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秀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顧秀貞(1887 — 1958),基督教教育工作者;婦運領袖及模範母親。
公元1世紀,基督教為猶太的拿撒勒人耶穌在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所創立,繼承了猶太教的《聖經》和許多文化傳統[1],信仰上帝(天主)創造並主宰世界。它認為人類從始祖起就因不遵守上帝的律法而犯了罪,並在罪中悲苦受死,只有信仰三位一體的上帝,藉助耶穌基督[2],才能獲救。
簡介
顧秀貞,浙江鄞縣人。畢業於西方教會在中國最早設立的女校——寧波崇德女校。她與循道公會傳道人范冕卿結婚後,於1904年(光緒30年)同去鎮海縣城,創立基督教堂。她除了幫助丈夫,在主日司琴、教詩、主持「勉勵會」及接待信徒外,還發揮一己之長,利用教堂空間,開設女校,校名「斐迪」。時值遜清年間,思想保守,女風未啓。她開了全縣女子教育的先河,顯示了一定的膽識。由於課程新穎,教學認真,不久即贏得邑人的信任,學生日增。1908年,新堂落成,學生人數續有增加,顧秀貞成爲邑中唯一的「女先生」。
不久,縣署內籌設男女校各一所,專收官紳及富商子女。苦乏女性師資,知縣慕「女先生」之名,親自登門造訪,禮聘「女先生」任署校校長兼教師。於是顧秀貞上午在己校,下午去署校,兩頭兼顧。孫知縣對「女先生」禮數有加,每天中午,派自用之官轎(時稱藍呢轎)接送。並關照:必啓中堂大門迎入。知縣常在屏風後暗暗聽課。從此「女先生」聲名四溢,遐邇皆知。「我當時看似風光,但不過是一介窮教員,僅有四件外套,作四季之輪換耳。在縣署裏,我常與知縣夫人相過從,夫人還與我結了金蘭之交。夫人全身綾羅綢緞,聽差丫環侍立,我不禁顯得異常寒酸……。」 顧秀貞後來回憶道。
由於己校學生不斷增多,座不能容,范氏夫婦倆得寧波旅滬信徒、工商界人士袁君等之助,籌款在教堂左近購地,另建新校舍,更名「正修女校」,校務有進一步開展。
邑中有大戶王姓老太,思想保守,獨相信此「女先生」,放心地送其孫女去「女先生」處就讀。及至孫女小學畢業,升入初中,男女同校,直至畢業,老太仍被蒙蔽,以爲孫女仍在「女先生」處學習。至於做「童生」(指屢屢留級者),則並不在乎。甚至一位佛教庵的老尼姑,竟罔顧水火不相容的宗教偏見,送其小尼姑去「女先生」處受教。教會慶祝聖誕時,好些非信徒學生家長以及鄰居們,也向教堂致送紅包,以示祝賀。說明因教會辦學,拉近了教會與社會的距離。
每逢聖誕佳節,顧秀貞必忙於爲學生排練節目。有聖劇、詩歌,以及「福音對話」:女生兩兩成對上臺,一問一答,闡發福音真理。由淺入深,引人入勝,達到佈道效果。
顧秀貞桃李累累,其中不乏升入中學、大學者。當時女校對外由丈夫出面。范氏辦女校的史績,被收錄於鎮海縣誌中。
顧秀貞早年在校就讀時,曾受到一些實用醫衛常識及護理操作的訓練,斯時也派上了用場。每年春夏之交,爲學生及信徒子女接種牛痘疫苗,以預防天花。當時婦女常有因家庭不和發生尋短見、吞金飾及服毒等情事。凡有來求,不論早晚,即攜醫箱前往,儼然一位大夫。或注針劑,或投吐劑,或授瀉藥,使患者脫離險境。家中還備有治瘧疾的金雞納霜丸(即奎寧丸)、治腹瀉的「鎂黃氧」、治疥瘡的硫磺藥膏等等。在缺醫少藥的當時社會裏,也不失爲一種服務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全國回應。鎮海縣革命黨人及維新志士聞風而動。他們密議,向鎮海炮臺司令及浙江外海水上警察廳長(按:該廳擁有數艘炮艇,專緝沿海盜匪)進行策反。縣商團總務倪祥森系基督教信徒,與范氏夫婦關係莫逆。倪本人又曾在署校任過教,與知縣夫人相識。倪君乃偕同顧秀貞,向知縣夫人做工作,曉以大義稱:只要不作不利於革命黨行動,即毋須驚恐,革命黨人不會加以傷害。又知知縣系上海人,故暗示他們,不如及早攜眷去上海暫避……。11月6日,鎮海縣城光復時,孫知縣早已避走。浙東要塞所在的鎮海縣城得慶和平光復(註:本段史料摘自寧波市政協史料《辛亥革命80周年專輯》,作者倪德昭)。
