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鹿特丹港 |
---|
圖片來自ITHOME 總面積 10,556 ha(26,080 acre) |
鹿特丹港(荷蘭語:Haven van Rotterdam)位於荷蘭鹿特丹,北海沿岸,萊茵河與新馬斯河匯合口,是歐洲最大的港口,佔地達到105平方公里。鹿特丹港現有7個港區,包含5個集裝箱碼頭,40多個港池,碼頭岸線總長37km。共有650多個泊位,同時可供600多艘輪船作業。現每10分鐘左右就有一艘遠洋船進港或出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鹿特丹港位於萊茵河與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東溯萊茵河、多瑙河,可通至裏海,為歐洲第一大港,也是一個亞洲貨物到達歐洲最重要的轉運港。
1980年代曾為世界最大的貨櫃港口,在2010年,港口全年總吞吐貨物運量已達4億3000萬噸(metric tons),但隨着亞洲港口的興起,其排名不斷下滑,至2010年已為世界第10。
鹿特丹港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到迅速發展,港區服務最大的特點是儲、運、銷一條龍。通過一些保稅倉庫和貨物分撥中心進行儲運和再加工,提高貨物的附加值,然後通過公路、鐵路、河道、空運、海運等多種運輸路線將貨物送到荷蘭和歐洲的目的地。
歷史
1962年到2004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但先後被新加坡和上海超越。2011年是世界第11大集裝箱港口,按照20呎標準集裝箱標準計算。(2009年第10, 2008年第9, 2006年第6)。2012年第6大年度貨運噸位港口。[1]
鹿特丹港區是該市的主體,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港口水域277.1平方公里,水深6.7~21米,航道無閘,冬季不凍,泥沙不淤,常年不受風浪侵襲,最大可泊54.4萬噸超級油輪。海輪碼頭總長56公里,河船碼頭總長33.6公里,實行雜貨、石油、煤炭、礦砂、糧食、化工、散裝、集裝箱專業化裝卸,同時可供600多艘千噸船和30多萬艘內河船舶,年吞吐貨物3億噸左右。港口貨物的運輸幹線萊茵河、高速公路、港口鐵路與國內外交通網相連。進港原油除經萊匣河轉運外,還鋪設運輸油管道直通阿姆斯特丹以及德國、比利時。大宗過境貨運占貨運總量的85%,其中原油和石油製品占70%,其餘為礦石、煤炭、糧食、化肥等。進出口主要對象國為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歐盟國家。
港區
二戰後,隨着歐洲經濟復興和共同市場的建立,鹿特丹港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到迅速發展: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過紐約港(1.8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此後仍然不斷加強泊位建設,更新設備,擁有許多提供特別服務。鹿特丹港是世界上主要的集裝箱港口之一。早在1967年,一些碼頭裝卸公司敏銳地發現到集裝箱在世界上的發展潛力,並進行了巨大投資。鹿特丹港已成為歐洲最大的集裝箱碼頭,它的裝卸過程完全用電腦控制,碼頭上各種集裝箱井井有條地堆放在一起。1982年它就可裝卸216萬標準箱,超過了紐約港的190萬箱。鹿特丹集裝箱裝卸量已超過320萬箱。2000年,吞吐量達3.2億噸,創最高記錄。鹿特丹年進港輪船3萬多艘,駛往歐洲各國的內河船隻12萬多艘。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進的ECT集裝箱碼頭,年運輸量達640萬標準箱,居世界第四位。鹿特丹港就業人口7萬餘人,占全國就業人口的1.4%,貨運量占全國的78%,總產值達120億荷盾,約占荷國民生產總值的2.5%。
港區基礎設施歸鹿特丹市政府所有,日常港務管理由鹿特丹港務局負責,各類公司承租港區基礎設施發展業務。鹿特丹港區服務最大的特點是儲、運、銷一條龍。通過一些保稅倉庫和貨物分撥中心進行儲運和再加工,提高貨物的附加值,然後通過公路、鐵路、河道、空運、海運等多種運輸路線將貨物送到荷蘭和歐洲的目的地。[2]
政策自由
政策策略對城市經濟發展具有關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近110萬人口的鹿特丹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大港,自由港政策在起重要作用。鹿特丹貨源的75%的轉口,港區設"保稅倉庫",專供待售和轉口貨物整船寄存,僅收倉儲費用,免徵關稅,海關給貨主很大方便,在手續上儘量適應各國商人過境、轉口和分銷要求,除毒品和軍火外,幾乎所有商品都可自由出入,不受種類和數量限制,港口的優惠政策大大促進了過境貿易的發展,吸引了大量外國船隻和貨物過境,獲取了大量運費。此外,西歐共同市場的成立,減少了國際屏障,使得西歐國家商品大多通過內河航行至鹿特丹,然後轉運世界各地,促進了鹿特丹的建設和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