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苏州刺绣」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苏州刺绣</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
 
(added Category:470 製造總論 using HotCat
 
行 557: 行 55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Reflist}}
 
{{Reflist}}
 +
 +
[[Category:470 製造總論]]

於 2024年6月26日 (三) 14:05 的最新修訂

蘇州刺繡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蘇州刺繡,簡稱蘇繡,是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為江蘇省蘇州市民間傳統美術。起源於蘇州,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以蘇州鎮湖刺繡最為有名。

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按品種分,有雙面繡、單面繡;按體積造型分,有台屏、牆屏、地屏和大型組合屏風;按表現內容分,有人物、寵物、花鳥、風景、靜物、特色建築物等,其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繡技具有「平、齊、細、密、和、光、順、勻」的特點。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繡的仿畫繡、寫真繡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

清代確立了「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為中國四大名繡。1950年後,國家專門設立了蘇州刺繡研究所,並開辦刺繡訓練班。2006年5月20日,蘇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18。2009年,南京雲錦織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蘇州刺繡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地區:江蘇省

發源地:蘇州鎮湖街道

非遺級別:國家級

申報時間:2006年

遺產編號:Ⅶ-18

申報地區:江蘇省蘇州市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基本簡介

自本世紀五十年代初以來,藝人創作開拓了新的廣闊天地。蘇州、南通、常州、無錫、揚州、東台等地先後建立了研究機構或工廠,使藝人安心專致研究和創作。對失傳的技藝進行了挖掘、總結、提高、發展,使古老的蘇繡藝術重放異彩。1986年建成中國蘇繡博物館。

民國時期整體來講,由於常年戰亂,蘇繡業曾一度衰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蘇繡得到進一步的恢復和發展。

1950年後,國家專門設立了 蘇州刺繡研究所,並開辦刺繡訓練班。蘇繡的針法由原來的18種發展到今天的40餘種。19世紀末,刺繡大師沈壽繼承傳統,吸收西洋畫精髓,創造了「仿真繡」。20世紀30年代,楊守玉突破傳統,發明「亂針繡」。1958年,憑着紮實的素描功底和熟練的亂針繡技巧, 任嘒閒又開創了「虛實亂針繡」。任嘒閒第一幅虛實亂針繡作品《列寧胸像》,以繡品面料色彩為基調,運用粗細結合、虛實排列與留空的手法,來表現豐富的畫面,線條輕鬆活潑、接針不露痕跡,色彩簡潔,整體感強,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人物。在全國刺繡質量評比會上,這幅作品被定為「肖像繡的質量標準」,後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上獲金獎,現為 江蘇省美術館收藏。

歷史沿革

蘇州刺繡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關於蘇繡製作的記載,有着數千年悠久歷史的蘇繡,其風骨神韻在隋唐時期就已奠定基礎,迨至宋元其基本枝法與特色已漸趨形成,明清以降蘇繡藝術開始走向成熟。

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 宿遷、 東台等地。江蘇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繡之鄉。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繡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 吳國已將蘇繡用於服飾[4]。

三國時代,吳國已將用於服飾。吳王 孫權曾命 趙達丞相之妹手繡《列國圖》,在方帛上繡出 五嶽、河海、城邑、行陣等圖案,有「繡萬國於一錦」之說。晉 王嘉《 拾遺記·吳》:「孫權常嘆魏蜀未夷,軍旅之隙,思得善畫者使圖山川地勢軍陣之像。達(趙達)乃進其妹。權使寫九州方岳之勢。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寶;妾能刺繡,作列國方帛之上,寫以五嶽河海城邑行陣之形。』既成,乃進於吳主,時人謂之『針絕』。

據《清秘藏》敘述,「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底饞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可見宋代蘇繡藝術已具有相當高水平。

明朝(1368~1644年)時,蘇繡已成為蘇州地區一項普遍的群眾性副業產品,形成了「家家養蠶,戶戶刺繡」的盛況。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 (唐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它的發展。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製作,所繡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 「巧奪天工」之稱。自此,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艷[4]。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到:「原來繡這 瓔珞的也是個姑蘇女子,名喚慧娘。因她亦是書香宦門之家,她原精於書畫,不過偶然繡一兩件針線作耍,並非市賣之物。凡這屏上所繡的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從雅,本來非一味濃艷匠工可比;每一枝花側皆用古人題此花之舊句,或詩詞歌賦不一,皆用黑絨繡出草字來,且字跡勾踢、轉折、輕重、連斷皆與筆草無異……」借着慧娘所繡瓔珞,筆鋒一轉,寫出了蘇繡藝術的神韻。

清朝(公元1644~1911年)的蘇繡以「精細雅潔」而聞名,當時的蘇州更有了「 繡市」的譽稱。清代中後期,蘇繡在繡制技術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新出現了精美的「 雙面繡」,僅蘇州一地專門經營刺繡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席永敬妻諸葛氏,年十五于歸,事孀姑盡孝。永敬日玩周易,氏乃繡河圖洛書九宮八卦諸圖,經緯巧密……(《蘇州府志》)清朝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幾乎全出於藝人之手。民間更是豐富多彩,廣泛用於服飾、戲衣、被面、枕袋帳幔、靠墊、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這些蘇繡生活用品不僅針法多樣、繡工精細、配色秀雅,而且圖案花紋含有喜慶、長壽、吉祥之意,深受群眾喜愛。還有一種「畫繡」,屬於高檔欣賞品,稱之為「閨閣繡」。史載吳縣的 錢慧、曹墨琴, 吳江的楊卯君、 沈關關,無錫的 丁佩、薛文華等人的佳作,皆名垂一時。

特別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學東流的潮流中,蘇繡也出現了創新的兆頭[4]。光緒年間,技藝精湛的藝術家沈雲芝聞名蘇州繡壇,她溶西畫肖神仿真的特點於刺繡之中,新創了「仿真繡」。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壽辰,沈雲芝繡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壽。慈禧備加讚賞,書寫「壽」、「福 」兩字,分賜給沈雲芝和她的丈夫 余覺。從此沈雲芝改名 沈壽,嗣後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曾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意大利,轟動了意國朝野,《耶穌像》1915年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獲一等大獎,售價高達一萬三千美元。《美國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時,其盛況空前。沈壽的「仿真繡」傳譽中外,開拓了蘇繡嶄新的一頁。在她的倡導下,江蘇的蘇州、南通、丹陽、無錫、常熟等地分別舉辦了傳習所、繡工科、繡工會等。她曾先後到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課徒傳藝,培養了一代新人。其時著名藝人還有華基、唐義真、李佩敝、蔡群秀、張應秀、 金靜芬……她們的作品先後在「意大利都朗 萬國博覽會」(公元1911)、「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公元1915年)、「比利時萬國博覽會」(公元1930年)上獲獎,為中華民族傳統工藝在國際上贏得了榮譽。三十年代初,丹陽正則女職中繡工科主任 楊守玉,始創了縱橫交叉、長短不一、分層重疊的「亂針繡」 豐富與提高了蘇繡藝術的表現能力。

工藝發展

蘇繡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已形成獨立的刺繡風格,但時代不斷進步,藝術也需要與時俱進。面對各種新形勢,蘇繡企業紛紛改革,提出蘇繡禮品商務化,蘇繡家裝設計化的理念,讓傳統的民間蘇繡工藝不再奢侈,而是走進千家萬戶。個性化的量身定做,讓蘇繡不再局限於陳舊的模式,

而是過多的融合進購買者的思路與理念,通過純樸的蘇州繡娘純手工刺繡而成。讓蘇繡不僅是藝術,還更多的滲透進人性化的品味。

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 吳縣一帶,早在春秋時期,吳國已將刺繡用於服飾。到了明代,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 唐寅(伯虎)、 沈周為代表的 吳門畫派,推動了刺繡的發展。刺繡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製作,所繡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 「巧奪天工」之稱。自此, 刺繡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艷。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解放後有了很大的發展,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題材廣闊。以前皇室享用的大量刺 繡品,幾乎全出於蘇繡藝人之手。繡品種類齊全:按品種分,有 雙面繡、 單面繡;按體積造型分,有台屏、牆屏、地屏和大型組合 屏風;按表現內容分,有人物、寵物、花鳥、風景、靜物、特色建築物……

