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著名油畫家
陳淑霞(1963-- )女,浙江溫州人,中國著名油畫家[1]。1983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87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曾任北京工藝美術學校講師。現任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教育學系副教授[2]。
快速導航:詞條圖冊
職業 :畫家
出生地 :浙江。溫州
國籍 :中國
畢業院校 :中央美術學院
代表作品 :《灰色》
出生日期 :1963年
民族 :漢族
中文名稱 :陳淑霞
主要成就 :建國五十周年文藝作品徵集優秀獎、1995中國油畫年展銅獎
目錄 : 1作品參展 : 2主要成就 : 3藝術解讀 : 4作品賞析 : 5詞條圖冊
作品參展
1984年作品《人體》組畫參加「北京青年美展」,展出於中國美術館[3]。
1985年作品《小木屋》參加中央美術學院院展 ,並獲獎。
1988年絲網版畫《自畫像》、《早餐》等10幅參加「四人聯展」,展出於中央美術學院畫廊。
1989 國際藝術節 法國阿爾勒
1990年油畫作品《臨窗的花 》、《花和少女》、《浴》和《午餐》等10幅參加「女畫家的世界」展,展出於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
1991年油畫作品《粉紅色的花》、 《花和少女 》等參加「新生代藝術展」,展出於歷史博物館;油畫作品《粉紅色的花》參加「91中國油畫年展」,展出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並 獲銀獎。
陳淑霞
1992年油畫作品《靜物》參加「92中國油畫展」,展出於香港;油畫作品《午餐》參加「中國油畫作品展」,展出於新加坡。
1993年油畫作品《仙人掌》參加「第二屆中國油畫年展」,展出於中國美術館。
1994年油畫作品《粉紅色的花》參加「當代中國油畫 展」,展出於香港大學博物館;油畫作品《冷暖》《仙人掌》等參加「北京青年油畫邀請展」,展出於國際藝苑美術館。
1995年舉辦「個 人作品展」,展出於中央美術學院畫廊,深圳美術館;油畫作品《陽光留駐》參加「第3屆中國油畫年展」,展出於中國美術館,並獲銅獎;油 畫作品《韶光》《成功者》等參加第2屆「女畫家的世界展」,展出於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油畫作品《紅色走動》參加「中國女畫家作品展」 ,展出於中國美術館。
1996年油畫作品《白色依偎》參加「首屆中國油畫學會展」展出於中國美術館;油畫作品《泊光》參加「96中國當 代藝術展」,展出於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
1997年油畫作品《韶光》、《背影的關懷》參加亞洲藝術展,展出於孟加拉;油畫作品《杯中 春色》參加「中國 藝術大展—當代油畫藝術展」,展出於上海。
1998年油畫作品《銀色約會》、《紅色空間》,參加「世紀—女性」藝術 展,展出 於中國美術館;油畫作品《面對》、《鏡中顧盼》、《紅顏知己》和《白色依偎》參加「中國當代油畫家聯展」展出於上海劉海粟美 術館。
1999年油畫作品《素色》、《紅顏知己》、《正午》等參加「中國當代油畫作品展」 展出於美國;油畫作品《紅色走動》被中國美 術館收藏。油畫作品《粉紅色的花》被香港大學美術館收藏。油畫作品《過廳》被深圳美術館收藏。
中國當代油畫名家百人小幅畫展 中國美術館
第九屆全國美展獲獎作品展 上海 北京
2000 二十世紀中國油畫展 中國美術館
女畫家世界第三回展 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
2001 新世際國際婦女藝術展 中國美術館
藝術時代——首屆精文藝術展 上海
2002 個人作品展 清華美術學院 香港季豐軒畫廊。
主要成就
1985 學院畫展銅獎 中央美術學院
《粉紅色的花》曾獲1991 第一屆中國油畫年展銀獎
作品《灰色》獲1995 第三屆中國油畫年展銅獎
1999 第九屆全國美展銅獎 建國五十周年文藝作品徵集優秀獎
收藏:
中國美術館 香港大學美術館 深圳美術館 天津泰達美術館 國際藝苑美術館
出版:
作品發表於大型畫冊
1994《當代中國油畫》《中國當代女畫家》
1995《中國當代美術家圖鑑》《世紀之交中國女性繪畫走勢》
1997《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世紀-女性》
1999《名家靜物》
2000《中國當代美術1979—1999》《二十世紀中國油畫》
藝術解讀
