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車舝(詩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車舝(詩經)

【原文】

間關車之舝兮①,

思孌季女逝兮②。

匪飢匪渴,

德音來括③。

雖無好友,

式燕且喜④。

依彼平林⑤,

有集維鷮(6)。

辰彼碩女(7),

令德來教(8)。

式燕且譽,

好爾無射(9)。

雖無旨酒,

式飲庶幾(10)。

雖無嘉肴,

式食庶幾。

雖無德與女,

式歌且舞。

陟彼高岡,

析其柞薪(11)。

析其柞薪,

其葉湑兮(12)。

鮮我覯爾(13),

我心寫兮(14)。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15)。

四牡排鯡鯡(16),

六轡如琴(17)。

覯爾新婚,

以慰我心。

【注釋】

①間關:車輪的摩擦聲。奎(xia):車輪軸頭上的鍵。

②思孌:思慕美貌。季女:少女。

③德音:好消息。括:會面,見面。

④式:語氣助詞,沒有實義。燕同「宴」。

⑤依:茂密。平林:平地上的樹林。(

6)鷮(jiao):野雞。

(7)辰:時刻。這裡指出嫁的時刻。碩女:長大了的女子。

(8)令德:好德行。

(9)射(yi):厭,厭惡。

(10)庶幾:勉強可以。

(11)析:砍。柞(zuo):樹名,櫟樹。

(12)婿;茂盛。

(13)鮮:善。覯:見到。

(14)寫:同「瀉」,除盡。

(15)景行:大路,大道。

(16)鯡鯡(fei):排列行走。

(17)轡(pei):馬韁繩。

【譯文】

車行起來間關響,

想那美女要出嫁。

不是飢餓也不渴,

盼望會面好消息。

雖無同好的朋友,

宴飲喜慶也歡樂。

那片茂密的平林,

林中野雞來棲息。

女子長大要出嫁,

美德使我受教益。

宴飲相慶又讚譽,

愛你永遠不厭棄。

雖然我沒有美酒,

願你也能喝幾杯。

雖然我沒有佳肴,

願你也能吃幾口。

雖無美德與你比,

也可歌吟舞一回。

登上高高那山崗,

砍下柞木當薪柴。

砍下樣本當薪柴,

樹葉茂盛多新鮮。

有幸我把你遇見,

我心憂愁全不見。

德如高山人景仰,

德如大道人遵循。

四匹公馬並排走,

六根僵繩如琴弦。

如今新婚遇見你,

我心從此得安慰。

【讀解】

新婚宴樂,夫妻同賀,雖無美酒佳肴,卻有情意濃濃,且歌且舞。

慶賀什麼?如今我們是先戀愛後結婚,到了結婚之時,至少雙方都認為愛情已經成熟,已經到了收穫季節,進入一個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共創幸福家庭的階段。婚姻是愛情自然而然的。可是在古代,少有先戀愛後結婚之說。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即為男女雙方定下了終身。

因此,新婚宴樂,既是愛情開始時的慶賀,又是二人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的生活開始時的慶賀。這種具有雙重意義的慶賀是我們今天無法體驗的。兩個人事先最多是認識,並無深入的了解和接觸,是否情投意合,是否能彼此理解,是否在心理習慣和生活習慣上吻合一致,全都是未知數。以這個角度說,慶賀新婚,如同慶賀一個巨大的懸念從此開始逐漸演繹,結果將取決於兩個人如何來編織二人世界的故事。

也許,古時的先結婚後戀愛比我們如今習慣了的戀愛婚姻方式更富有詩意和戲劇性。在長長的人生之旅中,一次次地磨合,一次次地解開謎底,一次次地向懸念靠攏。當然,這之中還有一個巨大的差別:今日我們是一夫一妻制,兩人到了再也走不下去的時候,可以離異,然後再重新尋找新伴侶;古時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不可以隨便離異,但男方在走不下去之時,可以在不離異的同時尋找妾來作為彌補,發展新的關係,而女方就比較悲慘了。

不過,我們可以發現,古人在不可隨意離婚的境況之中注意了德行的重要性。大概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明白了:在婚姻的諸多因素之中,德行是維持婚姻穩定性的關鍵因素。模樣兒再漂亮,家中財富再多,手再巧靈,嘴再會說,總不及高尚的德行重要。因此,在新婚燕爾之時,是大有必要為德行乾杯、歌舞的。 [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