行(1580)。1694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家股份制銀行──英格蘭銀行,這為現代金融業的發展確立了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此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業迅速發展,並對加速資本的積聚和生產的集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信用活動為中心的銀行壟斷與工業壟斷資本相互滲透,形成金融資本,控制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命脈。  

中國金融業的起點可追溯到公元前 256年以前周代出現的辦理賒貸業務的機構,《周禮》稱之為「泉府」。南齊時(479~502)出現了以收取實物作抵押進行放款的機構 「質庫」,即後來的當鋪,當時由寺院經營,至唐代改由貴族壟斷,宋代時出現了民營質庫。明朝末期錢莊(北方稱銀號)曾是金融業的主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票號、官銀錢號等其他金融機構。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現代銀行在中國出現較晚。鴉片戰爭以後,外國銀行開始進入中國,最早的是英國麗如銀行(1845)。隨後又相繼設立了英國的麥加利銀行(即渣打銀行)和滙豐銀行德國的德華銀行、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俄國的華俄道勝銀行等。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銀行是 1897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辛亥革命 以後,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中國的銀行業開始有較快的發展,銀行逐步成為金融業的主體,錢莊、票號等相應退居次要地位,並逐步衰落。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基本上是與民族資本主義工


商業的發展互為推進的。這表明了金融業與工商業之間的緊密聯繫,及其對國民經濟的重要影響。  現代金融業 金融業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從古代社會比較單一的形式,逐步發展成多種門類的金融機構體系。在現代金融業中,各類銀行占有主導地位。商業銀行是現代銀行最早和最典型的形式,城市銀行、存款銀行、實業銀行、抵押銀行、信託銀行、儲蓄銀行等,雖都經營金融業務,但業務性質常有較大差異,而且,金融當局往往對它們的業務範圍有所限制。現代商業銀行一般都綜合經營各種金融業務。大商業銀行除在本國設有大量分支機構外,往往在國外也設有分支機構,從而成為世界性的跨國銀行。現代大商業銀行通常是大壟斷財團的金融中心。持股公司已成為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金融業的重要組織形式。  與商業銀行性質有所不同的是專業銀行。專業銀行一般由國家(政府)出資或監督經營。 其業務特別是信貸業務,大都側重於某一個或幾個行業,並以重點支持某些行業的發展為經營宗旨。  中央銀行的建立是金融業發展史 上的一個里程碑。在現代金融業中,中央銀行處於主導地位。它是貨幣發行銀行、政府的銀行和銀行的銀行,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的金融政策,調節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一般也是金融活動的管理與監督機關。  除銀行外,現代金融業中還包括各種互助合作性金融組織( 如合作銀行、互助銀行、信用合作社或信用組合等)、財務公司(或稱商人銀行)、貼現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金融諮詢公司、專門的儲蓄匯兌機構(儲金局、郵政儲匯局等)、典當業、金銀業、金融交易所(證券交易所、黃金交易所、外匯調劑市場等)和資信評估公司等等。現代金融業的經營手段已十分現代化,電子計算機和自動化服務已相當普及。


金融學(Finance)是研究價值判斷和價值規律的學科。主要包括傳統金融學理論和演化金融學理論兩大領域。

人類已經進入金融時代、金融社會,因此,金融無處不在並已形成一個龐大體系,金融學涉及的範疇、分支和內容非常廣,如貨幣、證券、銀行、保險、資本市場、衍生證券、投資理財、各種基金(私募、公募)、國際收支、財政管理、貿易金融、地產金融、外匯管理、風險管理等。

金融學領域的學科交叉與創新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湧現出許多引人注目的新興邊緣學科,如演化金融學(Evolutionary Finance)就是介於生物學和金融學的一門邊緣科學,演化證券學則是介於生物學和證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特點

金融業具有指標性、壟斷性、高風險性、效益依賴性和高負債經營性的特點。

指標性

指標性是指金融的指標數據從各個角度反映了國民經濟的整體和個體狀況,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壟斷性

壟斷性一方面是指金融業是政府嚴格控制的行業,未經中央銀行審批,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允許隨意開設金融機構; 另一方面是指具體 金融業務的相對壟斷性,信貸業務主要集中在四大商業銀行,證券業務主要集中在國泰、華夏、南方等全國性證券公司,保險業務主要集中在人保、平保和太保。

高風險性

高風險性是指金融業是巨額資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國民經濟各部門。單位和個人,其任何經營決策的失誤都可能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

效益依賴性

效益依賴性是指金融效益取決於國民經濟總體效益,受政策影響很大。

高負債經營性

高負債經營性是相對於一般工商企業而言,其自有資金比率較低。  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地位,關係到經濟發展 和社會穩定,具有優化資金配置和調節、反映、監督經濟的作用。金融業的獨特地位和固有特點,使得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本國金融業的發展。我國對此有一個認識和發展過程。過去我國金融業發展既緩慢又不規範,經過十幾年改革,金融業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在成長。隨着經濟的穩步增長和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金融業有着美好的發展前景。

