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錯那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2月1日 (六) 00:17 由 QZ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錯那縣(藏語:མཚོ་སྣ་རྫོང་།,藏語拼音:Cona Zong,威利:mtsho sna rdzong) 意為「湖的前面」。位於西藏自治區南端,喜馬拉雅山脈南麓,1960年設縣,隸屬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山南市下轄縣,地處東經91°28′-94°22′、北緯26°25′-28°27′之間。東接印占珞瑜地區,西鄰不丹,南與印度接壤, 是西藏自治區的邊境縣之一。全縣幅員面積34979平方千米(實控面積約10094平方千米 )。人口1.4萬,該縣南部地區實際被印度佔領,邊界問題仍未解決。

地理概況

錯那縣位於西藏自治區南端,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東與墨脫縣(印占珞瑜地區)以西巴霞曲下游分開,北與隆子縣措美縣相連,西與洛扎縣邊巴鄉以及不丹王國的孫黑宗塔尚宗塔西岡宗起業沙克亭若里大夕坦則等接壤,南與印度以山地與平原接合地帶為界。此段邊界,中印傳統習慣邊界線沿喜馬拉雅山南麓山腳行走。錯那縣與印度阿薩姆邦邊界線,起至錯那縣阿馬土拉以南、不丹王國概拉巴里以東、阿薩姆邦烏達古里(海拔136米)以北、巴太拜利以西的中國、不丹、印度三國交界處,向東經巴太拜利以北,過帕乃河,沿伏特山(海拔549米)以南,在巴魯克旁以南折向東南,經查道以北,越過鮑羅里河,再折向東,經西召瑟以南、密吉卡以北穿過巴爾崗河、布拉河沿巴里金、欽普、至比普爾拉岡以西,邊界線折向北行,經班達多爾以東越過迪克朗河,沿多伊穆克以東、尼則拉魯克以西,折向東北,沿基明以南的哈姆得里河出境處(印度朗加河),邊界線沿山地與平原接合地帶,東北行至多龍姆克以北,比尼、皮衣木克(海拔1987米)以南的錯那縣、墨脫縣、阿薩姆邦三地交界處的西巴霞曲出境處(印度蘇班西里河)。
錯那縣是西藏自治區的邊境縣之一,縣城區所在地海拔4380米,距自治區首府拉薩市400千米,山南市政府駐地澤當鎮220千米。全縣邊境線長268千米,其中與印度的邊境線長213千米,中不邊境線長55千米,面積34979平方千米,包括印占「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門隅地區,現實際控制面積約10094平方千米。縣中心位於東經91°57'55",北緯27°59'53"。

地形地貌

錯那縣屬藏南山原湖盆谷地中的喜馬拉雅區。地勢北高南低,相對高差7000多米,最高海拔7060米,最低海拔18米。康格多山以北為高原山地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向南地區海拔遞減。

氣候特徵

喜馬拉雅山脈橫貫錯那縣境,南部印占區屬亞熱帶山地濕潤半濕潤氣候,中北部喜馬拉雅山區屬於高原性高寒氣候。年日照時數2589小時,年無霜期僅42天,年降水量384.3毫米。年平均氣溫-0.6℃,常年天氣寒冷,是典型的高寒縣。錯那縣的氣候大致可分為喜馬拉雅山南麓亞熱帶山地濕潤半濕潤氣候和喜馬拉雅山北麓高原性高寒氣候兩類。前一類的特點是濕潤多雨,日照時間短,旱雨季不分明;後一類則乾旱少雨,日照時間長,終年寒冷,冬春多大風天氣且常有雪災。暖季短促而潤涼,多降雨,晝夜溫差小,最熱月平均氣溫7.8℃,極端最高氣溫18℃(2007年9月3日);冷季漫長而酷寒,多風雪,晝夜溫差大,最冷月平均氣溫-10℃,極端最低氣溫-37℃(1981年12月20日)。


2013年,錯那全縣完成生產總值35619萬元、固定資產投資52827萬元、本級財政收入1294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39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986元;完成稅收收入2182萬元。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8886人次,創收519.805萬元。截至2010年,錯那縣轄1個鎮、5個鄉、4個民族鄉,總人口15277人。


目前下轄:勒布街道;錯那鎮;覺拉鄉、卡達鄉、曲卓木鄉、庫局鄉和浪波鄉。縣政府駐錯那鎮,距拉薩市區402千米,距地區行署駐地澤當鎮240千米。

錯那縣是的倉央嘉措的故鄉,有着豐富的旅遊資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