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大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巴黎大學 |
---|
校徽 創建時間 2019年 校長 Christine Clerici 學校類型 公立大學 |
巴黎大學(法文:Université de Paris),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坐落在法國首都巴黎。
簡介
其授課歷史可以追溯到12世紀中葉。大學分別在1200年和1215年獲得法王腓力二世和教宗諾森三世的官方認可。1257年,大學的第一個學院機構索邦學院成立,索邦(Sorbonne)成為大學的代稱。
1793年法國大革命時巴黎大學遭到解散,1896年重建,1968年再被拆分成13所獨立大學;2018年巴黎第四大學和巴黎第六大學合併為索邦大學,繼承索邦的名號;2019年巴黎第五大學、巴黎第七大學和巴黎地球物理學院則合併為巴黎大學,繼承巴黎的名稱。
歷史
巴黎大學的前身是索邦神學院,1261年正式使用「巴黎大學」一詞。但更早可以追溯到1150-1160年。英國第一所大學牛津大學就是1167年從巴黎大學回到英國的師生建立的。
在13世紀時,巴黎大學的學生已經上萬,許多來自歐洲的鄰國。在很長時間裡,巴黎大學同教皇和國王都有特殊關係。 17世紀,宰相黎世留出任巴黎大學的校長,使巴黎大學有了飛速的發展,奠定了他的國際威望。 受拿破崙教育改革影響,巴黎大學於1793年被撤銷,直至1896年才獲得重建。
巴黎大學實際上是13所大學的統稱。1968年巴黎大學發生學潮,學生抗議課程落伍及填鴨式的教育,要求更多的學術自由和校園民主,法國政府便對巴黎大學作一連串的改組和調整,組成13所獨立大學,即巴黎第一至第十三大學。1971年1月1日,新生的13所巴黎大學同時宣告成立,新生的13所大學各自獨立沒有隸屬關係,編號只代表順序,與質量以及名望無關。這13所大學在學科設置上都具有多科性的特點,不過,各校根據各自的條件有所側重。
2010年,法國政府正式啟動卓越大學計劃(Initiatives d』Excellence, Idex),通過合併高校及大學校、研究院所等提升法國大學綜合實力:
· 2010年,巴黎第九大學併入新成立的巴黎文理研究大學(Université PSL)。
· 2014年12月29日,巴黎第十一大學加入新成立的巴黎薩克雷大學(Université Paris-Saclay)。
· 2014年12月31日,巴黎第三大學、巴黎第五大學、巴黎第七大學和巴黎第十三大學組成索邦巴黎西岱大學聯盟(Université Sorbonne Paris Cité),其中「西岱」(Cité)意思是城市。
· 2018年1月,巴黎第四大學和巴黎第六大學組成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é)。
· 2019年3月20日,索邦巴黎西岱大學聯盟解散。而巴黎第五大學、巴黎第七大學以及巴黎地球物理學院再次重組,沿用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作為其新名稱。巴黎十三大則更名為 Université Sorbonne Paris Nord。
目前,還剩下巴黎一大、巴黎二大、巴黎三大、巴黎八大和巴黎十大和巴黎十三大仍然是獨立大學。其他的巴黎大學已經全部重組。
學院設置
合併之後的巴黎大學,主要由三大學院(Faculté)構成: 理學院
人文社會學院
- 東亞語言文化系(LCAO);
- 地理、歷史、經濟學[2]與社會系(GHES);
- 文學、藝術與電影系(LAC);
- 語言學系;
- 英語研究系;
- 應用語言及跨文化研究系(EILA);
- 體育運動科技系;
- 法律、經濟與管理學院;
- 心理學研究院。
衛生學院
另外,大學還擁有一所工程師學院(Ecole d'ingénieurs),巴黎地球物理研究院,和兩所專科性質的技術學院(IUT)。
知名校友
- 瑪麗·居里,物理學者,190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皮埃爾·居里,物理學者,190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 加布里埃爾·李普曼,物理學者,190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 讓·佩蘭,物理學者,1926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 路易-維克多-皮埃爾-雷蒙·第七代德布羅意公爵,物理學者,192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 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物理學者,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伊倫·約里奧-居里,物理學者,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喬治·岡圭朗(Georges Canguilhem,1904—1995),法國哲學家、生物史學家、科學史家。代表作《常態與病態》。1983年榮獲科學史研究領域的最高榮譽——喬治·薩頓獎章。
- 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作家、百科全書派代表人物。
- 讓·伊波利特(Jean Hyppolite,1907—1968),法國哲學家,曾任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校長,法蘭西學院教授。
- 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e Deleuze,1925—1995),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家。
- 讓·卡瓦耶斯(Jean Cavailles,1903—1944),法國哲學家、數學家。代表作《論邏輯和科學理論》。
- 加斯東·巴什拉(GastonBachelard,1884—1962),法國哲學家,科學家,詩人,代表作《夢想的詩學》等。
- 吉爾伯特·西蒙棟(Gilbert Simondon,1924—1989),法國哲學家。著有《技術對象的存在形式》等。
- 保羅·朗之萬(Paul Langevin,1872—1946),法國物理學家。
- 儒爾斯·亨利·龐加萊(Jules Henri Poincaré,1854—1912),物理、數學家。
-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法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化學家。
-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法國作家、學者、精神分析學家,也被認為是結構主義者。
-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
世界排名
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3]-巴黎大學位列全球130名,法國第四名。
2020-2021CWUR世界大學排名-巴黎大學位列全球43名,法國第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