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那達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2月15日 (日) 16:46 由 Mjlk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基本简介
前往: 導覽搜尋
那達慕意為「遊戲」或「娛樂」,原圖鏈接來自伊旗網 的圖片

那達慕(蒙古語:ᠨᠠᠭᠠᠳᠤᠮ,轉寫:naγadum,西里爾字母:Наадам),意為「遊戲」或「娛樂」,為蒙古族一年一度的傳統體能運動競技節日,從傳統宗教儀式「敖包塔克勒根」(敖包祭拜)發展而來,一般於每年7月至8月間舉行。過去只會在蒙古國和內蒙古自治區等地舉行,而北京、哈爾濱等大城市亦會有蒙古人舉辦那達慕大會。

中文名 那達慕大會

別 稱 那雅爾

遺產類別 民俗

節日起源 公元前已是北方民族的習俗,成吉思汗確立那達慕大會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英文名 nadamu

節日時間 每年農曆六月初四開始,為期5天

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

節日活動 賽馬、摔跤、射箭、棋藝、歌舞等

節日意義 群眾娛樂,慶祝豐收,交易需要物資

設定時間 蒙古汗國建立初期

基本簡介

「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原圖鏈接來自東方資訊 的圖片

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是每年農曆6月初 四開始的為期5天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譯音,譯為」娛樂」或「遊戲」。

那達慕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活動,也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那達慕」是蒙古語的譯音,不但譯為「娛樂、遊戲」,還可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每年農曆六月初四(多在草綠花紅、壯的陽曆七、八月)開始的那達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

那達慕或以嘎查(村屯)、蘇木(區鄉)為單位,或以旗縣為單位舉行。那達慕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那達慕,摔跤選手為512名,駿馬300匹左右,會期7~10天;中型那達慕,摔跤手256名,馬100~150匹,會期5~7天;小型那達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馬30或50匹左右,會期3~5天。無論何種民族的人,都可以報名參加。

2016年1月10日,首屆中蒙冰雪節(達茂)在百靈廟那達慕文化產業園盛大開幕,第三屆中國遊牧文化旅遊節的冬春核心季拉開帷幕。

節日習俗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遊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

大會召開前,男女老少乘車騎馬,穿着節日的盛裝,不顧路途遙遠,都來參加比賽和參觀。大會第一項一般是摔跤比賽,摔跤手腳登高筒馬靴,下身穿寬大的綢緞摔跤褲,上身穿「昭得格」(一種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頸上圍有五彩繽紛的飾物「江戈」,仿古代騎士跨着大步,繞場一周,便開始激鬥。

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一。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個個扎着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着各種鮮艷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一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先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讚譽的健兒。

射箭比賽也吸引着眾多牧民。技藝高超者可百發百中,贏得觀眾的陣陣喝彩。「那達慕」大會又是農牧物資交易會。

歷史起源

「那達慕」大會,是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蒙古、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人民的盛大集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娛樂」或「遊戲」。每年夏、秋季節舉行。 大會期間,各地農牧民騎着馬,趕着車,帶着皮毛、藥材等農牧產品。成群結隊的匯集於大會的廣場。並在會場周圍的綠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聖。它有着悠久的歷史。最早記載「那達慕」活動的是1225年用畏兀兒蒙文(古蒙古文)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

元、明兩代,射箭、賽馬和摔跤比賽結合一起,從此形成男子三項「那達慕」大會比賽的固定形式。

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遊藝活動,其規模、形式和內容較前均有發展。當時的蒙古族王公以蘇木(相當一個區)、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那達慕」大會,並對比賽勝利者分等級給予獎賞和稱號。但當時由於王公貴族的操縱,「那達慕」會上經常由王爺的摔跤手。賽馬手和射箭手獲得冠軍。

傳統習慣

「那達慕」大會歷來有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那達慕」大會,參加摔跤賽的五百一十二人,馬三百匹左右,會期七至十天;中型「那達慕」大會,摔跤手二百五十六名,馬一百至一百五十匹,會期五至七天;小型「那達慕」大會,摔跤手一百二十八名或六十四名,馬三十至五十匹左右,會期三至五天。

主要運動

古代和近代的那達慕盛會都要進行男子「三項」的比賽——摔跤、賽馬和射箭。

摔跤

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獨特的服裝、規則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駝皮製作,皮坎肩上有鑲包,亦稱泡釘,以銅或銀製作,便於對方抓緊。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摔跤手身着的套褲用十五、六尺長的白綢子或各色綢料做成,寬大多褶,褲套前面雙膝部位繡有別致的圖案,呈孔雀羽形、火形、吉祥圖形,底色鮮艷,圖呈五彩。其足蹬馬靴,腰纏一寬皮帶或綢腰帶,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綴有各色彩條--「江嘎」,這是摔跤手在比賽時獲獎的標誌。

