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可教僧歸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可教僧歸越》是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梅堯臣詩詞作品[1]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官員、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

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2]。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崑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並為《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集》及《毛詩小傳》等。

藝術上,梅堯臣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出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這一著名的藝術標準,並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3]。(《讀邵不疑學士詩卷》)。

送可教僧歸越

政治成就

梅堯臣於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調任建德(今安徽省東至縣)縣令,直到景祐五年(1038年)離任,在建德縣為官五年。

梅堯臣為人誠厚,清高自持,頗能體察民間疾苦,儘自己的力量做了許多惠政於民的事情。他經常深入鄉間百姓家微服私訪,與農人、與燒瓦匠、與貧婦交談,了解民間疾苦,還親自趕赴山林大火現場,洪水泛濫的溪流進行實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親,當時建德為山區小縣,縣署外有圈破舊的竹籬,需要修護,因此成了向官吏勒索的藉口,梅堯臣來後果斷以土牆代替,並在院內植了一叢竹子。

當地民眾為了紀念梅堯臣,把縣城所在地取名「梅城」,延續至今。凡其為官之地,民多為之建祠。元吳師道在《梅公亭記》中讚頌他「以仁厚、樂易、溫恭、謹質稱其人」。

視頻

送可教僧歸越 相關視頻

北宋出名的烏鴉嘴范仲淹,縣令梅堯臣曾勸他學做報喜鳥
梅堯臣:村豪;王安石:示長安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