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江山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江山楼
江山楼原图来源

1921年在大稻埕(今台北市大同区)成立的江山楼,被认为是日治时期台湾最负盛名的台湾料理屋,既有富丽堂皇的洋式大楼、色艺超群的艺旦,还有具代表性的台湾料理,不仅许多本地人光顾,海外人士“来台视察者,无一不游览斯楼以为快”。

源起

1921年11月江山楼举行披露宴(开幕酒会)时的新闻照片,建物非常气派,正面每一层楼外,分别挂有中文、英文、日文的江山店号,右边七连栋的四层楼外墙亦高挂店号。原图来源
新闻中描述1921年年江山楼开幕披露会的热闹风华原图来源
江山楼的广告原图来源

光绪十五年前后,台北设省城,贸易发达外商涌入,大稻埕逐渐取代艋舺的繁荣,土娼窑寮青楼艳妓日多,日治大正年间,发展快速,大酒馆如春风得意楼、蓬莱阁江山楼等相继成立,艺妲间、土娼馆有两百多家,笙歌不辍,颇有秦淮河畔之风。台北人士吴江山(1875年生)的人,1897年原为“东荟芳”的股东之一,1921年另起炉灶独资开创“江山楼”,被台湾总督府画设为汉人的风化区,楼高四层,是大稻埕最著名的台菜餐馆.。这些有艺旦歌声地利之便的酒家餐馆,从一零年代到三零年代,其菜之好,不数一也当二,特别江山楼标榜有福州厨师的“台湾料理”,和有香港师傅的“蓬莱阁”餐楼做广东菜四川菜,同享盛名却各有擅场。

位置

江山楼大约于1921年初起建(另一说为前一两年兴工),坐落于日新街东市二丁目,“东市”,得名于日本时代初期的大稻埕市场(日新街市场),市场为十字形,因而有日新街东市、南市之街名;1922年台北市町名改正后,这里是日新町二丁目(今台北市大同区重庆北路、保安街、归绥街与甘州街所围成的区块)。

十数万元巨资兴建的江山楼,为红砖造四层楼连栋街屋,正门右侧“一列七轩”为七连栋,左侧二连栋,在建物普遍为平房和二层楼街屋的当年,是相当突出的地标。在设施方面,除了宴会厅、厨房外,还备有浴室、理发室,楼顶设有庭园假山,“登高望远,北地山川形胜、烟火人家,历历如绘”,开业前报载的新闻标题亦云:“如此江山如此楼,东南尽美不胜收”

1921年11月17日起,江山楼举行一连三天的“披露宴”,即开幕酒会,招聘福州上海广东名厨,精心烹调,分批招待台、日官商与有力人士,并在正门对面的广场,搭起戏台,聘请知名戏班,热闹开演。11月20日,正式对外公开营业。开业不久,杜聪明蔡伯毅新任总督府高等官的祝贺会、国语学校台籍同窗会十周年庆祝会,即在此举办。

江山楼开业之后,华丽气派的新建筑,14个宴会厅,可容客五百人,规模远超过同为稻江知名旗亭的东荟芳、春风得意楼,彼此间竞争激烈,东荟芳且在1924年搬迁到圆环附近新建的豪华大酒楼,重新开业。

江山楼一楼提供女侍服务,二楼则为饮酒,当时许多政商名流、巨贾文人雅士来往其间;日治时期虽设有正式“检番”的艺妲组织,不过还是有不少非法的娼妓流窜在归绥街巷弄之内,所以当年“江山楼”成立时,便提供这些青楼女子以“艺妲”的形式,在酒宴间陪酒服侍的工作机会。

艺妲除在宴席上的陪侍服务外,也必须能够应景弹琴奏乐以取悦宾客,所以她们懂得谈唱、吟诗、作曲,更会弹奏琵琶三弦洋琴等,但也因这样的演出,进而开始隆重扮妆、盛装登台,最后变成了一种特别的“艺妲戏”,而原本的陪酒服务,反变得不重要了。

艺妲除了公开的表演活动外,也有自己个别招待客人的地方,即“艺妲间”,早期多集中在宁夏路一带,其次是延平北路二段一带。为了工作方便,艺妲大多住在二楼,房内内有装饰华丽的寐台、金银丝及镂刻的刺绣花鸟,所以有“一楼一妓”一词。

当时,流传著一句俗谚:“登江山楼,吃台湾菜,听艺旦唱曲。”可见当年最时行的活动,便是到江山楼享用标榜有福州厨师的台式料理手艺,与观赏艺妲表演。江山楼更是承办了日本裕仁太子来台的宴席而声名大噪。