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特點:按蒙古族傳統習俗,摔跤運動員不受地區、體重的限制,採用淘汰制,一跤定勝負。參加比賽的摔跤手必須是2的某次乘方數,如8、16、32、64、128、256、512、1024等。比賽前先推一位族中的長者對參賽運動員進行編排和配對,蒙古長調「摔跤手歌」唱過3遍之後,摔跤手揮舞雙臂、跳着鷹舞入場,向主席台行禮,順時針旋轉一圈,然後由裁判員發令,比賽雙方握手致意後比賽開始。

摔跤技巧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壓等十三個基本技巧演變出一百多個動作。可互捉對方肩膀,也可互相摟腰,還可以鑽入對方的腋下進攻,可抓摔跤衣、腰帶、褲帶等。蒙古族摔跤的最大特點是不許抱腿。其規則還有不准打臉;不准突然從後背把人拉倒,觸及眼睛和耳朵;不許拉頭髮、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宦海沉浮錄》云:「布褲者,專諸角力,勝敗以仆地為定」。摔跤選手膝蓋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為負。

賽馬

蒙古高原盛產著名的蒙古馬,能跑善戰,耐力極強。自古以來,蒙古人對馬就有特殊的感情,蒙古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都以自己有一匹善跑的快馬感到自豪!馴練烈馬,精騎善射是蒙古族牧民的絕技,通常把是否善於馴馬、賽馬、射箭、摔跤作為鑑別一個優秀牧民的標準。

賽馬為蒙古族男兒三技之一。參加者有時全是少年,有時不分年齡,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賽馬項目包括:1)快馬賽,主要比馬的速度,一般為直線賽跑,賽程一般為20、30、40公里,先達終點為勝;2)走馬賽,主要是比賽馬步伐的穩健與輕快;3)顛馬賽,是蒙古族特有的馬上競技表演項目。

蒙古族賽馬是蒙古族傳統體育娛樂活動之一。舊稱賽馬、射箭、摔跤為男子三項競技。蒙古賽馬比賽今多在那達慕大會時舉行。屆時在內蒙古大草原上,遠近百里以至幾百里的牧民驅車乘馬趕來聚會,參加賽馬活動。賽馬場上,彩旗飄飄,鼓角長嗚,熱鬧非凡。

蒙古族賽馬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參加。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一起上陣,直線賽跑,其距離40、60、80、華里不等。為了減少馬的負荷量,不論老少,大都不備馬鞍,不穿靴襪,只着華麗彩衣,配上長長彩帶,顯得格外英武。

射箭

射箭是蒙古族傳統的「男兒三項」的又一項目,也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遊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遊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沒有牲畜的貧苦牧民則仍依賴弓箭捕殺動物維持生活。

蒙古族射箭比賽分近射、騎射、遠射三種,有25步、50步、100步之分。近射時,射手立地,待裁判發令後,放箭射向箭靶,優者為勝;騎射時,射手騎馬上,在馬跑動中發箭,優者為勝。比賽不分男女老少,凡參加者都自備馬匹和弓箭,弓箭的樣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長度和重量均不限。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即每人每輪只許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賽事簡況

舉辦時間

那達慕(每年的7月11日至13日),在蒙語中意為「娛樂」或「遊戲」,在蒙古國那達慕又被定為國慶節(建國節為11月26日),是蒙古國最盛大的節日。在節日期間組織有蒙古傳統的體育盛會、歌舞表演等,國家的領導人都要親臨現場並邀請許多的外賓觀看。那達慕也是蒙古人盡情歡暢的時刻,這一季節是蒙古草原景色最美、牛羊最肥壯、馬奶酒口感最醇的季節,是當地居民選擇休假的最佳季節、也是外國遊客最為集中的季節。

舉辦意義

那達慕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一直在錫林郭勒草原上流傳和發展,深受各族群眾的喜愛,成為了蒙古族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那達慕上的各項活動是力與美的顯現、體能和智慧的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眾的綜合素質。

那達慕是具有廣泛群眾性和娛樂性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具有廣泛、深刻的文化內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發掘、搶救和保護那達慕,對中國體育史,乃至世界體育史的豐富和完善都有着重要價值。

因為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那達慕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活動,也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錫林郭勒盟的那達慕最具代表性。

集體舞蹈

大小型那達慕的召開,一般度集中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個季節,而且每次必須進行賽馬、博克、射箭三個體育項目。蒙古人把這三項比賽叫為「好漢三技藝」 。 那達慕又較有名望的長者來主持。開幕式,主持人獻上潔白的哈達,朗誦頌詞,其主要是讚美草原上的英雄博克、飛快的駿馬和著名的射手們,並預祝那達慕的勝利召開。

