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Naocc讨论 | 贡献2019年5月4日 (六) 10:45的版本 (擴充)

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Kasper Malinowski,或译为马林诺斯基马凌诺斯基,1884年4月7日-1942年),波兰人类学家。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建立功能论的思想和方法论从事文化的研究,善用田野民族志材料。代表作著有《文化论》,讲述功能派的文化理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典范地展示现代田野工作与民族志方法;《文化动态论》,讲述文化变迁分析的方法,指出文化不是历史的残存,而是人生活的工具。1967年马林诺夫斯基的妻子发表他的日记,引起学术界对他的人格与田野工作的质疑。

目录

生平

1884年出生于波兰南部的克拉考夫,祖父是没落贵族,父亲则是研究斯拉夫语、被称为波兰方言学之父的语言学家,担任亚捷隆大学斯拉夫语言学系系主任,但在马林诺夫斯基14岁时,父亲逝世,由母亲抚养长大,15岁时马林诺夫斯基罹患眼疾,只能待在黑暗房间,因此他休学在家,由母亲教导他拉丁文、数学,后来在医生建议下,母亲带他前往非洲、大西洋等热带地区养病[1]

求学生活

1902年,马林诺夫斯基进入波兰亚捷隆大学哲学系就读,并修读了波兰文学、数学、物理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他的三位主要老师均深受马赫(Ernst Mach)的认识论影响,其理论具有浓厚的方法论个体主义和经验主义色彩,对马林诺夫斯基深有影响[2]。1906年完成博士论文《思想的经济原理》,之后因身体健康状况不佳,马林诺夫斯基再度因病随母亲前往热带岛国旅行,1908年才参加毕业典礼,并到德国莱比锡大学进修,1910年则从母校亚捷隆大学拿到奖学金,至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追随韦斯特马克(Edvard Alexander Westermarck),1912年马林诺夫斯基回到波兰在亚捷隆大学任教,1913年则担任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讲师,教授宗教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并出版了第一本英文著作《澳大利亚土著的家族》,受到剑桥大学芮克里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教授、牛津大学马瑞特(Robert Ranulph Marett)教授的赞赏[3]

前往澳洲田调

1914年,30岁的马林诺夫斯基取得讲师职位,在查尔斯.塞里格曼(C. G. Seligman)教授引荐下准备前往澳洲研究图腾制度,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的波兰公民身分曾受阻扰,在与澳洲政府斡旋后,获得研究许可,独自进行田野调查,在当时盛行团队田野调查的情形下十分罕见;1917年9月1日到1915年6月,他在纽几内亚南部的迈鲁(Mailu)岛上研究,并学习了当地土著语言,期间曾到东北方的初步兰群岛(Trobriand Islands)进行研究[2]。他将迈鲁岛上的研究写成《迈鲁岛的原住民》,与之前的《澳大利亚土著的家族》合为一本博士论文,1916年获得伦敦政经学院的博士学位[4]

学术成就的巅峰

1918年马林诺夫斯基完成田野调查,暂时回到墨尔本,随后与埃希.曼森(Elsie R. Masson)结婚,但不久却生了场大病,于是在回欧洲前又到加那利群岛(Islas Canarias)疗养一年,并著手撰写《西太平洋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2]。1920年他担任伦敦政经学院的民族学讲师,1922年出版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他对人类学最重要的贡献,确立了近代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论,并累积了对美拉尼西亚民族志研究的材料与分析,建构了新的文化理论--功能论。1924年他成为伦敦大学人类学系讲师,1927年成为系主任,在1938年前往美国前,教育无数后代人类学家,如艾德华·伊凡普理查、李区(Sir Edmund Ronald Leach)、费孝通,并出版不少著作,包括《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珊瑚礁菜园及其巫术》、《科学、巫术与宗教》、《性、文化、神话》...等等[5]

前往美国

1938年他前往美国,1939年受聘于耶鲁大学,在1940年与1941年期间,曾到墨西哥中部进行察波特克人的调查,1942年因心脏病发逝世于耶鲁,享年58岁[6]

文化功能论

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所建构的文化功能论认为,人有三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基本需求(生物)、衍生需求(社会)和综合需求(精神),对这三种需求的回应构成了复杂的文化体系[7],他说:“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8]

在初步兰岛的研究,他发现当地以“库拉圈”体系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与巫术仪式,库拉圈是一个广大的交易体系,以新几内亚海岛渐形成的一个大环权内的各部落成员间进行,成员在既定的航海方向进行交换物品,并有固定仪式,在“功能”上互相倚赖[9]

争议

1967年马林诺夫斯基写于1914-1915年和1917-1918年两次田野期间的日记,由其遗孀出版。在日记中,可发现他其实对其土著不仅毫无同情心,充满了轻蔑和鄙夷,曾大骂他们是嗜血者、野人、恶心的黑鬼,但在他的民族志作品里,这些土著却被描写成最聪明、高贵、正直的人[10]

参考文献

  1. 黄应贵主编,黄智慧著. 当代人类学家 --见证与诠释. 正中书局. 1992: 146–147. 
  2. 2.0 2.1 2.2 王铭铭. 《寂寞田野》:认识马林诺夫斯基“阴暗面”,通向人类学的知识之道. 关键评论. 2019-03-29. 
  3. 黄应贵主编,黄智慧著. 当代人类学家 --见证与诠释. 正中书局. 1992: 153–154. 
  4. 黄应贵主编,黄智慧著. 当代人类学家 --见证与诠释. 正中书局. 1992: 157. 
  5. 黄应贵主编,黄智慧著. 当代人类学家 --见证与诠释. 正中书局. 1992: 162–166. 
  6. 黄应贵主编,黄智慧著. 当代人类学家 --见证与诠释. 正中书局. 1992: 170. 
  7. 惠嘉.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及其完善路向. 中国民族文学网. 2016-09-19. 
  8. 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 译. 文化论.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7: 14. 
  9. 黄应贵主编,黄智慧著. 当代人类学家 --见证与诠释. 正中书局. 1992: 162. 
  10. 胡子华. 人类学界的一桩大丑闻: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日记. 腾讯文化. 2017-0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