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橋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青山橋鎮 |
中文名 :青山橋鎮 所屬地區:中國中南 |
青山橋鎮地處湘潭縣西南邊陲,2016年度人口總數5萬餘人,總面積138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31600畝,林地面積7609.5畝,轄區內富含豐富的礦泉水、石灰石、石膏等礦產資源,平均氣溫17.5℃,年降水1300毫升,屬於典型的湘中丘陵氣候。全鄉人口42134人(2017年),下轄18個行政村、1個社區。[1]
歷史沿革
宋朝慶元一年(1195),"昌山之竹開花結實,取治之始稻穀,每石得米4-5斗,摻粳熬為湯,香與粳同。販糶於市,谷價為平。"清朝嘉慶三年(1798)昌山之竹再次結實。
青山橋鎮位於湘潭縣西南邊陲,距縣城約70公里,轄40個村和1個居委會,由原青山橋鎮、霞嶺鄉、曉南鄉於1995年合併而成。鎮址是原區公所所在地。全鎮面積109.37平方公里,水田31665畝。
鎮域分別與湘鄉、衡山、雙峰接壤,處於四縣(市)交界處,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現已發展成擁有鎮區面積2.7平方公里,人口1.55萬人的省重點建制鎮之一,是湘潭西南邊陲的商貿和政治文化中心。
人口分布
青山鎮人口以漢族為主占總人數的99.76%,此外還有苗族、土家族、布依族、哈尼族、水族、回族、侗族、瑤族、彝族、黎族、壯族。本地姓氏人口最多的是趙氏,其次是朱氏,有複姓三個分別為伍趙、歐陽、端木(章木),趙氏包括趙氏和伍趙氏。伍趙始祖於伍文英,於明永樂二年(1404),由江西吉安府、安福縣荷溪來湘潭縣十四者道貫咀千戶塅,給趙遠芳為子,複姓伍趙。
河流水利
鎮內河流叫青山河(現在多叫涓水或涓江),是涓江的支流,發源於石鼓頂山峰村,納雙河、山田沖、普沖水、紅水、福霞水、雲霞水、歐沖水、摹古石、西沖、昌山、曾羅沖、萬家水、四路港水等,形成一個樹枝狀,向心狀水系,從中部穿過經曉南出境,流入龍口鄉。湘蓮於1976年試種,到1983年規模漸漸擴大,到1987年僅石鼓鎮就種植湘蓮3186畝,總產殼蓮318噸,畝均100公斤。以後面積直線下降,至1998年,整個石鼓鎮只有湘蓮280畝,總產殼蓮21噸,畝均75公斤。
礦產資源
本鎮礦產有明道鄉的花崗岩,觀山村的生石灰,青山橋的鈾235(因環境問題不能開採)。②鎮內有萬家村、周家大嶺的石材經機械逐磨,形成堅定美觀的板材,遠銷省內外各地。海雲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一些石斧、石鏃以及一些陶片。此外還發現了一批古墓葬,其中竹塘村竹葉塘墓群、屋場山墓群,高家坪村大瓦屋墓群,萬家村灣背山墓群,將軍村祠堂嶺墓群,珠山村趙家坪後山墓群,栗山村三河墓群,五家嘴村船形山墓群,森梅村門前山墓群,這一些都是東漢時期的墓群。此外還有東漢--晉代墓群在道貫村蝦公塘。這些古墓葬,多露磚室墓,磚呈青灰色,飾菱形網紋、文格紋、布紋陶罐、布紋陶壇等文物。在蝦公塘墓群,墓磚側印"張師"等字。本鎮有定海寺、昌福寺、雷祖殿、紫雲庵、南雲庵、半山亭、石龍寺、兩湘亭、稍息亭、優缽寺、森林寺、天符廟、青龍庵等古建築。此外還有晚清四川提學使趙霖故居,趙啟霖墓位於栗山嘴村桐子屋場後山,與其祖父趙照德合葬。祖墓築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二月,趙啟霖墓築於1935年11月,至今保存完好。這位清朝遺老所書的"鳳集高梧"的匾額至今懸掛在縣六中教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