那達慕歷來不是單一的體育項目,而且是草原文化、經濟和信息的盛大交會。那多姿多彩的民族雜技、服裝、蒙古舞蹈和蒙古歌劇把蒙古民族的風土人情集於一台,展示了草原人民勤勞勇敢、豪爽熱情的性格;那範圍廣泛的經貿洽談和產品展示,把內蒙古的資源優勢和發展前景介紹給海內外的賓客。

那達慕大會是內蒙、甘肅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在每年七、八月這一水草豐茂、牲畜肥壯、秋高氣爽的黃金季節舉行。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遊戲」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適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

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源自成吉思汗時代一年一屆的運動會,戰爭年代戰士需要鍛煉,那達慕也就應運而生,於每年七月舉行,為期三日,全國上下都參與其中。大會分三個項目:馬術、箭術和摔交。平時習慣了遊牧生涯的蒙古人不遠千里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或者觀看比賽。 現在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那達慕」一詞是蒙語,意為「娛樂」或「戲」。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內容有摔跤、射箭、歌舞以及貿易活動。

節日期間,男女老人乘車騎車,穿着節日的盛裝,不顧路途遙遠,從四面八方來參加比賽和觀賞。會場上,彩旗飄揚,人鬧馬嘶,平日寧靜的草原,頓時變成繁華的彩城。

藍旗賽會

   現在表述元上都的所在,要說「元上都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以東18公里處」。就是說,元上都遺址和上都鎮是兩個地方,上都鎮只是沿用了上都的名字。

上都遺址靜靜地躺在金蓮川草原上,而18公里外的上都鎮則生龍活虎。生息之地換了,而忽必烈的血脈卻依舊頑強流淌在當地人的心裡。沒有什麼東西能比那達慕大會更能體現出蒙古人的傳統和精神了。

「那達慕」在蒙古語中是「娛樂」、「遊戲」的意思。古時候,蒙古族人民在牲畜膘肥肉滿的秋季,聚集在草原上的「敖包」周圍,用祭祀的方式感謝大自然的哺育之恩,並進行摔跤、射箭和騎馬等比賽

1993年,18歲的烏力吉被選入八一體工隊,從事國際式摔跤。明年打完十運會,烏力吉就要結束運動生涯,到火車頭體協去當教練。

身為專業運動員,為什麼還要參加那達慕呢?烏力吉說:「博克手是蒙古人的驕傲,你勝利了,你就成了草原上的英雄。」確實,看着博克手時,姑娘們的眼神都不一樣。

過去的那達慕大會就是一座臨時城市,是信息和商品的集散地。牧民往往都在那達慕大會上賣出一年的收穫,再買來一年的東西。現在的那達慕依然是蒙古人民生活中的盛事,但由於商業逐漸發達,那達慕的交易功能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離開熱鬧的那達慕會場,向草原深處走去。草原上氣候涼爽,但太陽照在皮膚上,人會有強烈的灼痛感。奇怪得很,正藍旗草原的暑熱不像北京那樣無處不在,在這裡太陽地兒儘管也會讓人熱得難受,但一走進陰涼處,馬上就會渾身涼爽起來。

在通往金蓮川草原的路邊,到處都能看到遛馬的騎手。在那達慕賽馬之前一個多月,騎手們就開始調養馬匹,通過節食讓馬瘦下來,又不至於餓得沒力氣,這對騎手和都是一個考驗。

離開金蓮川草原,經過林木茂密的林場,前面是草原和渾善達克沙地的分界———小扎格斯台淖兒(淖兒:湖)。越接近沙地,水草越豐美。一陣風吹來,草浪從眼前開始,漸次低伏下去,直到天邊。

小扎格斯台淖兒附近的牧民,每年5月到11月,在這裡紮下蒙古包遊牧。由於草原遼闊,整個夏天都不必轉場。這裡的牧民有車,有衛星天線,有風力發電機,現代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除了放牧以外,近幾年牧民也開始用自己的蒙古包接待遊客。以前的蒙古包是不鎖門的,奶製品也都晾在外面,任客人品嘗。

我們走到一座蒙古包前,發現門鎖着。鄰居說,主人去鎮上參加那達慕去了。這裡的牧民都知道那達慕正在召開,但去參加的牧民似乎只有那一位。問及原因,他們說,那達慕要持續好幾天呢,哪天去都行。再說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買賣非要在那達慕上做,平時缺什麼開兩個多小時車到鎮上去買就可以了。

時代在發展,很多古老的傳統即便在正藍旗也都成了傳說。寒冷不再成為威脅,祭火神也就不再重要;迷路不再發生,路神也就逐漸被淡忘。

然而聳立在山顛的敖包,卻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失去往日的風采,直到現在它仍然接受着人們的拜祭。

