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箏

風箏起源於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據《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測量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娛樂的玩具。 宋朝風箏已在民間廣泛流行。隨着國際交往的增加,中國的風箏流傳到世界各地。先是傳到日本朝鮮等近鄰國,後又漂洋過海,傳到了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新西蘭直到更遠的東方島嶼上;另一線則順着「絲綢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戰路線進入了阿拉伯西歐。元代在中國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歸國後,也把風箏介紹到了西方。

濰坊風箏

山東濰坊是我國著名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清代,隨着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道光年間,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詞描繪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鞦韆女,亂比新來春燕多。」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 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據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而製造的。現在已發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吒鬧海」,真是千變萬化,「奇巧百出」。 濰坊作為風箏的發祥地,是中國的風箏之鄉,被各國推崇為「世界風箏之都」。國際風箏聯合會的總部就設在濰坊風箏博物館。濰坊風箏歷史悠久,屬中國三大風箏派系之一,享譽中外。濰坊風箏題材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和民間生活氣息。[1]1984年4月,在濰坊的北海灘上放起了一條巨型龍頭蜈蚣,頭高4米,長4米,腰節直徑1.2米,這個風箏共長320米,當時在全國是最大的了。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固定舉辦地。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

濰坊風箏節

參考來源

  1. 濰坊風箏節, 24節氣網, 2017-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