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隋書·楊汪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隋書·楊汪傳出自《隋書》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隋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此書。《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1]

原文

楊汪,字元度,本弘農華陰人也,曾祖順,徙居河東。父琛,儀同三司,及汪貴,追贈平鄉縣公。

汪少凶疏,好與人群斗,拳所毆擊,無不顛踣。長更折節勤學,專精《左氏傳》,通《三禮》。解褐周冀王侍讀,王甚重之,每曰:「楊侍讀德業優深,孤之穆生也。」其後問《禮》於沈重,受《漢書》於劉臻,二人推許之曰:「吾弗如也。」由是知名,累遷夏官府都上士。及高祖居相,引知兵事,遷掌朝下大夫。高祖受禪,賜爵平鄉縣伯,邑二百戶。歷尚書司勛、兵部二曹侍郎、秦州總管長史,名為明干。遷尚書左丞,坐事免。後歷荊、洛二州長史,每聽政之暇,必延生徒講授,時人稱之。數年,高祖謂諫議大夫王達曰:「卿為我覓一好左丞。」達遂私於汪曰:「我當薦君為左丞,若事果,當以良田相報也。」汪以達所言奏之,達竟以獲罪,卒拜汪為尚書左丞。汪明習法令,果於剖斷,當時號為稱職。

煬帝即位,守大理卿。汪視事二日帝將親省囚徒其時繫囚二百餘人汪通宵究審詰朝而奏曲盡事情一無遺誤帝甚嘉之歲餘,拜國子祭酒。帝令百僚就學,與汪講論。天下通儒碩學多萃焉,論難鋒起,皆不能屈。 帝令御史書其問答奏之,省而大悅,賜良馬一匹。大業中,為銀青光祿大夫。及楊玄感反河南,贊治裴弘策出師御之,戰不利,弘策出還,遇汪而屏人交語。既而留守樊子蓋斬弘策,以狀奏汪,帝疑之,出為梁郡通守。後李密已逼東都,其徒頻寇梁郡,汪勒兵拒之,頻挫其銳。煬帝崩,王世充推越王侗為主,征拜吏部尚書,頗見親委。及世充僭號,汪復用事,世充平,以凶黨誅死。 (節選自《隋書·卷五十六·列傳第二十一》)

譯文

楊汪字元度,本是弘農郡華陰縣人。曾祖父楊順,遷居河東。父親楊琛,任儀同三司,等到楊汪顯貴後,被追贈為平鄉縣公。

楊汪小時,兇悍粗野,好與人打群架,被他打的人,沒有不跌倒的。長大後才改變志向讀書,專精《左傳》,通曉《三禮》。開始作官,任北周冀王的侍讀,冀王很看重他,常說:「楊侍讀品德、學業都十分好,是我的穆生啊。」此後,楊汪又向沈重討教《禮》,到劉臻處學習《漢書》。二人推重讚許他說:「我們不如他。」他因此出了名。多次升遷到夏官府都上士。到隋高祖當北周丞相時,讓他執掌軍事,升遷他為掌朝下大夫。隋高祖受禪登基後,封他為平鄉縣伯,食邑二百戶。他歷任尚書省的司勛、兵部二曹的郎官、秦州總管長史,有聰明能幹的名聲。升任尚書左丞,因事被免職。後來歷任荊州、洛陽二州的長史。常常在聽政的閒暇,必定邀請學生,講授經史。當時的人都稱讚他。幾年後,高祖對諫議大夫王達說:「你為我找一個好左丞。」王達於是私下對楊汪說:「我要推薦你當左丞。如果事情成功了,你當送我良田以相回報。」楊汪把王達的話報告給高祖,王達最終因此獲罪,最後還是授楊汪為尚書左丞。楊汪熟悉法律,善於分析判斷,當時稱為稱職。

煬帝即位後,楊汪任大理卿。楊汪到任了兩天,煬帝將要親自去看看囚徒。那時關了兩百多人,楊汪通宵研究案情,審理問題,第二天早晨報告煬帝,委婉細緻地說明了事情,完全沒有遺漏錯誤,煬帝很讚賞他。一年多後,授國子祭酒。煬帝令文武百官都去向他學習,與楊汪講論問題,天下的學識淵博的儒者大多匯集在 那裡,大家設辯問難蜂擁而起,都不能難倒他。煬帝讓御史記下他們的問答,報給他。煬帝看了記錄,很高興,賜楊汪良馬一匹。大業中(605~616),任楊汪為銀青光祿大夫。等到楊玄感在黃河以南謀反後,贊治裴弘策出兵抵抗,官軍作戰不利,弘策退回,遇到楊汪,兩人屏退旁人竊竊私語。繼而留守樊子蓋殺了裴弘策,用這種情況告發楊汪。煬帝懷疑楊汪,把他調出京都當梁郡通守。後來李密已經逼進東都,其部下頻頻進犯梁郡,楊汪領兵抵抗,頻頻挫敗李密軍的銳氣。煬帝死後,王世充推舉越王楊侗為國主,調楊汪當吏部尚書,很被親近重用。等到王世充自己稱帝後,楊汪又當權。王世充被平定後,楊汪被按凶黨罪處死。

作者簡介

魏徵(魏徵)字玄成(公元580年-公元643年2月日),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