2009-2011年的3年間,中國債券市場發行量分別為86475億元、95088億元和69625億元。其中2009和2010年分別比2008年多增了15748和24361億元(2011年發行規模減少,主要是央票發行量快速縮減所致)。其中非金融企業發債(包括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數量分別 為15749億元、15293億元和15333億元,均比2008年增長80%以上。在自律管理模式下,我國相繼推出了中期票據、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美元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超短期融資券和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等創新產品,受到了市場參與者的普遍歡迎和廣泛好評。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我國債券市場已經連續幾年保持世界第五、亞洲第二的地位。

保險行業

對於保險行業而言,2011年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截至3月底,A股四大上市保險企業2011年年報悉數亮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9014.46億 元,同比增長9.61%;實現淨利潤522.66億元,同比下降16.59%,同比增速較2010年分別下降了13.53和25.28個百分點。具體來看,中國 平安表現最好,營業收入、淨利潤和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分別增長了31.4%、25.89%和12.5%,而中國人壽這三項數據則分別下降了0.87%、45.31%和45.49%。

上市公司

51報告在線數據顯示,已公布年報的1324家上市公司2011年合計營業收入為17.47萬億元,淨利潤收入為1.7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76%和13.66%,而2010年這些公司合計營收增速和淨利潤增速分別達到了35.43%和39.82%。與A股整體業績下滑不同,銀行業在2011年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截至3月底,除南京銀行、北京銀行、光大銀行和寧波銀行外,其餘12家上市銀行均已公布了2011年年報,這12家 銀行2011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15萬億元,占1324家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的12.32%;實現淨利潤8489億元,即平均每天進賬23.26億元, 占比更是達到了48.79%。

分支

汽車金融業

汽車金融業是指以商業銀行、汽車金融公司、保險公司、信託聯盟組織及其關聯服務組織為經營主體,為消費者、汽車生產企業和汽車經銷商提供金融服務的市場經營活動領域。

完整的汽車金融業服務體系具備3項主要職能:為廠商維護銷售體系,整合銷售渠道,提供市場信息;為經銷商提供存貸融資,營運融資 ,設備融資;為直接用戶提供消費信貸、租賃融資、維修融資、保險等業務。

汽車金融業最初的職能僅僅是向汽車生產企業的經銷商及其下屬零售商的庫存產品提供貸款服務,並允許其經銷商向消費者提供多種選擇的貸款或租賃服務。隨着其業務範圍和職能的不斷拓展,汽車金融服務公司開始逐步向消費者、經銷商和生產商提供多種形式的全方位金融服務;現代成熟的汽車金融業已經衍生出行業金融職能:除了汽車消費信貸服務外,還包括融資性租賃、購車儲蓄、汽車消費保險、信用卡等,滲透到了從製造→銷售→消費,直到最後報廢的整個汽車產業每個環節以及與之相關聯的其它產業。包含有條件融資、儲蓄、信用卡、貸款、保險與擔保等業務,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金融服務業鏈。有人甚至認為汽車產業有兩條腿,其中一條就是汽車金融。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金融業始創於革命根據地。最早的金融機構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廣東、湖南、江西、湖北等地的農村信用合作社,以及1926年12月在湖南衡山柴山洲特區由農民協會創辦的柴山洲特區第一農民銀行。隨着革命戰爭的發展,各革命根據地紛紛建立起農村信用合作社和銀行。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河北石家莊市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的銀行逐步併入中國人民銀行。政府沒收了國民黨的官僚資本銀行,並對私營金融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高度集中統一的國家銀行體系。同時,政府在廣大農村地區,發動和組織農民建立了大批集體性質的農村信用合作社,並使它們發揮了國家銀行在農村基層機構的作用。高度集中的「大一統」國家銀行體系與眾多的農村信用合作社相結合是50~70年代中國金融業的最顯着特點。  


從1979年起,中 國開始對金融業進行體制改革。中國人民銀行擺脫了具體的工商信貸業務,開始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國家專業銀行逐一成立;保險公司重新成立並大力發展國內外業務;股份制綜合性銀行和地區性銀行開始建立;信託投資機構大量發展;租賃公司、財務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合作銀行、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資信評估公司、中外合資銀行、外資銀行等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形成一個以專業銀行為主體,中央銀行為核心,各種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並存的現代金融體系。

十二五規劃

2012年9月18日,央行發布了《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分別從改善金融調控、完善組織體系、建設金融市場、深化金 融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維護金融穩定、加強基礎設施等七方面,明確了「十二五」時期金融業發展和改革的重點方向。