裕仁来台

1923年昭和太子裕仁来台行启,江山楼受总督府之命,和东荟芳共同承办台湾料理宴席作为招待,江山楼负责烹调昭和太子的肴馔,《台湾日日新报》以〈御宴与台湾料理江山楼之光荣〉大幅报导,并把当日菜单十三道料理刊载报上。其中皇太子殿下每道菜皆有食用,特别喜欢八宝饭,宴后皇太子传旨褒嘉。此后日本皇室来台,所有的台湾料理会席都由江山楼包办。也因此次任务极为成功,声名远扬,成为海内外首屈一指的台湾料理名店,台湾料理也在江山楼成功宣扬下受到时人重视。

一九二五年江山楼再度承办秩父宫雍仁亲王来台料理,以及,一九二六年北白川宫能久妃富子、一九二七年朝香宫鸠彦王、一九二八年久弥宫朝融王都由江山楼外烩台湾料理,此时皇太子已成了昭和天皇(一九二六年)几乎每年都承办日本皇室成员来台的宴席,台湾料理的地位也由此确定。

钻研台菜

江山楼承办裕仁太子来台时的宴席。原图来源

江山楼在料理界声誉鹊起,不只因吴江山经营得法,对于烹调特别考究,也归功于厨师们调鼎技法了得。1920年代江山楼的主厨有两位,一是吴江山的同乡吴添佑,也就是御宴的主厨。早在昭和太子来台之前,吴添佑即曾受总督田健治郎礼聘赴日到其宅邸置办宴菜,在众多官商宾客前展演台湾料理;另一位洪连鱼原任职于东荟芳江山楼成立后被挖角,成为另一要角。

早在1927年末至1928年初,吴江山就曾以江山楼主人名义在《台湾日日新报》发表二十馀篇〈台湾料理の话〉,除对台湾菜的原理、与支那料理的渊源和差异,以及几种主要材料的烹调特性进行论述外,还详细介绍各种菜色的烹调方式,数量达87种,可说是日治时期内容最丰富的台湾料理食谱。

1958年吴江山的侄子吴瀛涛发表〈江山楼.台湾菜.艺旦〉,对于江山楼的来历和各种服务、设施描述甚详,被认为是最权威的报导,该文披露的江山楼各种台湾菜达136种,不少研究台湾料理者皆据以评述当年江山楼的佳肴美馔。

近年来,台北秋惠文库[1]收藏之《江山楼案内》一书出现,更可完整显示该楼的菜肴及其他相关服务内容,成为最直接的史料。该书载录的菜肴总数达192种,内容与吴瀛涛所述大有出入,和〈台湾料理の话〉相比也有若干差异,少数几种〈台湾料理の话〉介绍的菜式,并未出现在《江山楼案内》中。可想见,江山楼应该是不断追求高深的烹调技法与新奇口味,不同时间点的菜单资料,彼此间有些许差异不足为奇。

从日治时期的私人日记也可发现,江山楼还提供清粥小菜,这在前述几种资料中也前所未见。就上述资料合起来看,江山楼菜色应不下于两百种。

依照《江山楼案内》[2]以主要食材的区分方法,可分成: 燕窝、白木耳、鱼翅、鸡、鸭、鸽、虾、蟳、鳖、鳗、鲍鱼、鲜鱼、海参(含绉参、刺参)、毛菰(含冬菰)、九孔、水蛙、香螺,以及“杂部”、简易料理、煎饼类、甜点等,此外,还有几种特别的料理。

所谓简易料理,有炒面、煮面、炒米粉、煮米粉、烧卖、八宝饭、炒蛋饭、炒蟳饭、伊面(意面);至于特别的料理则是像烧全乳豚、火锅、品锅等,都是在特定场合招待客人的料理。

因为有〈台湾料理の话〉[2],故八十几种菜肴都可找到相关烹调方法的叙述。从这些烹调方法来看,江山楼之所以满载声誉,与其材料讲究、烹调手法细腻兼具美感大有关系。以鸭料理来说,主人在介绍各种鸭料理前就称:“做鸭子的料理最适合时节大致都是在春末到入秋的这段期间,虽然鸭子在这段时间因为还未摄取充分足够的营养而稍嫌有点瘦,肉质却是最鲜嫩且肉筋也非常柔软,是最适合烹煮的。”换言之,不只重视烹调,也相当留意材料的特性。

