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新竹关帝庙

LYT讨论 | 贡献2020年5月14日 (四) 00:40的版本
关帝庙
图片来自自由时报

新竹关帝庙,是一座位于台湾新竹市东区南门路,为坐北朝南之庙宇,关帝庙,于1985年8月19日公告为三级古迹[1]。 该庙主祀关圣帝君,从祀关平太子周仓将军,配祀纯阳祖师岳武穆王文昌帝君仓颉先师魁星星君关公三代祖先太岁星君赤兔马与牵马校尉神尊

目录

沿革

新竹关帝庙由淡水抚民同知王右弼所倡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动工,四十二年(1777年)二月完工。当时位于竹堑城南门之内,附近有同知署、北路右营、明志书院考棚等设施。同治十年(1871年)时淡水抚民同知周式濂曾劝募重修该庙。

日治时期,该庙因被视为官方资产而遭接收改作宪兵驻屯所,直到1898年才恢复成庙宇;但在日治时期后期,庙产又被征收转卖,神像则移到竹莲寺存放。

战后,该庙由张式谷张克绳等人捐献庙地,并于1949年进行整修,而后在1967年以及2005年再度整修,成为今日的样貌。现为市定古迹

此外战后附近的中巷形成私娼寮,后来由该庙管理人江云水买下该土地,改设图书馆、K书中心等设施。 新竹市关帝庙由新竹市文化局争取行政院文建会办理古迹修复完成,于建庙233周年及关圣帝君1850圣诞,订下十一月三十日至十二月三日(农历十月十四日至十七日)举行启建已丑年祈安三朝清醮,并祈求关圣帝君保祐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特色

其为三开间,三进两廊的街屋型庙宇,且关帝庙之三川殿为三开间、假四垂及三川脊屋面,籍以强调入口的神圣性,其空间序列包含了庙埕、三川殿、中庭、过水廊、正殿、后庭过水廊及后殿庙埕,前有戏台、侧边有金炉,左右则配置礼门及义路,主祀关圣帝君,从祀宋朝名将岳飞,后殿配祀文昌帝君,因从祀岳飞,于新竹市改制前,且称新竹县武圣庙。庙的前方有一座戏台,称为“忠义台”是演戏酬神的场地,旁边还有一个较小的庙,称为“部将祠”,里面供奉的是关帝爷的座骑“赤兔马”。现存的新竹关帝庙朝南偏东,为面阔三开间三进两廊布局的庙宇。 由于具官庙性质,庙门不但门上没有画门神,而且还有突起的门钉,门钉原本是为了遮掩门板上的钉头,后来演变成为具有象征性的装饰物,在清代只有宫殿、孔庙及武庙可以使用这样形式的门,由此也可看出本庙的官庙性质。

现庙埕前设有钢筋混凝土造戏台,称为“忠义台”。庙埕前之出入巷道,设有左右山门,分别为龙边“礼门”,虎边“义路”,关帝庙三川殿之台基前有砂岩的老抱鼓石一对,应为早年的遗迹。前殿开有三门,门板采用门钉,双扇合计一○八个,属北方庙宇常见样式,并非闽南地区常见的彩绘施作作法。殿内石墙嵌有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所立的〈万世留芳碑〉及民国六十五年、七十六年的修建碑记。新竹关帝庙之栋架结构特殊,通梁截面差距颇大,大通几乎为二通直径的两倍。

奉祀

主祀关圣帝君,配祀文昌帝君,堪称是一座允文允武的庙宇。 正殿神龛供奉关帝君像,悬有“万世人极”方匾乙幅。后殿曾为圣祖殿,历经几次修建后,改奉文昌帝君,左次间设大魁殿,右次间立崇圣祠。中央神龛上悬有“孝友文章”匾。殿前中庭设有风水池,庙身周边之附属建物尚有庙身虎边建有钢筋混凝土造之忠义堂,作为庙务人员工作休憩空间。创建后的新竹关帝庙,曾经多次修建,规模最大且影响整体布局为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系由地方绅民捐赀倡建。

活动

关公是清廉忠义,关帝庙一年之中会举办数次祭典,分别是关圣帝君的飞升、圣诞及驹马爷千秋之日,庆典时必备四果作为敬献并于圣诞时更会添上寿面以表对神明祝贺的心意,若是驹马爷千秋则换上新鲜粮草和水敬奉。另一项重要祭祀为三献礼,有“启请”、“诵经”、“献敬”、“谢坛”等科仪。除此之外,庙方亦会于关圣帝君及关平太子圣诞时举办“过限”消灾仪式,此仪式源自两人“过五关斩六将”典故,具消灾祈福意涵。[2]

资讯

新竹-关帝庙(武圣庙)

地址:新竹市东区关帝里南门街109号

电话:03-5221339

影片

新竹武圣庙(新竹关帝庙)关帝圣君千秋诞辰
新竹关帝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