其中,規劃中指出,將在「十二五」期間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堅持按照市場化方向推進金融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完善金融運行機制,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充分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明確政府作用的領域和邊界,減少政府對微觀金融活動的干預。

規劃同時指出,推進金融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建設,進一步發揮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的基準作用,擴大其在市場化產品中的應用。健全中長期市場收益率曲線,為金融機構產品定價提供有效基準。按照條件成熟程度,通過放開替代性金融產品價格等途徑,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繼續完善中央銀行利率調控體系,疏通利率傳導渠道,引導金融機構不斷增強風險定價能力,依託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建立健全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確保利率市場化改革按照「放得開,形得成,調得了」的原則穩步推進。

規劃還提出,要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原則,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協調推進外匯市場發展,豐富匯率風險管理工具。進一步研究建立人民幣對新興市場貨幣的雙邊直接匯率形成機制,積極推動人民幣對新興市場經濟體和周邊國家貨幣匯率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掛牌。

此外,依照「突出重點、整體推進、順應市場、減少扭曲、積極探索、留有餘地」的總體原則,進一步放寬跨境資本流動限制,健全資本流出流入均衡管理體制,完善對外債權債務管理,穩妥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以直接投資便利化為出發點,實現直接投資基本可兌換;以開放國內資本市場和擴大對外證券投資為重點,進一步提高證券投資可兌換程度;以便利跨境融資為重點,加快改革信貸業務外匯管理,深化外債管理體制改革,規範對外債權管理和監測;以擴大個人用匯自主權為着力點,進一步放開個人其他資本項目跨境交易。

規劃指出,積極探索和拓展外匯儲備多層次使用渠道和方式,完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深入研究和評估外匯儲備經營的風險承受力,加大對各類投資領域、產品和工具的研究,堅持長期戰略性的投資理念,堅持科學有效的投資基準模式,在審慎評估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多元化投資,優化貨幣資產配置,提高投資收益,實現外匯儲備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的目標。創新外匯儲備運用方式,更好地支持配合國家發展戰略,服務國家可持續發展目標。

挺進金融業

產融結合的美好藍圖、實業的艱辛與金融業的高收益、逐漸敞開的金融業大門,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爭食金融行業「大蛋糕」。而從2012年開始,互聯網企業也來勢洶洶地將其觸角伸向金融業深處,它們或將成為這個行業的一股顛覆力量。


民企爭食金融行業「大蛋糕」

與實業的艱辛相比,金融業的高額利潤對資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產業資本進入金融業的最初意圖在於降低財務風險,獲得穩定的投資收益,也為自身融資提供便利。不過,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同時也帶來了實業空心化的隱憂,並可能引起金融秩序的混亂,因此中國依然對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實行嚴格的牌照管制。

儘管如此,「產融結合」仍然逐漸成為中國企業青睞的發展路徑,並且較早一批取得金融牌照的民營企業家由此而分享到了行業的超額利潤,收穫了令人艷羨的財富,包括民生銀行的一眾民營股東,劉永好、盧志強、張宏偉和史玉柱等;泰康人壽的大股東陳東升、孔東梅夫婦;國華人壽、天平車險的大股東劉益謙;中融信託的控制人解植坤、毛阿敏夫婦。

雖然牌照管制一直存在,但仍然有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通過各種途徑爭食金融業的「大蛋糕」。朱孟依家族掌舵的「珠江系」先後入股北京農商行以及廣州農商行等,珠江人壽已低調開業,其金融、投資、建築的三大支柱產業戰略初見雛形。成立於1990年,由家居建材起家的香江集團,投資觸角也已經伸向廣東發展銀行、廣發證券等金融機構和多家企業。

2013年4月8日,史玉柱辭去巨人網絡CEO,引起不小的震動,眾人紛紛猜測其歸隱的真實意圖在於轉向金融投資,而史玉柱予以否認,表 示其會長期持有民生銀行股份,並不是投機者。不管「退休」的真實意圖如何,史玉柱邁向金融是不爭的事實。自2011年3月開始,史玉 柱通過上海健特增持民生銀行80多次,持有2.85%的股份。此外,其還持有華夏銀行1.31%的股份和十幾家其他上市公司的股份。

在金融的城邦里,還活躍着諸多富二代的身影,他們擁有高學歷,在父輩們搭建的財富平台上進行着資本運作的嘗試。曾在美國哈佛商學院攻讀MBA的萬向集團總裁魯偉鼎,藉助萬向財務公司和通聯資本兩大平台進行金融投資;畢業於英國華威大學的三一集團副總裁梁冶中 將三一投資(高恆投資)作為其實驗田;海鑫集團董事長李兆會,在父親李海倉遇害時結束國外求學回國接班,其在金融領域的投資雖時有失誤,卻也一路頻頻出手、高歌猛進。


互聯網改變蛋糕生產方式?