北京 富頓畫廊藝術設計中心是專業研究開發精品刺繡的公司,自成立以來多次為 人民大會堂提供國宴刺繡,更是作為珍貴禮物贈予外國大使,成為國與國之間交互的禮品,巨幅蘇州刺繡《山河壯麗》贈予俄羅斯大使館,做工極其精細,並研發出刺繡軟裱的方法,把刺繡軟裱成畫軸,大大提高了成品刺繡的運輸便捷性。是高檔商館、酒店必備的裝飾品。

文化特徵

藝術特點

蘇繡

蘇繡的歷史悠久,建於五代北宋時期的蘇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過蘇繡經袱,在針法上已能運用平搶鋪針和施針,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蘇繡實物。據有關史料記載,自宋代以後,蘇州刺繡之技十分興盛,工藝也日臻成熟。農村「家家養蠶,戶戶刺繡」,城內還出現了繡線巷、滾繡坊、錦繡坊、繡花弄等坊巷,可見蘇州刺繡之興盛。當時不僅有以刺繡為生的,而且富家閨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時日,陶冶性情,所謂「民間繡」、「閨閣繡」、「宮廷繡」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清代蘇繡更是盛況空前,蘇州被稱為「繡市」而揚名四海。當時針法之多,應用之廣,莫不超過前朝,山水、亭台、花鳥、人物,無所不能,無所不工。加上宮廷的大量需要,豪華富麗的繡品層出不窮。蘇繡後來吸收上海"顧繡"以及西洋畫的特點,創造出光線明暗強烈、富有立體感的風格。

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繡技具有「平、齊、細、密、和、光、順、勻」的特點。「平」指繡面平展;「齊」指圖案邊緣齊整;「細」指用針細巧,繡線精細;「密」指線條排列緊湊,不露針跡;「和」指設色適宜;「光」指光彩奪目,色澤鮮明;「順」指絲理圓轉自如;「勻」指線條精細均勻,疏密一致。在種類上,蘇繡作品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備。其中以「雙面繡」作品最為精美。

蘇繡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繡的仿畫繡、寫真繡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

蘇繡分類

蘇繡注重運針變化,蘇繡教程里常用的蘇繡針法有:齊針、 散套、施針、虛實針、亂針、打點、 戳紗、 接針、 滾針、打子、擻扣針、 集套、正搶、反搶等。從原來常用的10多種增加到如今的四五十種。

蘇繡按用途分可分為:裝飾類(單面繡、雙面繡)、實用類(手帕、荷包)。

蘇繡按觀感分可分為:單面繡與雙面繡兩類。蘇繡針法至近代分為: 亂針繡與平繡兩大類。

單面繡

又名:蘇繡單面繡、一面光

介紹:所謂單面繡,就是在一塊蘇繡底料上,繡出單面圖像,可以是花草、人物、動物、寫真之類,背面裝裱畫版,外加中式或西洋畫框,單面繡一般懸掛於牆上,圖案精美,都可供人仔細欣賞的繡品。單面繡的特點是做工精緻,由於價格適中,性價比非常之高,因此相對於雙面繡比較,更受大眾喜愛,市場占有率極高。

「軟裱」是單面繡的裱法之一,不帶畫框、玻璃和背版,依然有款有型,更便於攜帶。

雙面繡

又名:蘇繡雙面繡、兩面光

分類:普通雙面繡、雙面異色繡、雙面三異繡

介紹: 所謂雙面繡, 就是在同一塊底料上,在同一繡制過程中,繡出正反兩面圖像,輪廓完全一樣,圖案同樣精美,都可供人仔細欣賞的繡品。 在中國蘇繡藝術中,雙面繡是它皇冠上的一顆明珠,集中體現了蘇繡的技藝水平。 如今的雙面繡已發展為雙面異色、異形、異針的「三異繡」,把雙異繡技術發展到神奇莫測的境界。繡制「雙面異色繡」和「雙面三異繡」,技藝的難度就更高了,除了雙面繡的一般要求外,還要照顧到雙面針腳、絲縷,做到兩面色彩互不影響,針跡點滴不露,使兩面異色分明,天衣無縫。吳縣蘇繡藝人製作有酷似雕塑的雙面異色的立體繡,其代表作《雲龍騰飛》,用含金和銀的金線、銀線與真絲花線,一面繡成騰飛的金龍,另一面則為銀龍。蒸騰的雲霞,閃閃的群星,火紅的寶珠,都突兀在繡面上。既是繡品,又似雕塑,雙面繡高超絕倫的技藝,令人讚嘆不已。

本地繡:

產於江蘇省蘇州( 蘇南),比鄰上海。並不能說只要是蘇州商家所經營的都能稱作蘇州刺繡,正宗的蘇州刺繡應隸屬「本地繡」,更確切的說應該是蘇州本地人繡制的作品。繡工均屬於當地人,產品細膩光澤,色彩過渡搭配協調,繡線劈絲,價格適中。

蘇北繡:

產於江蘇省鹽城、 淮安一帶(蘇北), 蘇州當地人稱之蘇北繡、江北繡。價格較低,繡線不劈絲,多為兩絨或 一絨半繡。最經典的成名作品有「黃金大道」、「紅楓」。

近些年,部分商家攪局蘇繡市場,以次充好之事時有發生。

寶應繡:

產於江蘇省揚州寶應(蘇中),色彩豐富立體感強,繡線不劈絲,多為兩絨繡,即一根線直接繡。因此遠觀或看照片,立體效果較好,近看稍顯粗糙。其中風景、人物亂針繡是其強項。

水路 指刺繡日用品紋樣交接與重疊處,所空留的一線繡地,其作用是分清前後層次。水路要求空得齊、勻,繡時要先繡迭在上畫完整的花樣(讓水路留在下面的花樣上),再繡下面的花樣。邊要繡得平、齊、均勻,才能保證使花樣輪廓正確、齊整。

針法運用

錢曉梅蘇繡雙面繡作品《狼狗》

一、直繡:直針:完全用垂直線繡成形體,線路起落針全在邊緣,全是平行排比,邊口齊整。配色是一個單位一種色線,沒有和色。針腳太長的地方就加線釘住,後來就演變成鋪針加刻的針法了;纏針:是用斜行的短線條纏繞着形體繡作,有這邊起針到那邊落針,方向是一致的。

二、盤針:盤針是表現彎曲形體的針法。包括切針、接針、滾針、旋針四種。其中切針最早,以後發展到旋針。

1、切針:也叫「刺針」。針與針相連而刺,第二針須接第一針的原眼起針,針跡要細如魚籽,所謂「一芝麻三針」,就在於此。

2、接針:直針線條可以拉長,但因太長線松而會拋起。切針可以延長線條,但會露出針腳。

3、滾針:滾針也叫曲針,針針逼緊而繡。第二針插入第一針中偏前些,緊逼其線,把針腳藏在線下,第三針接第一針針尾偏前些,下面以此類推。

4、旋針:是用接針或者滾針的方法盤旋而繡的一種針法。繡的時候,順着形體徊旋的紋路用短針盤針,勻密而不露針腳。

三、套針: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至明代的露香園顧繡,清代沈壽時,就進一步發展了。

1、單套:又名平套。其繡法是:第一批從邊上起針,邊口齊整;第二批在第一批之中落針,第一批需留一線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針;第三批需轉入第一批尾一厘許,爾後留第四批針的空隙;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厘許;其後,依此類推。

2、雙套:雙套的繡法與單套的繡法相同,只是比單套套得深,批數短。它以第四批和第一批相接,即第二批接入第一批四分之三處,第三批接入第一批四分之二處,第四批接入第一批四分之一處。

蘇繡

3、木梳套:其繡法和單套相同,但比單套松稀。它是在第一批出邊後,第二批在第一批一半處落針的,每隔一線套一針,第二批接入第一批尾的一厘許,在第二批留下的空隙中夾入。4、集套:其繡法也如單套,但外口的第一批針多,繡一批少一批針數,批批藏短針。繡到最後,周圍的線路全集中在一個眼中,一批一批相覆,猶如單套。