上世紀20年代末,國民革命軍進駐寧波。鎮海縣成立婦女協會,以保護婦女權益。顧秀貞被推舉爲主任(兼任,義務職)。受屈婦女,凡有來求,莫不撥冗接待,傾聽申訴。或遵人情進行和解,或循法律謀求保護。有時尚須爲一時無法回家的婦女留宿留餐。以顧秀貞在邑中的聲望,不少家庭矛盾,得到合情合理的化解。
范氏夫婦育有四子四女。顧秀貞日間忙於教課,晚上則須在煤油燈下圈改學生作業。還要擠時爲子女們縫製衣著鞋襪。唯賴「鐵牛」一頭,加鞭力耕,常至深夜。每到主日,又是忙碌的一天,從無例休,其劬勞實無法想象,終因積勞成疾,患上嚴重的神經衰弱症。范牧師一面率子女懇禱上主醫治,同時延請中西醫診治。賴主宏恩,逐漸痊癒。
家中長愛少,小敬大,子女互相幫助,從不重言爭吵。每屆新正初一,例由長女長子帶頭,一一向父母鞠躬拜歲。子女若有不當言行,父母必嚴厲指出,有時還用戒尺施懲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等等。
長女思想進步。上世紀20年代就讀於寧波甬江女中時,因參加學生愛國活動,受到美籍校長扣發高中文憑的處分。畢業後在上海一國際性機構任編輯。自奉甚儉,涓滴節約,寄回父母,以補家用。1926年北伐軍興,投筆從戎,參加國民革命軍東路軍,任安慶江防司令部組織科長,授少校軍銜。當時上海《時代》畫報曾刊登過她的戎裝照片。
次女於上世紀20年代末當選爲鎮海縣婦女代表,出席省婦代會。會後留省任用。後轉至南京市府任職。抗戰軍興,偕夫去重慶,任職中央廣播電臺。抗戰結束,回歸南京,旋去臺北。
三女攻讀教育,勝利後任上海市某市立小學校長。四女任職臺北外企。女兒們均式母範,勤勞幹練。
顧氏四哲嗣中,三人分別任職於海關轉外企、法律、銀行。三子愛侍初中畢業時,乃母告訴他,父母曾向神許願,奉獻一子爲神用,希望他獻身。但立時被答以「不」字。理由是,這一工作,既難做,又清苦。顧秀貞曾同樣遭過大、二兩子的拒絕,理由相同。待三子升入教會高中後,得有機會聆聽國內外名牧證道,並受到虔誠老師的感染默化,熱愛救主之心,油然而生。內心萌發出強烈的獻身感動,馴至無法抗拒。終使他毅然決志獻身,走上事奉道路。
顧秀貞生平中,尚有一事,不能不提。
1905年,即顧氏夫婦到達鎮海縣創業的次年,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孩子剛滿二個多月時,在寧波舉行「基督教十八省勉勵大會」,顧秀貞應邀去會上司琴,隨身攜去哺乳的長女。至禮拜六,顧秀貞必須回鎮海,以趕上禮拜天的司琴任務。中午時分,她在江北岸白沙路循道公會總部中飯,準備乘下午一時的內江「小火輪」去鎮海。轎子已在門口,待命出發。忽然顧秀貞腹痛如絞,無法成行。在萬般無奈下,只得留下,回絕轎子,給付損失費。不出一小時,消息傳來,顧秀貞擬乘的「小火輪」,由於超載,駛離碼頭不久,便告傾覆。緣是日適逢鎮海縣迎神賽會——俗稱「四月半會」(指陰曆),前往觀鬧者甚衆。婦女們多盛裝豔服,佩金戴銀,竟遭滅頂之災,溺死者400餘人。一時陳屍江幹,慘不忍睹,哭聲連天,合城震動,爲寧波歷史上一次最大的江難。若顧氏母女身臨其境,絕無生還可能。顧氏因「腹痛」,得逃過一劫,才有她家以後的動人歷史。因之,她全家老少,永誌不忘神的奇妙大愛。
顧秀貞輔弼丈夫,勤做聖工;興辦女校,嘉惠女子;服務社會,造福鄉里;教養子女,成材成器;勤儉治家,鞠躬盡瘁。其膽識、毅力、勤勞、刻苦、敬神、愛人等美德,堪爲後人楷模。不愧爲一位出色的牧師幫手、教育工作者、婦運領袖及模範母親。
參考文獻
- ↑ 宗教與文化,文檔之家
- ↑ 六、耶穌與現代基督教,中國臺灣網,201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