民營企業爭食金融行業「大蛋糕」,分享的是傳統金融行業的市場,而隨着互聯網的觸角在金融行業越來越深入,其或將成為這個行業里的一股顛覆力量。

從支付到借貸,再到中介,阿里巴巴以支付寶為起點不斷擴展其金融版圖。2007-2010年,阿里巴巴曾經在互聯網借貸領域與建行有過合 作,但最終因為目標、風格等不一致而終止,在此次合作中,阿里巴巴看到了小額貸的機會,並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阿里平台上多為小商家,其在傳統融資渠道中的弱勢地位間接影響了阿里平台的發展。2008年金融危機時,馬雲就曾表示,如果銀行不改變,那我們改變銀行 。

2010年6月,由阿里巴巴、復星、萬向、銀泰等共同投資的浙江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成立。其產品分為面對B2C平台客戶的「淘寶小貸」,和面對B2B平台客戶的「阿里小貸」兩種,具有「金額小、期限短、隨借隨還」的特點。利用大數據,阿里小額貸款公司根據企業在平 台上積累的信用及行為數據,對企業的信用進行評估。2011年,阿里再次成立了重慶市阿里巴巴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

與此同時,阿里積極拓展其小額貸款的資金來源。2012年6月和9月,重慶阿里小額貸款公司兩次通過山東信託發布信託產品,共募得資金3億元。2013年初,東方證券發行的「阿里巴巴1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提交申請材料,阿里金融開始嘗試企業資產證券化融資。阿里小貸計劃將50億元貸款組合出售給東方證券的「專項資產管理計劃」,並以此為基礎,向投資者發行50億元證券。

小額貸款業務只是阿里金融版圖的一部分。2012年,阿里馬雲、平安保險馬明哲和騰訊馬化騰宣布聯合組建眾安在線財產保險公司,主要針對互聯網產品和物聯網產品。2013年2月,中國保監會發布批覆,同意眾安在線籌建,進行專業網絡財產保險公司試點。除「三馬」外 ,還有北京攜程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參與投資。

而在此前的2012年4月16日,支付寶宣布為快捷支付(無需開通網銀即可憑藉多重驗證進行在線支付)用戶免費投保,如發生資金被盜意外 ,平安產險給予100%的賠付。這是國內第三方支付首次引入保險機制,此舉也被看成是「三馬」聯合組建在線保險公司的一種探路。

2012年9月,馬雲在網商大會上宣布阿里將從2013年開始全面轉型,主推平台、金融和數據三大業務。2013年3月,阿里表示將推出虛擬信用卡,計劃9月底覆蓋全國各大城市。商家和消費者都可以根據評級的不同而獲得相應的授信支付。消費者最高可獲5000元的消費額度, 並可享受長達38天的免息期。

互聯網巨頭騰訊也在構築金融城邦,其動作遠不止是參與設立眾安在線。2012年,騰訊理財頻道推出基金超市,用戶可在線購買基金,合作的基金公司包括博時基金、鵬華基金等34家。2013年1月16日,中信銀行宣布與騰訊旗下財付通合作,將在網絡授信與融資、聯名卡、 資金融通等領域展開合作。2013年兩會期間,馬化騰表示,騰訊正在考慮申請更多金融業務牌照。

京東商城於2012年末推出「供應鏈金融服務」,服務於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最終用戶,可為上游供應商提供應收賬款融資、訂單融資、委託貸款融資等服務。京東在其中的角色是中介,利用自身的規模和信用幫助供應商從銀行獲得資金。供應商向京東提出融資申請,京東審核其訂單、入庫單等情況,核准後遞交銀行,銀行再放款。京東也表示將利用自有資金為企業提供部分融資。

其實,銀行、券商、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都在構建各自的網絡銷售平台,但阿里明確表示,並不想做把金融產品放在網上銷售的、把互聯網當渠道的金融互聯網,而是要堅定地做按互聯網思路做金融的互聯網金融,利用創新的技術手段對數據進行挖掘,將客戶的需求和產品進行無縫對接。

打破信息邊界、降低交易成本、大數據支撐是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但其也不可避免地面臨着技術風險和政策風險。中國的相關法律都是針對傳統金融而制定,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可能出現新的獨特問題。互聯網金融的底線尚不清晰,而互聯網公司要警惕「越界」風險。

互聯網金融是否會顛覆傳統金融業還不得而知,但其衝擊力已開始顯露。互聯網改變了很多行業的遊戲規則,金融或許就是下一個。


參考來源

  1. 金融業 MBA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