5、偏毛套:是繡鳥毛的套法,也就是繡片毛的套法。其方法市:根據片毛的紋路進行套繡,套法和雙套相同,只是線條略有長短。因此,也有人稱它為「長短套」。

6、活毛套:是繡走獸用的針法。其套法有兩種:一種是先平繡三針,然後在第三針上加上一針交叉針。這種繡法有一定規律,都是一組一組繡上去的。第二種是裡面緊,外面帶有放射形,由外向內繡,第二批套上的線覆在前一批的一半處落針,按照動物的形狀轉勢。也有用兩種繡法一起繡的。

四、擻和針:又稱長短針。這種針法是長短針參差互用的,後針從前針的中間羼出,邊口不齊,有調色和順的長處,可用來繡仿真形象。

五、搶針:又叫戧針,是用短直針順着形體的姿勢,以後針繼前針,一批一批地搶上去的針法。可以說,這種針法是直針的發展。

六、平針:平針:是用金銀線代替絲線的繡法。其方法:先用金線或銀線平鋪在繡地上面,再以絲線短針紮上,每針距離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繡紋樣而迴旋填滿,有二、三排的,也有多排的。扎的線要對花如十字紋,如同扎鞋底花紋;釘線:釘線是一種特製的細色線代替金線的繡法。這種色線叫棕線,也叫包根線。其繡法和平金相仿,因為它的線色多,能繡的物體也比平金廣得多。

工藝特色

蘇繡的歷史悠久,建於五代北宋時期的蘇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過蘇繡經袱,

在針法上已能運用平搶鋪針和施針,這是發現最早的蘇繡實物。據有關史料記載,自宋代以後,蘇州刺繡之技十分興盛,工藝也日臻成熟。農村「家家養蠶,戶戶刺繡」,城內還出現了繡線巷、滾繡坊、錦繡坊、繡花弄等坊巷,可見蘇州刺繡之興盛。當時不僅有以刺繡為生的,而且富家閨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時日,陶冶性情,所謂「民間繡」、「閨閣繡」、「宮廷繡」的名稱也由此而來。清代蘇繡更是盛況空前,蘇州被稱為「繡市」而揚名四海。當時針法之多,應用之廣,莫不超過前朝,山水、亭台、花鳥、人物,無所不能,無所不工。加上宮廷的大量需要,豪華富麗的繡品層出不窮。蘇繡後來吸收上海" 顧繡"以及西洋畫的特點,創造出光線明暗強烈、富有立體感的風格。

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繡技具有「平、齊、和、光、順、勻」的特點。「平」指繡面平展;「齊」指圖案邊緣齊整;「細」指用針細巧,繡線精細;「密」指線條排列緊湊,不露針跡;「和」指設色適宜;「光」指光彩奪目,色澤鮮明;「順」指 絲理圓轉自如;「勻」指線條精細均勻,疏密一致。在種類上,蘇繡作品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備。其中以「雙面繡」作品最為精美。

蘇繡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繡的仿畫繡、寫真繡其逼真的 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

生產方式

壓瓣指刺繡欣賞品花樣交接或重疊處,不留水路層層相壓的一種繡法,其作用是使紋樣交界處無空隙而層次清晰。繡時先繡後面遠的物體,針腳要跨過前面花樣的輪廓線,再繡前面近一層的紋樣。輪廓邊緣針跡要齊、密,以分清前後層次。如前後兩種物體色彩相同,繡後層物體相壓處的用色須略深,用以襯托,使物體具有重疊的真實感。

一絲:指一根花線的十六分之一。

一絨:一根花線的二分之一。

落繃,刺繡生產工藝之一。繃面上的紋樣繡完後,將繡好的成品從繃上取下來,稱「落繃」。實用品落繃的方法是將繃線放鬆,拆掉繃邊竹,取下繃針,退出繃閂,抽出白布,將繡地與繃布的縫線拆掉,取下刺繡品;欣賞品需要裱好後再落繃,否則會影響繡品質量。

出邊,凡是分皮繡制的針法,第一皮稱為「出邊」,亦即物體邊緣的第一皮。

絲縷、 絲路、絲理 又稱「絲理」或「絲路」。是指刺繡線條排列的方向。刺繡主要是用線條來表現,而絲理對表達物體的凹凸轉折、剛陽向背具有關鍵作用。刺繡絲用線條的排列須與植物的纖維組織和動物毛絲生長方向一致,須隨它們姿態的不同靈活運用。如花朵有正、反、俯、仰等不可姿勢,要正確掌握花的絲理,首先要找出 刺繡花樣中花的整體中心點和部分中心點,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部分中心必須向着整體中心。刺繡時就須按中心確定絲理方向,這樣才能增強繡品的藝術表現效果。

藏針凡繡放射形或曲折絲理的花樣,在曲折處摻入的短針稱「藏針」。其作用在使線條絲理轉折自然,並使繡面平服。

起老線用滾針按花樣輪廓線繡一圈,後將此線繡沒,使輪廓微微突起。

傳統稱為「起老線」。

皮頭指在每一刺繡小單位中,分批繡制出的層次,行話稱「皮頭」。在搶針與平套 針法中,層頭清晰,亦稱皮頭清晰。

記針蘇繡術語。是刺繡中代替打結的一種方法。在用一根線起繡或將繡完時,繡幾針極短的針腳以藏線,稱為「記針」或「 記線」。

記線 是刺繡中代替打結的一種方法。在用一根線起繡或將繡完時, 繡幾針極短的針腳以藏線,稱為「記針」或「記線」。

生產方式一般有「計件制」和「計時制」兩種。

「計件制」即是以「件」為單位,將繡品底料交於繡工,幫其配好繡線並指定質量標準,最後商妥好一個雙方都認可的合適工錢,並約定好完工日期的一種生產方式,俗稱「放單」、「放生活」。繡工完全可以在家加工,不受地點約束,不受專人監督,但即使實際工時超出,手工工費也基本不變動。

「計時制」是指以實際工作小時計算應得的工錢,繡工在專業技師的指導、監督和培訓下,按照8小時工作時間,保質保量完成繡品的加工。繡工受專人督導,每日在固定場所必須準時上下班,不允許接私活,但報酬是以月結工資的形式。

製作過程

預備階段

首先要將製作過程中所需要的材料及工具準備好:

要準備的材料有——底稿、底料、花線(可以從市場上購買)、綁線、連綁線、膠皮線;工具有——繃框(市場上有賣)、站架(市場上有賣)、手扶板、剪刀、羊毛針、繡花針、捲尺。

別看需要的材料工具不多,但如何選擇好這些東西可不是那麼簡單的。

選擇底料

刺繡的原材料有3大類:綢緞類、棉布類、化纖類。細分起來主要有 綾、 羅、 綢、 緞、絹、 紡、 葛等。其中尼龍絹薄如蟬翼,透明堅韌,彈性好、牢度強,不易折皺,是製作 雙面繡的最佳底料。

製作底稿

底稿是將圖案通過專業打印機噴繪打印到絲綢布上的成品,它是繡品的模板。蘇繡底稿的來源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專為蘇繡而作的畫稿;另一種是選自名家的作品,包括國畫、油畫、照片等。我們可以直接從市場上購買,也可以選出自己喜歡的圖案,或者自己設計好的圖案,到專門的打印店打印出來。

繡花線

蘇繡對繡花線的要求比較嚴格,我們可以從市場上購買,要根據自己所需要的顏色,挑選色澤鮮艷、有光澤、粗細均勻的線。2011年,蘇州花線製作技藝列入第五批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綁線連綁線

這兩種線用普通的家庭用線即可,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通常我們都會選擇比較粗的棉麻線來做綁線,而連綁線用普通縫衣服的線即可。

刺繡

刺繡是一種長時間坐着操作的安靜的勞動,又是一種藝術性的勞動。通常,一件普通30厘米規格的繡品就要用半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因此,對刺繡者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刺繡者不僅要具備相當的 藝術修養,還要懂得一些基本畫理,同時,還要有耐心細緻、一絲不苟的勞動態度和持之以恆、刻苦鑽研的精神。

蘇州刺繡,就是指狹義的「蘇繡」,而廣義的蘇繡是以蘇州為集散中心,遍及江蘇全境的一種著名 手工藝品,在中國工藝美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與 粵繡、湘繡、 蜀繡合稱為中國「 四大名繡」。