從中國當代美術發展史的角度解讀陳淑霞的油畫藝術,我以為有兩個展覽必須提到,一個是1990 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女畫家世界展」,另一個是1991 年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新生代藝術展」。陳淑霞不僅參加了這兩個展覽,奠定了她在1990 年後中國美術發展史上的地位,而且也基本確立了她後來的藝術探索方向。美術批評家殷雙喜認為在藝術創造上,陳淑霞「有意無意地錯過了眾人關注的中心和主題」,強調了陳淑霞獨立探索藝術的品格,然而我則想說陳淑霞常在有意無意之間進入了時代的主流,她在藝術上的個人興趣往往能與其他藝術家的探索形成共振關係,她的作品也可視為這個時代的象徵表達。這是因為女性藝術的崛起和新生代的亮相,正是中國當代美術在上世紀的進程中,告別20 世紀80 年代而進入20 世紀90 年代的標誌之一,即從一個表現激情和傾訴憂患意識的時代,走向一個關注身邊的日常生活、表達細膩豐富的內心世界的時代。在此,我想強調的是,陳淑霞作為藝術家對所處的社會和藝術世界的敏銳。不過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陳淑霞的藝術與時代同步的共振關係,恰恰是在迴避對時代的宏大敘事,淡漠風雲突變的政治變動,拒斥描繪意識形態化的中國形象(這大概就是殷雙喜所說的在20 世紀90 年代以來被陳淑霞錯過的中心和主題)中獲得的。
由於陳淑霞關注的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人和物,這樣,與那些描繪具有重大社會意義題材的藝術相比,她就無法僅靠通過作品中表達的對象本身的價值而獲得關注和成功,這頗有點類似西方美術從重視題材的社會價值的古典藝術,向表達日常生活的人與物的印象派轉換之後的情況。不過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畫家憑着他們對藝術的新感受,改變了西方美術發展的方向。陳淑霞的藝術作品則因其非凡的、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創造力,在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的中國美術史上獲得了獨立的地位。
在陳淑霞的作品中,繪畫語言首先是呈現對象存在之秘密的手段,是既讓對象也使主體獲得獨立和自由的途徑。可以這樣認為,陳淑霞的藝術目的不是用油畫語言再現擺在桌上的花、蘋果、西瓜等對象,而是要以獨特而又陌生的藝術形式把它們從人的欲望中解放出來。我想這種解放是雙重和互為因果的。這意思是說,一方面,當陳淑霞把可食、可用、可欲的對象創造為藝術形象之後,它們就再也與人的欲望沒有了關係,而敞開了存在,獲得了獨立,擁有了自由。用陳淑霞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存在就是理由,誰也無可奈何。哪怕是一草一木,一片塵埃」;另一方面,在使對象獲得解放和自由的同時,對於藝術家和觀眾來說也同樣獲得了解放和自由。細究起來,這種解放和自由也有兩層意義:當日常生活中的對象因陳淑霞的藝術創造而獲得獨立存在的地位之後,我們也就從日常生活的欲望主體中解放出來,成為無私和自由的審美主體。而對於陳淑霞來說,這種獨立和自由還具有更進一步的意義,它表現為如下的情形,即作為藝術家的陳淑霞,為某種感受所打動或纏繞而又不明白這種感受到的情感的性質時,其抑鬱的心情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藝術形式和情感在藝術創造中的這種共生現象,正是藝術創造的艱難之所在),所以,當那些揮之不去的感受獲得準確的藝術形式時,我想,陳淑霞因此而獲得的解脫和解放,以及因此而感受到的喜悅和快樂,同樣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正是在此意義上,美學家科林伍德認為,藝術表現情感並不是發泄情感,而是探索情感的表達形式,使它在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形式中得到呈現和確認。在此方面,陳淑霞無疑是當代最優秀的藝術家之一
從根本上說,陳淑霞在新生代藝術家群體中的獨特性不是近距離地表現身邊的人與物,而是無距離和零距離地關注自身內心世界的生命體驗。1991 年,陳淑霞最早的成名之作《粉紅色的花》在「中國第一屆油畫年展」上獲銀獎,它體現了藝術家早期靜物畫的藝術特徵:表達幽閉空間中的花朵所蘊涵的生命意味。進入21 世紀後,曾經在陳淑霞的靜物畫中占據主角地位的花被水果所取代。我不知道在這種變化中,陳淑霞是否考慮過如下問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用來觀賞的花的身份在價值上遠比用來吃的水果要高貴。對此我認為有兩個方面的問題值得關註:
一是在作品中用水果取代花,也許與陳淑霞想有意識地淡化女性藝術家的性別身份有關係。眾所周知,自上世紀90 年代女性藝術興起以來,在許多被稱為女性藝術家的作品中,花一直作為女性身體的隱喻(這是它區別傳統藝術方式的主要特徵),言說、傾訴女性的生理和心理體驗。或控訴女性在男權社會中所受的壓迫,這意味着,儘管陳淑霞作品中的花主要是表達她的生命體驗,但讓花不再成為作品中的主角(她也偶爾畫花),在我看來,與陳淑霞強調藝術超越性別身份的本體性有關係,也與她希望觀者只從藝術的立場觀賞其作品,而不要加入任何性別身份方面的想象有關係。如果我的解讀是有道理的,那麼陳淑霞的這種態度無疑是對參加1990 年的「女畫家的世界」以後所確立的性別身份的一次決裂
