奄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奄蔡為古代中亞印歐語系遊牧民族,又作闔蘇,1—3世紀中葉的 東漢三國時期也稱阿蘭聊(中古漢語擬音:)或阿蘭[1]。他們族源是塞克人—薩爾馬特人。
古希臘羅馬文獻中稱之為Aorsoi、Alanorsi。奄蔡首次見於《太史公書·大宛列傳》。西漢時期,該民族在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的錫爾河以北的康居(鹹海)西北、裏海北部的草原遊牧,東漢時期隸屬康居。後因為在158年一小支北匈奴西遷,奄蔡也隨之逐漸西遷,其中一部分隨着巴蘭姆伯爾大單于去了歐洲(374年),在伏爾加河與頓河之間地區定居,另一部分則留在高加索以北地區。
公元4世紀中期(374年的巴蘭姆伯爾大單于時期),這在158年西遷的一小支北匈奴在此時越過頓河,吞併了奄蔡。5世紀中期,匈王阿提拉率領奄蔡人西征,一直到達了法蘭西中部的奧爾良。後來成為加泰羅尼亞人族源之一,至於繼續留在高加索一帶的成為可薩國(7世紀後期—1030年)的臣下(一些成為佩切涅格人),中世紀早期有一阿蘭王國後來被蒙古的哲別和速不台在1221年打敗,一部分(約三萬)在元朝成為阿速親軍,成為保衛大汗的怯薛親軍,當時漢人稱綠睛回回。大部分成為奧塞梯人。
概述
奄蔡國,西域古國,遊牧民族所建的政權。史事分別見於《史記》、《漢書》、《後漢書》等。不同時期相繼被譯為奄蔡、闔蘇、阿蘭聊國、阿蘭、阿倫等。「奄蔡」為該族語言詞彙的漢字音譯,究其原音,應擬為「Ashlar」。
史記記載
奄蔡國為一西域古國,其名稱始見於《史記》,司馬遷記載其國的概況是:」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餘萬,臨大澤無涯,蓋乃北海雲。"
「行國」即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控弦」指能使用弓箭的丁壯,「大澤」指鹹海。由這段記載可知,奄蔡人是個遊牧民族,其風俗習慣大致與康居相同。據同一篇傳文記載:「(康居) 與月氏大同俗」,「(大月氏) 與匈奴同俗」。康居、大月氏、匈奴都是西遷的東方遊牧民族,他們的風俗習慣與西方的遊牧民族不同,而奄蔡的風俗習慣卻與康居、大月氏、匈奴相同,可見奄蔡人早先也是東方的遊牧民族。
因為張騫通西域,到康居國時,即已知道康居西北的鄰國為奄蔡,故知奄蔡人的西遷,至遲在秦漢之交。奄蔡有「控弦十餘萬」,若以五口之家有一「控弦」計算,則知其國約有五十萬人口,在西域可算是一個中等國力的國家了[2]。
漢書記載
至西漢後期,奄蔡被改譯為「闔蘇」。《漢書·陳湯傳》記載匈奴郅支單于西遷的事跡說:「(郅支單于) 自知負漢,又聞呼韓邪益強,遂西奔康居。康居王以女妻郅支,郅支亦以女妻康居王。康居甚尊敬郅支,欲倚其威以脅諸國。郅支數借兵擊烏孫,深入至赤谷城,殺略民人,區攴畜產,烏孫不敢追,西邊空虛不居者且千里。郅支單于自以大國,威名尊重,又乘勝驕,不為康居王禮,怒殺康居王女及貴人、人民數百,或支解投都賴水中。發民作城,日作五百人,二歲乃已。又遺使責闔蘇、大宛諸國歲遺,不敢不予。」
匈奴郅支單于西遷康居,築城於都賴水畔,此「都賴水」即今哈薩克斯坦的塔拉斯河。他遣使督責周圍諸國的「歲遺」,即指每年向匈奴貢獻的稅賦。諸國中的大宛在康居國南,闔蘇國在康居國西北。此傳文中的註解說:「師古曰,胡廣云: 康居北可一千里有國名奄蔡,一名闔蘇,然則闔蘇即奄蔡也。」
可知西漢後期,「奄(e)蔡」的漢字音譯改成了「闔蘇」,究其原音,應作「hasu r」或者「hesu r」。上古操突厥語的民族,其方言存在前元音帶輔音h 和不帶h 的差異,例如西漢阿爾泰山的民族「烏揭」,其前元音之前不帶h,其突厥語原詞「uger」;該民族又譯為「呼揭」,其元音之前即帶「h」,其突厥語原語為「huger」。「奄蔡」改譯為「闔蘇」,原因也在於此。
《漢書·西域傳》有一個奇怪的地方,即將奄蔡國並不視為獨立的國家,其國的情況只作為康居國的一部分,夾記在康居國的內容中。顯然,漢朝認定奄蔡國為康居的附庸,所以《漢書》的編者班固才會採用這樣的寫法。東漢初期,「闔蘇」的譯名消失了,歷史記載中又恢復了「奄蔡」的譯名。
視頻
奄蔡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麟劍《人類源流史》西亞古代民族∶阿蘭人與阿蘭國 ,搜狐,2019-03-18
- ↑ 阿蘭人與阿蘭國,個人圖書館,2018-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