由 吳興錢山漾古遺址出土的五千年前以家蠶絲織成的 絲織物殘片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取絲的國家,而且發源於 太湖流域,這就為蘇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於文獻和實物的限制,蘇州刺繡究竟始於何時,尚難以確切說明,但據劉向的《說苑》記載,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地已有「繡衣而豹裘者」。三國時,東吳丞相趙達之妹,已能運用刺繡繡出了中國第一張山地 勢軍陣之圖,時人謂之「針絕」。而《 三國志·吳志·蔣欽傳》上也記有「妻妾衣服,悉皆錦繡」之句,可見一千七百多年前蘇州刺繡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已達到可觀的程度。

宋代,蘇州刺繡已有了欣賞性的繡品出現,並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在 張應文著的《清秘藏》一書中說:「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線僅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唼喋之姿,佳者較畫更勝。」,描繪了宋代蘇繡已具有精工細作、形象真實生動的特點。

元代的蘇繡,見諸文獻記載的並不多,《清秘藏》中則道:「元人用線稍粗,落針不密,間用墨描眉目,不復宋人精工矣!」可見,元代的繡品較之宋代無多大進步。

明代,是蘇繡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歷史階段,一方面是社會對繡品需求的增長,促進了商品繡數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嘉靖年間(1522-1566)上海「露香園顧繡」的出現,對蘇繡風格的形成起了舉足輕重的影響。顧繡代表人物 韓希孟,是「露香園」主人顧名世的孫媳,她的藝術特點,在於利用繪畫為基礎,盡力發揮刺繡針法與調和色彩的表現能力,使繡品效果達到淋漓盡致、相得益彰。蘇繡在吸取她的長處後,無論在原料、針法、繡工上,與當時的 魯繡、東北的緝線繡、北京的灑線繡截然不同,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文雅、針法活潑多變、繡工精細的特有風格,稱譽全國 清代,蘇繡已成為蘇州地區分布很廣的家庭手工業,從事鳳冠、霞帔、補子、官服、被面、枕套、鞋面、手帕、扇袋、掛件、荷包、帳幃、椅披、戲劇行頭等各種各樣繡品的製作。為營銷繡品,各種繡莊應運而生,甚至出現了有關刺繡的專業坊巷,如「繡線巷」、「繡花弄」等,蘇州被稱為「繡市」。其時,雙面繡開始出現,標誌着蘇繡有了高度的藝術技巧。當時,皇室的日用繡品或藝術繡品,多出自蘇繡藝人之手。在民間,如蔡群秀、 沈英、沈立、朱心柏、徐志勤、 錢蕙、林抒、 趙慧君、沈關關、楊和、 金采蘭、江繆貞、潘志玉、 張元芷、郭桐先等一大批蘇繡藝人脫穎而出,成為當時的著名繡家。其中,最傑出的則首推清末民初蘇繡藝術家沈壽,她吸收了西洋畫中的明暗原理,十分注重物象的逼真,首創了「仿真繡」,對蘇繡技藝的改進、發展、推廣、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中國刺繡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現代蘇繡

民國時期,由於社會動盪,日寇侵華,百業蕭條,蘇繡生產呈現每況愈下之勢,許多中、小繡莊紛紛倒閉,藝人、繡工紛紛轉業,及至解放前夕,繡莊由全盛時的一百五十餘家,衰減到了二十多家,從事刺繡生產的專業工人已寥寥無幾。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對工藝美術「保護、發展、提高」方針指引下,地方政府通過組織城鄉物資交流等方式,促進了繡品銷售,提高了繡工的生產積極性。吳縣鎮湖、藏書、 光福、 通安、東渚、 木瀆、胥口等一帶鄉鎮,幾乎形成「家家有繡繃、戶戶有繡娘」的規模。據1990年時統計,吳縣繡娘達十二萬之眾,人數之多,超過歷史上任何朝代,蘇繡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提高的新時期。1958年,蘇州開始推廣機繡。20世紀80年代末,又部分採用電腦繡花,大大提高了日用繡品的生產能力。蘇州城裡幾十個旅遊點、幾百家經銷店內,繡品比目皆是。在刺繡行業里,分工也越來越細,其中有專門從事刺繡針法、工藝研究的 蘇州刺繡研究所,從事刺繡欣賞品和出口服裝生產的蘇州刺繡廠,從事刺繡日用品生產的蘇州繡品廠,從事兒童繡衣和日用品生產的蘇州刺繡童裝廠與蘇州兒童用品廠,從事劇裝戲衣刺繡和製作的蘇州劇裝戲具廠,從事繡鞋生產的蘇州工藝鞋廠,以及從事刺繡線生產的蘇州花線廠等。

在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這段時間裡,這支蘇繡大軍,每年不但生產出大量的日用繡品滿足市場需求,而且在拓寬新門類、採用新材料、應用新工藝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把刺繡和鑲、嵌、印、貼、雕、繪等各種技藝手段綜合運用起來,製作出了一批批具有現代審美感的產品,使蘇繡日用品很快發展至十多個大類、兩千多個品種,產品遠銷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與此同時,蘇繡藝術品更以其旖旎之姿爭芳於繡壇。除了「小貓」、「金魚」等最常見的題材外,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靜物等各種題材的作品異色紛呈,其表現的藝術幅度,遠遠超過以往。在技藝上,採用蘇繡與發繡的結合,發繡與發刻的結合,刺繡與 緙絲的結合,刺繡與緙毛的結合等作品也相繼產生,為蘇繡藝術的衍生和發展開創出了一條條新路,大大拓展了蘇繡的表現能力和繡面效果。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蘇繡藝人創造出了繡品正背兩面紋樣、針法相同,色彩迥異的 雙面異色繡;1980年,蘇繡藝人邱秀英、 殷濂君首創成功了一種雙面異色、異樣、異針法刺繡(雙面三異繡 ),首幅作品《貓狗圖》的兩面奇蹟般地分別出現了貓與狗的不同圖形,突破了雙面繡兩面圖案必須一致的禁區,其技藝達到了鬼斧神工的程度。此後又有《金絲猴與哈巴狗》、《查爾斯與黛安娜》等雙面三異繡作品產生。更難以置信的是,一名現年51歲的蘇州鬚眉顧家翹,自1999年起,悉心研究蘇繡技 ,先後以德國弗里茨·曼斯 尼采和美國尼爾·巴爾的兩幅人體攝影作品為藍本,創製了一幅高56厘米、寬40厘米的世界上最大的雙面三異繡,同時開創了首幅人體攝影繡品和獨自繡制(現存的雙面三異繡均為兩人以上合繡)的兩個之最。接着,他又創製出了絕無僅有的以同一根線在繡品兩面表現出不同針法的《月色荷塘》、《天鵝舞》等作品,開創了傳統刺繡和現代科學融會的先河。2005年5月,他經過苦心鑽研,劃時代地創製出了一幅異線(羢)、異景、異色、異樣、異針法的雙面五異繡《白貓和熊貓》,以及通過燈光能盡現繡品細部的隱亮繡《東方明珠》,實現了歷史性的重大突破。2011年蘇州繡娘 薛金娣自創蘇繡技法「捻絲盤線刺繡方法」和用於表現珠狀裝飾物的立體刺繡方法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為蘇繡的創新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隨着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擴大,蘇州刺繡成為聯結各國人民友誼的紐帶。1956年開始,蘇繡藝人顧文霞、徐志慧、 周巽先、錢漱渝、柳金燕等先後到英國、瑞士、德國、 前蘇聯等國現場表演刺繡藝術。每年到蘇州參觀刺繡藝人操作和觀賞作品的五洲賓客也約達十多萬人次,其中包括德國前總理科爾,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等。蘇繡被美譽為「有生命的靜物」、「東方的藝術明珠」。同時,近百次為國禮饋贈國外元首,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主席、法國蓬皮杜總統、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日本中曾根首相等都曾因得到精湛的蘇繡藝術品而欣喜,如2001年由蘇州繡娘 薛金娣繡制的《松鶴長春圖》由上海交大演出中心轉送給 朝鮮勞動黨總書記 金正日。蘇州刺繡研究所的作品先後在一百多個國家展出。蘇州刺繡廠為維護蘇繡的傳承制定了「蘇繡精品標準」。