二是陳淑霞在藝術創作中迴避具有高貴身份的花而選擇普通的水果,與她意欲表達生命的新感受有關,就此而言,它又是在她過去藝術探索基礎上的深化。在她上世紀90 年代以來創作的《臨窗的花》(這幅作品創作於1989 年,早於1991年的《粉紅色的花》)《紫色》《紅與灰》《流失的記憶》《陽光留住》《紅顏知己》《杯中春色》等作品中,藝術家描繪了各種花的相同處境:衰敗、枯萎和凋零,呈現了生命在時間流變中的相同情態:孤獨、憂鬱和失落。記得弗洛伊德談到過如下的觀點:花朵因其盛開時間的短暫而更加美麗。其實,生命在時間中的有限性和不舍晝夜的流逝,正是生命的意義得以凸顯的本源。這也就是存在主義所認為的此在的時間性和歷史性對於生命的意義。我認為當陳淑霞從花轉向水果,除了消除對象的等級差異之外,更為重要的是突出此在,也即水果所代表的生命在時間流逝中的深刻意味。如果說在描繪花的作品中,陳淑霞要重點表達的是生命在幾何體構成的冷漠而又幽閉的室內空間中的意味的話,那麼,在描繪水果的作品中,陳淑霞則主要表現了生命在時間中的流逝,即從完美到殘缺、從新鮮到腐爛、從存在到消失的獨特感受。不可否認的是,在這批作品中所具有的輕鬆自由的筆調、空靈的布局、極簡的畫面、純正的油畫語言,體現了陳淑霞在藝術趣味上對優雅和中和之美的喜好,以及非凡的藝術感受力,但我更看重的是她對生命之沉重的深刻表達。
進入2002 年之後,陳淑霞創作了一批風景和人物相結合的作品,它表明陳淑霞的藝術又經歷了一次重大的轉向:從無限的內心世界走向了寬廣的自然空間,從表達生命的沉重走向抒發超越此在的幸福人生和寧靜的美好生活。我不知道陳淑霞是否有意識地在這批風景畫中接受了中國文人山水藝術,特別是崇尚平淡天真的南派山水畫的影響(如那一水兩岸的構圖方式),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映日》《愛妻號》《風峰》《石雨》《天雨》《明湖》《泛舟》《天水》等作品中,一種悠閒自得、唯我唯大而又無我的人生境界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這是一個純淨無比、自然無為、平遠天真的生活空間,在這種境界和空間中,生命已超越了此在的有限性而與自然融為一體,與天地共存。這意味着從藝術發展的邏輯來看,這批風景畫仿佛成了陳淑霞從前期的生命沉重的體驗中解脫出來的一種象徵。或者換句話說,作為一個現代都市人對生命有限性的獨特感悟,陳淑霞換了一種敬重生命的方式:從計較到放棄,從執着到超越。也許那些在陳淑霞的風景畫中坐在小船上,嬉戲和遊玩于山水之間的幸福男女,才是真正理解了回歸自然的生命所具有的意義的人。
如果我對陳淑霞這批近作意味的解讀是有道理的話,那麼我想進一步指出的是陳淑霞在雙重意義上——人生與藝術在向中國傳統化回歸,這集中表現在陳淑霞的這批近作中,以一種中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自然本體論立場,對人在天地自然中的位置的重新思考和藝術表達。事實上,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我們在現實的生存方式上,已基本上被西方的科技和物質文化所規定、所支配,然而問題也由此而生,即我們在充分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便利、舒適、快捷生活的同時,也在加速消耗子孫後代賴以生存的資源,正是在此意義上,我以為陳淑霞這批回歸自然的近作,實際上也在倡導中國傳統文化中早已有之的那種以自然為本的人生態度。而從視覺文化的角度看,我想一直從事油畫藝術創作的陳淑霞,肯定知道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西方寫實油畫藝術,連同電影、攝影一起,已成為支配中國人觀看世界的方式。幾十年來,我們的油畫民族化的口號,就是要在這種西方化的觀看方式中,注入中國文化的因素。在此方面,我認為陳淑霞的這批近作是極其成功的,這是因為陳淑霞在這批作品中,強調和突顯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待自然的態度和立場,在此精神支配下,陳淑霞非常自然地把風景變成了山水,把油畫材料轉換成了中國化的視覺語言,使西方的透視空間成了類似中國傳統山水中的平遠和深遠的空間呈現。正是在上述意義上,我堅信陳淑霞的這批近作必將在進入21 世紀的中國油畫藝術領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作品賞析
陳淑霞作品欣賞
5詞條圖冊 陳淑霞作品欣賞陳淑霞作品欣賞 陳淑霞畫作陳淑霞畫作 參考資料: 1. 陳淑霞 詞條標籤: 藝術家 人物
視頻
陳淑霞&尹秀珍雙個展在美侖美術館舉行
參考來源
- ↑ 陳淑霞(1963-- )女,浙江溫州人,中國著名油畫家,百度知道 - zhidao.baidu.com/q... - 2016-5-31
- ↑ 1983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87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曾任北京工藝美術學校講師。現任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教育學系副教授,北晚新視覺 - www.takefoto.cn/v... - 2017-6-26
- ↑ 1984年作品《人體》組畫參加「北京青年美展」,展出於中國美術館,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