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习包子讨论 | 贡献2022年8月22日 (一) 17:14的版本 (add)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的三级甲等医院,为北京大学的附属医院。始建于1918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北京市医保定点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委管医院,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首都文明单位标兵”、“首都医药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大学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大学统战工作先进党委”等荣誉。

2018年12月4日,被国家卫健委公布为首批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1]

发展历史

 

欧姆第一阶段的实验是探讨电流产生的电磁力的衰减与导线长度的关系,其结果于1825年5月在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中发表。在这个实验中,他碰到了测量电流强度的困难。在德国科学家施威格发明的检流计启发下,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方法结合起来,设计了一个电流扭力秤,用它测量电流强度。欧姆从初步的实验中发出,电流的电磁力与导体的长度有关。其关系式与今天的欧姆定律表示式之间看不出有什么直接联系。欧姆在当时也没有把电势差(或电动势)、电流强度和电阻三个量联系起来。

1825年5月欧姆在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中发表电流产生的电磁力的衰减与导线长度的关系,是有关伽伐尼电路的论文,但其中的公式是错误的。

1826年4月欧姆改正了这个错误,得出有名的欧姆定律。

1827年出版了他最著名的著作《伽伐尼电路的数学论述》,文中列出了公式,明确指出伽伐尼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总电压成正比,与电路的总电阻成反比,式中S为导体中的电流强度(I),A为导体两端的电压(U),L为导体的电阻(R),可见,这就是今天的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公式。

1876年,詹姆斯·麦克斯韦与同事,共同设计出几种测试欧姆定律的实验方法,能够特别凸显出导电体对于加热效应的响应。[2]

历史

该医院的前身为中央医院,1915年由伍连德倡议兴建,1916年奠基,1917年建成,1918年1月27日正式开业,伍连德任首任院长。该医院由曹汝霖发起,20多人出资兴建。其地址位于今阜成门内大街133号。该医院是中国人在北京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医院。1946年,该医院更名为中和医院。1950年更名为中央人民医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人民医院。1958年更名为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北京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00年更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3]

1991年,该医院在今西直门南大街11号建立新址。

=建筑

该医院在今阜成门内大街133号的老院址如今是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坐北朝南,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典型的美国式医院建筑。该建筑东西长80米,最宽处为27米,平面呈对称展翅蝴蝶状,砖柱式立面装饰,前楼窗户起拱,有平拱以及圆弧拱。中部向前突出,东西两端是燕尾式,该楼背后为三个短翼。原来有《创建中央医院记》石碑。1946年,在主楼两翼各加建了一层病房,1953年又将主楼背后的两个短翼扩建为三层楼。原主楼是地上四层,带地下室。1980年代,主楼在维修时发生火灾,烧毁一层,故改为如今的地上三层。

视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相关视频

“医”路有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百年华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