為表彰能工巧匠在工藝美術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國務院自1991年起,先後授予蘇州刺繡界的 徐紹青、 顧文霞、 周愛珍、周巽先等四人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批准的 政府特殊津貼。徐紹青、李娥瑛、顧文霞、 任嘒閒、周巽先、殷濂君、周愛珍、蔣雪 等8人被授予「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這是中國工藝美術界的最高榮譽稱號。

改革開放以後,刺繡業的集體成分開始向私有化過渡。民營企業、民間繡莊時有開設,方興未艾。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文霞、任嘒閒、蔣雪英也開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蘇州近郊,仍然活躍着幾萬名繡娘。東渚鎮蘇繡民營企業的和服、韓服的加工量,已分別占有日本、韓國的較大市場,成為中國最大的和服、韓服加工出口基地。鎮湖鎮總人口為1.9萬人,從事刺繡、裱繡、繡框製作的從業人員就有1.1萬人,一條街上開出了二百八十多家繡莊,還出現了 姚建萍、 薛金娣、姚慧芬、姚惠琴、盧福英、鄒英姿等一批能繡制高檔精品的後起之秀,在各項博覽會和工藝品評比中摘金奪銀。其中,薛金娣的特色是專門做古代名畫題材,每一幅作品均精美絕倫,獲得眾多名家的肯定。2003年,鎮湖的繡品銷售收入達到2億元,刺繡成了當地的支柱產業。2000年,鎮湖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刺繡)藝術之鄉」。

蘇繡特色

蘇州刺繡之所以令人愛不釋手,是其品種、造型、圖案、畫稿、針法、繡法、色彩、技藝、裝裱等多方面的綜合體現,而針法的運用,是構成繡品各種藝術形象的語言。由 沈壽口述、 張謇手記的《雪宧繡譜》,匯集了其畢生的繡技經驗,歸納的針法有18種,經後人的努力,現已發展到43種。基本針法有:齊針、正搶、反搶、迭搶、平套、散套、集套、擻和針、施針、接針、滾針、切針、辮子股、拉梭子、平金、 盤金、打子、結子、拉尾子、 雞毛針、絨、 格錦、 編針、 網繡、水紋針、 桂花針、挑花、松針、戳紗、打點、亂針、扣繡等32種;輔助針法有:扎針、鋪針、 施毛針、旋毛針、 刻鱗針等5種;變體繡針法有: 迭繡、 穿珠、 簾繡、釘繡、 貼綾、虛實針等6種。在欣賞品繡制過程中,藝人們為更好地表現物體的形態特徵,常常是多種針法並用。如繡貓時,毛絲用施套針,眼珠和眼白用集套針、施針,鬍鬚及眼眶用滾針,通過針法的靈活應用,使繡出的物像真實生動、質感畢現。

在蘇繡眾多針法中,如今 亂針繡異軍突起,藝人們運用這一針法創作出了許多佳作。亂針繡,又名「正則繡」,系近代刺繡藝術家 楊守玉於20世紀30年代在正則女子職業學校授教時始創。這種針法改變了傳統刺繡「密接其針,排比其線」的方法,採用長短交叉線條,以分層加色手法來表現畫面,尤宜繡制油畫、素描、攝影為稿本的作品,其作品的藝術效果特別具有質感。經過楊守 玉門人周巽先、任嘒閒、 朱鳳等蘇繡名手的傳授、推廣,亂針繡已成為蘇繡的主要繡種之一。作品有《列寧在拉茲里夫河邊》、《齊白石像》、《虎丘》、《冒氣的池塘》等。在亂針繡的基礎上,又創新發展了虛實亂針繡、雙面亂針繡、雙面異樣繡和雙面異色異樣異針法繡(雙面三異繡)等刺繡技法,把亂針繡技藝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

蘇繡還有一種「盤金繡」,其繡法以金線盤繞、絲線橫向釘固,因此亦稱為「釘繡」。主要用於 龍袍、官服、禮服、旗袍、劇裝上龍鳳、山水、花卉以及其他 裝飾圖案的繡制,作品金碧輝煌、雍容華貴。鼎盛時期,蘇州周邊鄉村曾有數千繡娘從事盤金繡的繡制,在 長橋鎮新南村一帶,尚有四百多位老藝人為廣東、新加坡等地加工服裝飾花,年輕人因該手藝枯燥單調,工價又不高,不願習此藝,盤金繡已呈後繼乏人之勢。

蘇繡的技藝特色,大致可用 「平(繡面平伏)、齊(針腳整齊)、細(繡線纖細)、密(排絲緊密)、和(色彩調和)、順(絲縷暢順)、光(色澤光艷)、勻(皮頭均勻)」八字來概括,有別於國內其他地區的繡品。

蘇繡品種

蘇繡品種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日用品。有生活小用品,如荷包袋、香料袋、眼鏡袋、摺扇袋、名片袋、順袋、團扇面、鏡子套、小掛件等。有衣飾鞋帽,如披肩、旗袍、裙子、馬甲、圍涎、襯衣、虎頭鞋、虎頭帽,以及加工出口的日本和服、韓服等。有室內用品,如被面、枕套、桌圍、椅帔、椅墊、門帘、台布、沙發靠墊、電風扇套、電視機套、空調機套等。以及其他用品如 官服補子、車轎裝飾、戲衣、壽衣等。日用品的傳統圖案有着紋樣結構中心突出,造型藝術誇張,富有裝飾味的特點。形式常見有單角花、對角花、四角花、一團四角花、滿底花等。在用色方,蘇繡一向講究秀麗素靜、隨物賦彩,華而不俗、穠而不艷,這是有別於他繡的重要特徵之一。這與蘇州人民喜愛淡雅素麗的生活習性相一致,也與蘇繡能夠形成精細雅潔的特點休戚相關的。

二是欣賞品。 有擺件(長、方、圓各種規格的台屏)、掛件(畫片、立軸、鏡片、中堂、對聯等)、立件(單屏、折屏等)及冊頁等。其題材廣泛,山水、人物、花卉、飛禽、走獸、靜物、書法、裝飾圖案等均能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欣賞品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小貓」和「金魚」,為了生動表現出小貓蓬茸的毛絲和神態,繡工們不僅需要千針萬線,還必須十分注重色彩的運用。僅以一隻小小的貓眼而言,就要按照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以二十多種色線來表達,這樣才能將貓眼繡「活」。1986年,在 保加利亞舉辦的第六屆普羅夫迪夫國際春季博覽會上,蘇州刺繡廠送展的一幅雙面繡《長毛貓》榮獲了金質獎。繡金魚,為表達出金魚尾巴的透明質感,繡工們往往要將一根頭髮般粗細的絲線「劈」成四十八分之一來繡制,繡出的金魚出神入化,宛若在水中遊動,給人以美的享受。1984年,蘇州刺繡研究所送展的一幅雙面繡《金魚》獲得了第五十六屆波蘭波茲南國際博覽會金質獎。

蘇州刺繡作為一門千年流傳、繁衍的 古藝,為美化歷代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6年10月,蘇州市在景德路的明代建築王鏊祠堂內建立了中國蘇繡藝術博物館,陳列有自 漢代至今的繡品二百餘件,其中有從北京大葆台燕王墓、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蘇州虎丘塔等地出土的蘇繡繡片、經帙、褡褳等日用品(部分為複製品);有蘇州製作的明代萬曆皇帝的緙絲 袞服、孝靖皇后的刺繡「百子衣」、清 乾隆帝朝服的複製品;有17世紀著名刺繡藝術家韓希孟的刺繡冊頁、清末民初蘇繡藝術家沈壽[4]的仿真繡,以及現代發展起來的雙面異色繡、雙面異色異樣異針法繡等作品,成為展示蘇繡歷史和精品的一個重要窗口,受到人們的歡迎。在蘇繡的發源地鎮湖建造了中國刺繡藝術館。