至于鸭做成的料理,像冬菜鸭,台湾的其他菜谱都只记述“将整只的鸭子和冬菜一起入锅中烹煮至软烂”,〈台湾料理の话〉的“冬菜控鸭”则强调冬菜须使用天津出产的津冬菜,鸭子得先以白 水煮熟,将去骨后的鸭肉切成长一寸三分、宽5分的肉片,再与高汤、酱油、冬菜等放入蒸笼蒸30分钟,不仅重视刀工,整个程序变成煮、蒸两道手续。江山楼对中国各地料理或西洋、东洋料理也能兼容并蓄。以煎饼类来说,就有椰子饼、カステラ(蜂蜜蛋糕)、韭菜匣、火腿饼、菜头饼、莿瓜饼、豆沙饼;其中椰子饼、豆沙饼堪称日治时期台北的代表性糕点;至于カステラ、韭菜匣则分别为日本和中国江浙等地点心。甜点方面,有杏仁豆腐、木瓜、不忍(布丁)、莲子、樱实、杏仁仙米、杏仁白果、支龟力糕(巧克力糕)、马薯粉糕、芋枣、芋泥、蜜莲子泥,也是台湾、西洋、东洋各式大混杂。

陈柔缙在其著作《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3]中提到,“标榜台湾料理的江山楼更与做广东菜、四川菜的蓬莱阁齐名。”

走入历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台湾大部分餐厅都停止营业,江山楼亦受空袭影响被迫短暂停业,到了国民政府来台,1946年又因时局大变结束营业,真正营业时间虽短短二十馀年。 自1949年后,像江山楼这类型的应酬式台菜餐厅,更从餐饮核心退到边陲,而被挤压到北投一带,形成充满台味的“那卡西”酒家文化。直到1964年“青叶”台菜餐厅在中山北路出现,菜脯蛋、地瓜粥等日治时代的贫民饮食,才掀起另一波“新台菜”风潮。

相关诗词

曾以“台湾第一之支那料理”做为广告词的江山楼,当年群贤毕至,因此匾额楹联题壁,都是名士所赠,连雅堂〈江山楼题壁〉之诗:

如此江山亦足雄,眼前鲲鹿拥[4]南东。
百年王气消磨尽,一代人才侘傺[5]空。
醉把酒杯看浩劫[6],独携诗卷对秋风。
登楼尽有无穷感,万木萧萧[7]落照中。

【题解】

本诗为七言律诗,收于《剑花室诗集》。江山楼,创立于大正6年(1917),依经营者吴江山之名讳命名,是日治时期台北大稻埕地区著名的酒楼。江山楼为四层楼建物,创设时两旁尽是一楼高的街屋,因此使该楼外观极其气派,且酒楼菜色以华美精致著称,平素席间更备有高级艺旦出入陪侍、奏乐助兴,再加上吴江山本人雅好诗文、交友广阔,使江山楼不仅是富商宴饮之所,更是文人风月聚会之地,可谓是北台重要的文化社交场所。

诗题中的“题壁”,本指将诗文题写在墙壁上,此处则有赠诗歌咏之意。诗中借由登楼望远之举,感叹人才消磨、时代兴替之无奈,一方面凸显出建物高耸的特色,再方面也扣合店名“江山”一词的寓意,谋篇可谓相当巧妙。

廖锡恩〈题江山楼〉是一首好诗,是日据时期文人的心声!

城郭知非昨,江山剩此楼。
纷纷诗酒客,谁识个中愁。

江山楼曾是稻江风花雪月的代名词,其纸醉金迷的一面,郑述公有诗为纪:

江山楼上客豪游,卧酒吞花兴未休;
十贯腰缠争浪费,稻江便是小扬州。

相关影片

大稻埕历史行--江山楼
跟著《1935年大稻埕案内市街图》来场时空之旅!

注释

  1. 经营7年,台湾人的记忆宝库“秋惠文库”今最后1天营业
  2. 2.0 2.1 曾品沧教授演讲“食域大开:台湾菜谱的演进与现代东亚食文化的跨境流动 (1900-1930s)”纪要
  3. 陈柔缙: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
  4. 鲲鹿:原分指台南与鹿港,后为台湾岛之别称。鲲,指鲲身,本指台南沿海沙洲,后代指台南而言。
  5. 侘傺:音ㄔㄚ ˋ ㄔ ˋ,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样子。
  6. 浩劫:佛经谓天地从形成至毁灭为一大劫,后借指极长的时间,此处意谓时间流逝、时代更替之意。
  7. 萧萧:象声词,形容草木摇落之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