台灣蒙古族詩人席慕容曾兩次走訪察哈爾草原上的元上都遺址,並寫下了《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首歌:「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裡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傳統盛會

「那達慕」有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載,早在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戰敗花刺子模後,就在布哈蘇齊海地方,舉行過盛大的那達慕大會。那以後,多少個世紀以來,每逢慶祝戰功、祭旗點將、軍民歡聚、盟旗聚會以及敖包祭祀等都舉辦那達慕活動。

蒙古族是個尚武的民族。成吉思汗非常看重培養人的勇敢、機智、頑強,於是把騎馬、射箭、摔跤統稱為「男兒三藝」,作為士兵和民眾素質訓練的內容。在那達慕大會上,這「男兒三藝」也就成為民族體育的主要項目。

那達慕大會十分隆重,過去,每當舉辦草原那達慕大會時,方圓一二百里的牧民,都要穿上節日盛裝,扶老攜幼,帶着蒙古包和日常用品,乘車騎馬,從四面八方趕來赴會。遠近的商貿小販也趕來擺上店鋪,出售日用品,收購畜產品。

解放後,城裡的那達慕大會雖比過去草原那達慕的韻味顯得不足,但現代文化的進入,卻使那達慕更壯觀,更紅火,更豐富多彩。  

射箭

雙賽是男子漢的一大榮耀,弓身外用竹片,內襯角片製成。兩角兒相接處是堅木做成的把兒。弓的兩端用皮筋弦打緊。用於比賽的弓,其強度為25弦或50弦。箭用柳條做杆,鷹羽做尾,長3尺。

射箭比賽時,選手們從指定距離,用同樣數目的箭,向靶射第一輪。選優參加第二、第三輪比賽。以中靶心、內環、外環數折計分數。

國際盛會

鄂爾多斯國際那達慕大會

於2010年8月11日至18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舉辦,這會是千年那達慕歷史上規格最高、規模最大、項目最豐富、影響力最廣泛的一次國際性盛會。 本屆那達慕大會由國家體育總局、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內蒙古自治區體育局、文化廳、民族事務委員會共同承辦。

本屆大會會邀請俄羅斯、蒙古、朝鮮、韓國、日本、匈牙利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和我國北方和草原文化相關聯的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九省區,以及港澳台地區等二十支左右的代表團參加。

大會項目涵蓋體育、文化、經貿、旅遊等多個領域。體育比賽項目包括賽馬、賽駝、搏克、蒙古象棋、射箭、毽球共6項,還會配套舉辦帶有濃郁現代特色的汽車、摩托車系列比賽,以及網球、曲棍球、籃球等項目。

文化藝術方面會舉辦「鄂爾多斯杯」民族服飾展演、中外精品舞台劇目展演、草原那達慕音樂節,以及美術系列展、鄂爾多斯革命史展、改革開放30年成就展和西部大開發10周年成就展、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鄂爾多斯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青銅器精品展。旅遊經貿活動有國際那達慕樂活營、「擁抱自然,親吻草原」人體多米諾活動、機器人大賽及招商引資項目推薦會、第二屆鄂爾多斯住房交易會等活動。

第二屆鄂爾多斯國際那達慕大會

2012年8月27日晚,第二屆鄂爾多斯國際那達慕大會暨內蒙古自治區首屆體育大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開幕。共有來自五大洲的44個境外體育代表團隊,中國代表團、內蒙古自治區12個盟市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林省、遼寧省等19個境內體育代表團隊參加。

在賽事設置上,活動內容不僅囊括傳統的射箭、賽馬、摔跤等14個大項、79個小項的比賽,還融入了戶外越野挑戰賽和「草原三項」表演賽等創新品牌體育競賽項目。其中,「草原三項」就是以傳統那達慕大會「男兒三藝」為基礎,參考現代賽事規則設計的,具體設置800米障礙跑、50米射箭、1600米速度賽馬三個項目,使傳統競技更具現代特色及觀賞性。

與此同時,本屆那達慕還會舉辦汽車拉力賽、徒步穿越沙漠、國際拳擊挑戰賽、馬術大賽等現代體育項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經貿洽談等活動,具有舉辦規模大、活動內容多、民族特色濃、國際化程度高、創新性強等特點。

發展現狀

當代的那達慕除了進行男子三項競技外,還增加了馬球馬術田徑、球類比賽、烏蘭牧騎演出等新的內容,同時舉行物資交流會和表彰先進。舉行那達慕時,牧區方圓數百里的牧民穿起節日的盛裝,騎着駿馬或乘坐汽車、勒勒車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那達慕期間帳篷林立,組織廣泛的物資交流會,以促進生產。晚上還舉行各種形式的文藝活動。錫林郭勒盟地區舉辦的那達慕已成為全民健身和群眾娛樂的重要活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