辨別優劣

蘇繡是一項手工極強的傳統藝術品,因此,在如今的市場上蘇繡沒有真偽之分,只有優劣之辨。

一件好的蘇繡藝術品是工藝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作品凝結的藝術效果也就成為鑑別蘇繡工藝品和藝術品的重要標準。一般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辨認。一是作品圖案的整體構思,二是作品做工的精細程度,三是作品色彩的處理和藝術效果。一件藝術價值高的蘇繡藝術品一般是圖案秀美,做工精細,色彩典雅,富有深遠的意境。而價值低劣的蘇繡工藝品,圖案一般比較呆板,缺乏藝術性,做工也相對粗糙。

挑選蘇繡時最主要的是看蘇繡表面的光潔度,如果繡的比較稀的話,光潔度就不夠,好的繡品針線繡的很密,使圖案有立體感,光潔度高。同時從蘇繡花線的粗細也可以辨別出優劣,蘇繡中一根花線的1/2粗稱「一絨」,1/12粗稱「一絲」。「劈絲」即將一根花線分為若干份。蘇繡會根據不同的布質、色彩及題材,靈活綜合運針,而且花線劈絲粗細合度,從而充分表現物體形象的質感。如繡金魚魚尾,用線要細,排針要虛,才能表現輕薄、透明感。再比如繡貓,根據對象毛絲變化規律掌握絲理,繡出來的貓毛茸茸地形萬言書逼真生動,而繡的粗糙的貓毛就會象鋼針一樣扎着。

蘇繡的座架一般為中國古典式紅木雕花,因此看架子也是分別蘇繡好壞的一種辦法。質次的蘇繡架子的材料一般都用 白木,時間一長就容易龜裂。白木的手感很粗糙,而紅木的手感細膩。

發展趨勢

面對各種新形勢的發展,而是更多的融合進購買者的思路與理念,通過純樸的蘇州繡娘純 手工刺繡而成。讓蘇繡不僅是藝術,還更多地滲透進人性化的品味。

獲獎歷史

1949年以前

沈壽《耶穌像》1915年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獲一等大獎,售價高達一萬三千美元。《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曾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意大利,轟動了意國朝野, 其《美國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時,其盛況空前。

徐志勤《松鶴中堂》獲1910年南京「南洋勸業會」優等獎。

丁渭琦作品在南洋勸業會、江蘇省地方物品展覽會獲獎。

金靜芬作品南洋勸業會、美國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獲金獎。

1949年以後

1949~2004年省部級以上獎勵:

◎雙面繡《五彩牡丹》( 李娥英)1955年江蘇省手工業聯社頒發一等獎。

◎《白孔雀》(徐紹青)1965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優秀獎。

◎雙面繡《松鼠葡萄》(蘇州刺繡研究所.李娥英)1982年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獲金杯獎。

◎亂針繡《小白狗》(蘇州刺繡研究所)1983年中國國際旅遊會獲優秀作品獎。

◎雙面三異繡《濟公》(蘇州刺繡廠)1983年江蘇省科學技術大會受嘉獎。

◎雙面繡《金魚》(蘇州刺繡研究所)1984年第五十六屆波蘭 波茲南國際博覽會獲金質獎。

◎雙面繡《長毛貓》(蘇州刺繡廠)1986年保加利亞第六屆普羅夫迪夫國際春季博覽會獲金獎。

◎雙面繡《金魚》( 夏芬)1990年全國輕工博覽會獲金獎。

◎ 雙面繡《一團和氣》(蘇州刺繡研究所)1992年首屆中國國際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獲金獎。

◎三異繡《雙龍戲珠》(顧文霞)1992年深圳首屆中國國際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獲銀獎。

◎亂針繡《 張大千像》(姚惠芬)1995年首屆中華巧女手工藝品大賽獲一等獎。

◎《君士坦丁女郎》(姚惠琴)1995年首屆中華巧女手工藝品大賽獲優秀獎。

◎《周總理像》、《吹簫引鳳》(姚建萍)1998年8月首屆是中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獲金獎。

◎肖像繡《董建華像》(姚惠芬)1999年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獲銀獎。

◎《盆花》(姚惠琴)1999年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優秀獎。

◎《雙燕》( 張美芳、徐建華)2000年杭州西湖博覽會獲金獎。

◎雙面繡《金魚》( 徐霞琴)2000年杭州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博覽會獲金獎。

◎《彩荷》(姚惠芬、姚惠琴)2000年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獲金獎。

◎《潑墨山仙》(姚惠琴)2000年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獲銀獎。

◎《老鷹》、《狼狗》(姚建萍)2001年中國天津首屆民間藝術博覽會獲金獎。

◎肖像繡《 蒙娜麗莎》(姚建萍)2001年10月第二屆北京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獲「善華獎」 金獎。

◎《伯爵夫人》、(姚惠芬)2001年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獲銀獎。

◎《山水》、《睡蓮》、《山莊》(姚惠琴)2001年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獲金獎、銀獎、銅獎。

◎《水鄉》(姚惠芬)2001年12月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獲金獎。

◎《山水》、《荷花》(姚惠琴)2001年12月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獲金獎。

◎《人權之光》(鄒英姿)2002年中國華東工藝美術精品展獲金獎。

◎亂針繡《白雲飛流圖》(季紹平)2002年 中國輕工協會"華藝杯"獲銀獎。

◎《京劇人物》(姚惠琴)2003年(杭州)第三屆國際 民間手工藝品展獲金獎。

◎《荷花》(姚惠琴)2003年(杭州)第三屆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獲金獎。

◎肖像繡《 伊麗莎白》( 薛金娣)2003年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獲金獎。

◎《姑蘇繁華圖》(盧福英)2003年(杭州)第三屆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獲金獎。

◎《孔雀》( 盧菊英)2003年(杭州)第三屆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獲金獎。

◎《香遠溢清》(梁雪芬)2004年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獲金獎。

◎台屏《山茶麻雀》(錢杲)第一屆全國旅遊產品獲銀獎。

◎《太湖船》(張明勤)第二十屆全國旅遊產品獲一等獎。

◎微型雙面三異繡《虎丘與寒山寺》(顧玲娟)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獲四等獎。

◎雙面繡《海鷗競翔》( 吳金鳳)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獲創作獎。

◎微型雙面繡《羊》、《蛇》( 李紅)全國旅遊產品獲銀獎。

◎2008年 薛金娣《 秋庭嬰戲圖》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獲2008「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2010年薛金娣《 韓熙載夜宴圖》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獲2010「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2011年薛金娣《 錦春圖》第十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獲2011「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2011年 薛金娣《 月曼清游圖》在第七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獲金獎。

◎2009年顧文霞、梁雪芳刺繡工作室與蘇州國畫院聯合創作的《春暖大地》大型刺繡作品,在第四屆中國刺繡文化藝術節上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1年梁雪芳作品《荷韻》獲「從洛桑到北京」第七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優秀獎;作品於2013年3月被大英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4年梁雪芳作品《爾若盛開二》獲「從洛桑到北京」第八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金獎。

獲得榮譽

2018年5月21日,蘇州刺繡入選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刺繡名家

名家介紹

·吳母

明末吳江人。不知其名,擅繡觀音,技藝精絕,每幅一金。

·薛氏

明侍御 錢岱家中女教師,不知其名,錢家人稱她薛太太。蘇州人,壽五十餘,工刺繡,兼擅絲竹。

·柳伴月

女,清代人,原籍浙江,住蘇州 虎丘東塔院,擅長詩、畫、刺繡,曾在虎丘以賣繡為生。

·沈關關字宮音

吳江人。楊卯君之女,能繡人物、山水,曾為顧茂倫繡《雪灘濯足圖》。

·趙慧君

崑山顧春福妻,能繡山水、人物,色絲鮮麗。

·程景鳳

字侶仙,長洲人,彭蘊璨妻,年十五,刺繡於春暉樓,亦工繪花鳥草蟲。

·陳芸

字淑珍, 沈三白妻,繡藝精巧,曾為友人繡《心經》一部。

· 周湘花

清 吳中人。劉松嵐妾,曾繡吳蘭雪《石溪看桃花詩》。

· 凌杼

清末吳江人。以擅繡著名,繡有《窅娘圖》一幅,現藏南京博物院。

· 沈壽(1874-1921)

