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菠菠粿(林海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閒話菠菠粿是中國當代作家林海燕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閒話菠菠粿
欲說菠菠粿,先說菠菠草。
福州地區,陽春三月之季,鄉村或縣城郊外的山坡、田野乃至路邊,一種俗名「菠菠草」的植物肆意生長,它是質樸生野、生命力旺盛的植物,卻也不失外形的美麗,一種生野之美,它有青綠葉子,莖上長有可愛的白色絨毛,葉尖處攢着細碎的金黃色花朵。
菠菠草是製作菠菠粿的重要輔助材料,它是菊科野草,清明前後生長,過後即無,它富含氨基酸,有保健作用,還含胡蘿蔔素、氯化鉀及B族維生素等,熬成湯汁有治療氣喘咳嗽、降血壓、清肺祛濕之功效,也可以當作野菜食用,它有類似艾草的清香和口感,用於做菠菠粿,可以增加彈性與嚼勁及食物的營養,沒有它,也可以做菠菠粿,但套用孩子們的口頭禪:「沒有菠菠草的菠菠粿,是沒有靈魂的菠菠粿。」
所以,在製作「有靈魂的菠菠粿」之前,採摘與加工菠菠草就變成一項重要的程序。不過,這一過程很有趣。
南方的春天,晴朗的日子,薰風和熙,山河草木,清秀明朗,鳥兒婉轉歌唱,田野里是一片綠色,人間是春回大地的圖景。採摘菠菠草,其實是也是踏春,田野里,山坡邊,滿眼的青綠與金黃,一幅「春天的菠菠草」之畫面 ,浮現眼前,賞心悅目。人們邊摘邊玩,一會兒就滿筐,清郁的草香多麼怡人。採摘回來後,只取鮮嫩莖葉,連同嫩黃的菠菠花,洗淨絞去部分水份,備好研缽和搗子,把菠菠草放進雲,慢慢搗研,搗得接近爛了,放在一邊備用。
做菠菠粿所需材料大致有:糯米、大米、菠菠草、甜餡和咸餡。製作過程大致如下:
第一, 制「粿胚」。「粿胚」的製作是一個費時的過程,現在也有專門賣「粿胚」的店。自己製作的話是把糯米和大米按一定比例混和,加水浸透,一般要在做的前一夜就要把混和米浸好。浸好的米磨成米漿,米漿用濾布濾去水份,剩下的便是「粿胚」,其實就是一個大粿團。粿團要用力地揉發,這當中就要把搗爛的菠菠草放進去。製作「粿胚」還有個小訣竅,可以使它更有彈性,就是在揉「粿胚」之前,用一小塊煮熟的粿團煮成粿糊,放進去一起揉,會有更好的彈性與韌性。
第二,備「粿餡」及捏「粿皮」。「粿胚」製作好後,就可以準備餡了,餡也可以預先備好,有咸餡與甜餡兩種,咸餡一般用肉絲、蝦仁與蘿蔔絲,也可以用甜筍和肉絲。甜餡通常用糯米飯、紅糖、花生米、黑芝麻等。有了餡,就開始捏「粿皮」,因為「粿胚」己經做好,所以捏「粿皮」就很簡單,只要把「粿胚」按份量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小粿團捏成碗狀或餅狀都可以,這便是「粿皮」。
第三步,包「粿子」。「粿皮」里放入備好的餡,捏緊封口,可捏成元寶形或圓形,手巧的人還會捏成小船或餃子模樣,一個個色澤青綠、略帶嫩黃的可愛「粿子」就捏成了,這就是傳說中的福州「菠菠粿」啦。捏好的「菠菠粿」放在「襯葉」上,襯葉是新鮮的柚子葉,艷山姜葉或柿子葉也可以,然後放到蒸屜里蒸十來分鐘就熟了。揭鍋的那一刻,襯葉、菠菠草及糯米的清香混在一起,十分好聞。
說來,菠菠粿由來已久,記載據說始自清朝乾隆年間,用於清明祭祀及親友鄰里相互饋贈之用,現在它是福州傳統小吃,也是福州地區一種傳統文化。
它是春天的食品,春妍時節,菠草初生,漫步田野與山坡,薰風和熙,採摘這散發植物清香的菠菠草,摻入產自大自然的糧食之中,有春天甜絲絲的味道。
它也是帶故鄉味與親情味的食品,由古至今,「故鄉」的定義與範圍己發生變化,或許只是一種個人的設定範圍,但菠菠粿濃濃的青草、米糰的清香以及食用時的綿糯會讓人從心底升起一種妥帖與柔軟,還有菠菠粿蒸熟後與親友鄰里互贈的習俗,也會讓人尤其是身處異鄉的遊子想到故鄉的溫柔和親切。菠菠粿也是親情的標誌,春日暖柔的日子,一家人圍坐爐灶前,男人負責扛米碾漿制胚,女人和小孩負責採摘菠菠草備餡搗菠菠草,一家人在一起邊捏菠菠粿邊聊各種話題,其樂融融,漾於這平常的食品當中的是溫暖的人間煙火氣和親情。
它也是大自然的饋贈。大自然贈給人類豐饒的食品,犖的肉類和魚蝦,素的糧食與青草,人類當以素樸而虔誠之心享受這美好的食品,因為為人一世,一日三餐是最根本,對於衣食二字,最為關鍵的是不可有過份貪婪之心,那些可以食用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東西,比如菠菠草、米粟等,是比金子還珍貴的東西。而只有食用當季的、新鮮的東西,才是與人類的身體相適宜的。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已經很多,人類切不可肆意妄為,對大自然須懷有感恩之心、敬畏之意。
摻入青草與糧食、散髮絲絲甜香的菠菠粿,多麼美好的食品。[1]
作者簡介
林海燕。福建連江縣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