原名雲芝,女,生於蘇州城內海紅坊。刺繡作品《意大利皇后像》作國禮贈給意大利,《耶穌像》參加美國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獲金獎。著有《雪宧繡譜》。

·余覺(1868-1951)

名兆熊,字冰臣,晚署 石湖老人。浙江紹興人。寓居蘇州擅書畫,與沈壽結婚後,專心設計繡稿,夫畫妻繡,配合默契。與妻沈壽同去日本考察,共創仿真繡。曾任清廷 農工商部繡工科總經理。在蘇州創辦「福壽夫婦繡品公司」。

·沈立(1864-1942)

字鶴一,沈壽胞姊,曾在清廷農工商部繡工科、南通女紅傳習所教習,代表作品有《觀音大士像》等。

· 徐志勤

原名俞志勤,俞慧瑛,女。清末蘇州東渚人。作品仿 沈南《松鶴中堂》獲1910年南京「 南洋勸業會」優等獎。並綜合運用前人多種針法,繡成賀慈禧大壽的《八仙上壽圖》。

·丁渭琦(?-1952)

蘇州蠡墅人,1904年與丈夫顧聘儒合辦私立「武陵女塾」(繡校),直至1937年停辦。她和學生的作品曾在南洋勸業會、江蘇省地方物品展覽會獲獎,1934年曾繡《英國皇后像》。

·金靜芬(1885-1970)

女,沈壽高足,她的刺繡作品曾在南洋勸業會、美國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獲金獎。1958年曾任蘇州刺繡研究所所長,代表作品有《魯迅像》、《聽琴》等。

·朱鳳(1910-1993)

原名壽臣,字瑞成,女。原籍常熟。代表作品有《敦煌供養人像》、《博古圖》、《北海》等。著有《中國刺繡技法研究》、《蘇繡》。

·楊羨九 (?-1957)

女,蘇州光福人,設計的《松鶴同春圖》,曾在美國巴拿馬賽會展出。解放前生活貧困,解放後在吳縣刺繡生產合作社工作。

·王松林(1908-1983)

蘇州光福人。自幼去滬學畫刺繡圖案(俗稱畫白粉),遂終身為業。曾參加《蘇州刺繡圖案》、《日用蘇繡圖案》的編繪。·柳炳元(1908-1998)

蘇州人。自幼去滬學畫刺繡圖案。後回蘇州自設 作坊。編繪《蘇州刺繡圖案》、《蘇繡傳統圖案》、《蘇繡圖案》等出版。

獲獎情況

名家榮譽

國務院自1991年起,先後授予蘇州刺繡界的徐紹青、顧文霞、周愛珍、周巽先等四人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貼。徐紹青、李娥瑛、顧文霞、任嘒閒、周巽先、殷濂君、周愛珍、蔣雪英、 張玉英、牟志紅、余福臻等人被授予「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這是中國工藝美術界的最高榮譽稱號。蘇州木瀆刺繡大師王祖識獲得由菲律賓總統阿羅約頒發的顧氏和平終身藝術成就獎。姚建萍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共同授予「 民間工藝美術家」、「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薛金娣被美中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首席工藝美術家」稱號。

收藏竅門

值得收藏的蘇繡有三類:一是書畫名家,二是稀缺材質,三是精湛傳統工藝。好的蘇繡作品融合了手藝人對工藝和藝術雙重要求。

這雙重要求可以作為蘇繡優劣的考衡標準,能夠從幾方面進行辨別:

作品整體的圖案構思;

作品細節的精緻程度;

色彩的感覺和藝術表現。一件好的作品,不僅 圖案美觀,細節處理細緻,而且顏色富麗,給人獨到的視覺感受。而劣質產品的圖案則表現呆板、粗劣,設計簡易。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一、歷史價值

蘇繡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蘇繡在二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春秋、戰國、秦漢、唐宋、明清等朝代,每個朝代的蘇繡作品都帶有強烈的時代烙印。刺繡最早多為實用,及至宋元及書畫之製作,成為藝術珍賞之用。故宮所藏之刺繡,多屬此類。蘇繡經歷多代的創新發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由於蘇繡發源於江南水鄉,民間繡品一直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與水鄉生活氣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吳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和民間習俗。如1956年3月於虎丘塔內發現的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繡花經袱,上繡金黃蓮花,紋樣齊整、古樸莊重,具有濃重的佛教色彩。通過這件繡品,我們能了解北宋時期佛教徒的思想信仰及其當時絲綢、刺繡藝術的發展水平。又如從清末沈壽的《世界救主耶穌像》和《女優倍克》等作品上,我們能看到在流派繁衍,名手競秀的清代蘇繡發展概況,以及西方文化藝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人們可以通過不同時代的蘇繡作品去研究那個時代的人們生活習俗,社會風情,審美風格等,可見蘇繡歷史價值之大。

二、文化價值

蘇繡具有深邃的文化價值。蘇繡作為一項傳統手工技藝,歷來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緊密結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其中,中國的傳統書畫在蘇繡作品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傳統的蘇繡作品多會吸取繪畫和書法作品中的藝術精華。從宋代起,山水、花鳥、佛像等畫作就開始成為蘇繡的繡稿;明代受「吳門畫派」影響,蘇繡形成了精細雅潔的獨特藝術風格,四大名家的畫作也成為刺繡藝人喜愛的題材;直到當代,國畫仍然是蘇繡的重要表現題材。近年來,蘇繡完美地表達了吳冠中、袁運甫等當代國畫名家的作品,受到這些畫家的高度讚賞,當代中國的文化藝術在蘇繡作品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由此可見,蘇繡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三、藝術價值

蘇繡作品,無論是日用品,還是藝術欣賞品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蘇繡藝術欣賞品的價值更高。蘇繡的藝術價值主要表現在蘇繡技藝之精湛。蘇繡藝人以針代筆、以線代色繡出作品,由於絲光的藝術效果,繡品上的書畫圖案顯得更加鮮活生動。蘇繡的色彩豐富,蘇繡藝人通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繡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一幅精品使用的線色達幾百種甚至上千種。不僅是顏色,蘇繡的針法也種類繁多,有齊針、散套、施針、虛實針、亂針、接針、滾針、正搶、反搶等四十八種。更為巧妙的是,蘇繡藝術家能運用劈絲技術,即將一根絲線劈成四十八分之一,將金魚的尾巴這樣細緻的圖案繡得栩栩如生,並且用蘇繡技藝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使作品充分表現蘇繡「精細雅潔」的藝術特徵,無論是表現山水、花鳥、動物還是人物,精湛的蘇繡技藝都能使之達到栩栩如生的境界。也正因為如此,蘇繡才被世界各國人民譽為「東方的明珠」。蘇繡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已為眾多的鑑賞家和收藏家所青睞。

四、收藏價值

蘇繡作品題材豐富、內涵深刻、藝術境界高遠,具有一定收藏價值。蘇繡傳承的是一門古老而傳統的工藝,民族特色非常濃郁,它的增值潛力主要源於作品的資源的稀缺和獨特性。從資源方面來看,除了蘇繡所採用純天然的蠶絲線的供應逐漸減少這一因素,同時由於蘇繡的工藝複雜,每道工序都有不同的技法,一幅好的繡品常常需要耗費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完成,這也導致在當代快節奏生活中,願意學習、掌握蘇繡技法的人越來越少。此外,蘇繡技法的獨特性使其更具收藏價值。蘇繡的每道手工程序特性使得高貴的蘇繡難在世上找到同一相同作品。即使是同一繡娘也會因為氣候、天氣、光線、心情等其它內外因素的影響而在針法的使用上有所變化,這種細微的差別必然使得作品變得獨特。前幾年蘇繡僅為高端收入人群所消費,作為高檔禮品贈送親友,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了解蘇繡獨特的藝術魅力,也紛紛加入到購買、收藏的隊伍之中。從長遠看其收藏價值潛力無限,會有不斷攀升的空間。

五、整體價值

一件好的蘇繡藝術品是工藝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作品凝結的藝術效果也就成為鑑別蘇繡工藝品和藝術品的重要標準。一般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辨認:一是作品圖案的整體構思,二是作品做工的精細程度,三是作品色彩的處理和藝術效果。一件藝術價值高的蘇繡藝術品一般是圖案秀美,做工精細,色彩典雅,富有深遠的意境。而價值低劣的蘇繡工藝品,圖案一般比較呆板,缺乏藝術性,做工也相對粗糙。

挑選蘇繡時最主要的是看蘇繡表面的光潔度,如果繡的比較稀的話,光潔度就不夠,好的繡品針線繡的很密,使圖案有立體感,光潔度高。同時從蘇繡花線的粗細也可以辨別出優劣,蘇繡中一根花線的1/2粗稱「一絨」,1/12粗稱「一絲」。「劈絲」即將一根花線分為若干份。蘇繡會根據不同的布質、色彩及題材,靈活綜合運針,而且花線劈絲粗細合度,從而充分表現物體形象的質感。如繡金魚魚尾,用線要細,排針要虛,才能表現輕薄、透明感。再比如繡貓,根據對象毛絲變化規律掌握絲理,繡出來的貓毛茸茸地形萬言書逼真生動,而繡的粗糙的貓毛就會象鋼針一樣扎着。

蘇繡的座架一般為中國古典式紅木雕花,因此看架子也是分別蘇繡好壞的一種辦法。質次的蘇繡架子的材料一般都用白木,時間一長就容易龜裂。白木的手感很粗糙,而紅木的手感細膩。

值得收藏的蘇繡有三類:一是書畫名家,二是稀缺材質,三是精湛傳統工藝。好的蘇繡作品融合了手藝人對工藝和藝術雙重要求。

傳承現狀

蘇州刺繡名揚天下,但刺繡藝術的發展也日益面臨知識產權問題的發展瓶頸:繡娘們的刺繡作品底稿少有原創,而自己的精品常常被別人仿冒。

保護措施

1986年10月,蘇州市在景德路的明代建築王鏊祠堂內建立了中國蘇繡藝術博物館,陳列有自漢代至今的繡品二百餘件。

2007年,鎮湖街道的蘇繡基地榮獲江蘇省「傳統工藝美術特色產業基地」稱號。2010年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鎮湖蘇繡」實施地理標誌保護。 制定了《地理標誌產品——鎮湖刺繡》地方標準。2013年,蘇州高新區鎮湖刺繡藝術館景區成為全國首家刺繡文化產業4A級景區。2014年,蘇州鎮湖刺繡藝術館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2015年何建英刺繡大師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洪軍大師《梅花篆字》創作成刺繡版。2018年5月24日,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7]。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蘇州刺繡研究所有限公司獲得「蘇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遺產保護

2006年5月20日,蘇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 文化部確定,江蘇省蘇州市的 李娥瑛和顧文霞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蘇州被稱為"繡市"而揚名四海。2008年,無錫精微繡、 南通仿真繡列入了蘇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蘇州刺繡名揚天下,但刺繡藝術的發展也日益面臨知識產權問題的發展瓶頸:繡娘們的刺繡作品底稿少有原創,而自己的精品常常被別人仿冒。蘇繡面臨的這一窘境引起最高法院和蘇州虎丘法院的極大關注。2009年10月9日下午,值蘇州虎丘法院民三庭成立揭牌之際,在位於蘇州刺繡之鄉——蘇州高新區 鎮湖街道的蘇州刺繡博物館內,召開了「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研討會」,最高法院民三庭、省市法院、 蘇州大學法學院等專家學者與

鎮湖刺繡行業協會、著名刺繡藝術家們一起,研討如何司法保護鎮湖刺繡工藝。

社會活動

2009年10月9日下午,值蘇州虎丘法院民三庭成立揭牌之際,在位於蘇州刺繡之鄉——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的蘇州刺繡博物館內,召開了「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研討會」,最高法院民三庭、省市法院、蘇州大學法學院等專家學者與鎮湖刺繡行業協會、刺繡藝術家們一起,研討如何司法保護鎮湖刺繡工藝

2019年3月16日上午,中國宮廷藝術大展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論壇在蘇州中國刺繡藝術館隆重舉行,此次活動由中國文化信息協會主辦,國館寶藏藝術機構承辦,中國刺繡藝術館、姚建萍刺繡藝術館、來自故宮博物院、國家級博物等機構的領導、專家等18人出席此次活動。

2019年4月,一批由蘇州高新區工藝美術家創作的工藝美術作品,在中國工藝美術館舉辦的「工匠精神·琢境——江蘇雕刻藝術作品邀請展」上精彩亮相。展品內容涵蓋玉雕木雕核雕等諸多江蘇雕刻藝術以及南京雲錦、蘇州刺繡等。

主要流派

蘇州刺繡

蘇州刺繡(5張)蘇州刺繡,就是指狹義的「蘇繡」,而廣義的蘇繡是以蘇州為集散中心,遍及江蘇全境的一種手工藝品,在中國工藝美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與粵繡、湘繡、蜀繡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繡」。

蘇州刺繡是其品種、造型、圖案、畫稿、針法、繡法、色彩、技藝、裝裱等多方面的綜合體現,而針法的運用,是構成繡品各種藝術形象的語言。

蘇繡的技藝特色,大致可用 「平(繡面平伏)、齊(針腳整齊)、細(繡線纖細)、密(排絲緊密)、和(色彩調和)、順(絲縷暢順)、光(色澤光艷)、勻(皮頭均勻)」八字來概括,有別於國內其他地區的繡品。

蘇繡品種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日用品。二是欣賞品。

南通仿真繡

南通仿真繡又稱「沈繡」,是蘇繡的重要分支。刺繡藝術大師沈壽在清末時曾任農工商部工藝局繡工科總教習,後應邀到江蘇南通主持女工傳習所。在「西學東漸」的歷史背景下,她吸收西洋美術精華,在中國傳統蘇繡的基礎上創立了「仿真繡」。這種繡法創造性地以旋針、虛實針來表現物體的肌理,用豐富多彩的絲線調和色彩,完成的作品色調自然柔和、豐富多彩,盡顯寫實之功。「仿真繡」往往取材於西洋油畫中的人物肖像和風景等,而以人物繡最為擅長,其針法變化多端,表現畫中人的五官十分傳神,體現出高超的技藝。由此之故南通仿真繡又稱「美術繡」,南通地區則譽之為「沈繡」。仿真繡是傳統刺繡在形式上的創新,它為中國傳統刺繡的現代發展開闢了一條新路。

無錫精微繡

江蘇無錫是蘇繡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無錫刺繡又稱「精微繡」,據漢代劉向的《說苑》記載,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無錫就已出現刺繡服飾。明代中葉,俞氏創製的堆紗繡因巧奪天工而被選為貢品。清代無錫精微繡得到進一步發展,創造出了「閨閣繡」、「切馬鬃繡」、「堆紗繡」、「填色稀鋪法」、「亂針繡」等獨特的技法。20世紀80年代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了「雙面精微繡」,成為舉世公認的優秀藝術品種。

無錫精微繡的藝術特色極為突出,它卷幅微小,造型精巧,繡技精湛,往往能在很小的畫面內繡制人物、場景、文字、圖案等,呈現出所謂「寸人豆馬,蠅足小字」的奇觀。與一般雙面繡相比,精微繡的技藝要求更高,難度更大,在用料、用色、用線、用針上更加講究。它要求刺繡藝人不但繡藝高超,而且還具備較高的藝術素養。藝人繡制精細局部時,要將一根絲線劈成八十分之一,有時人物頭部只有綠豆大小,五官無法用筆墨勾勒,藝人需手眼相通方能繡成。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無錫精微繡與書畫緊密結合在一起,煥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精微繡藝術是中國最早在理論上得到總結的刺繡品種,清代即出現重要的理論著作《繡譜》對之進行論述。它體現着中華民族悠久的服飾文化和日用裝飾文化,深為文人雅士及國內外藝術愛好者、收藏者所珍愛。

揚州刺繡

揚州刺繡是流傳於揚州地區的傳統工藝,與蘇州刺繡的技藝屬同一門類,但由於受揚州歷代文化的影響和揚州八怪畫派的薰陶,追隨中國畫的文化內涵和筆墨情趣,「仿古山水繡」和「水墨寫意繡」逐步形成揚州刺繡的兩大特色。[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