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家金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譚家金餅,1999年11月在中國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譚家鄉出土的西漢時期金餅,出自於發現的兩個埋藏坑,合計219枚。譚家鄉所出土的金餅數量超過1984年之前中國全國入藏金餅的總和。
譚家金餅的形狀是相當均勻,只有大小、厚度和量上的細微的差別。 看起來有餅形,背突,底表面的凹槽。 形狀的差異主要反映在凸面、凸面粗糙,不平衡的,有一個鑄造的時間離開了動脈瘤的傷疤;通用空氣孔,坑坑窪窪的現象。 凹面的中心稍微薄,表面光滑,有裂縫的樣的褶皺,玩的印章,印章的印記,一部分的文字或符號刻的名字板上。 圓圈邊緣的泥濘中,大多數的圓國清楚,側輪一般體積的唇的模式,個人的打擊與郵票印刷。
出土鑑定
金餅出土地譚家鄉位於西安市北郊,西距漢長安城遺址約4公里,南距唐大明宮遺址約2公里,北方約10公里為渭水,東方5公里為瀘河與灞河交匯處,譚家鄉一帶及周邊區域在歷史上屬漢代中小型墓葬區,地下埋藏十分豐富,曾出土過漢代鎏金錯銀鳳鳥紋銅鎮、雁足銅燈、雙螭紋玉璲及玉印等文物[1]。1999年11月2日清晨,譚家鄉東十里舖村旁新華磚廠的工人正在進行推土機作業,約8時左右,推土機駕駛員和他的同事在推土機履帶下發現金餅,隨後工地數十名民工對金餅進行哄搶、私分。9時10分,譚家派出所接獲報警,民警到場後對現場人員進行控制,並向上級報告。公安未央分局派出160餘人增援,對現場人員、設施進行清查,當日收繳金餅52枚,在出土點(1號坑)清理出1枚。11月5日上午,收繳金餅總數達到90餘枚;11月7日,達到111枚[2],最終1號坑共收繳112枚金餅。11月5日,推土機司機又發現一坑金餅(2號坑),經警方現場清點,共107枚[3]。兩坑出土金餅合計219枚,總重量54116.1克,為1949年至2003年間單次發現金餅數量最多、重量最大的一批[4]。
金餅埋藏坑位於新華磚廠常年取土形成的大坑的東緣坡地上,由於當時及其後推土機大面積作業,出土現場並無遺蹟留存。根據尋訪當事人和現場調查,兩坑深度距現代耕土層約3到4米,相距約2米,直徑估計在0.4-0.5米;坑周圍百餘平方米範圍內並無墓葬遺蹟;各坑金餅密集一窩,上下摞疊,取淨後坑底為圓弧狀[1]。
11月17日,陝西省文物局文物鑑定組受公安部門委託,對最早收繳的93枚金餅做了初步鑑定,鑑定期間2號坑的107枚金餅出土,且後續追繳回收金餅19枚,鑑定組分別將其進行編號、測量和鑑定。自金餅發現,鑑定組曾三次到現場考察,並在11月19日至26日間對全部219枚金餅進行了整理和鑑定[1]。2000年9月,經陝西省文物局協調,2號坑出土的107枚和追回的3枚共110枚金餅移交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另外109枚金餅移交西安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收藏[3]。
形制
譚家鄉出土的該批金餅形制上較為統一,僅大小、厚薄和重量上略有差異。外觀均為圓餅形,背面凸起,底面凹陷。形制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凸面,凸面表面粗糙,凹凸不平,有熔鑄時留下的瘤疤;普遍有空洞、坑窪現象。凹面中心稍薄,表面光潔,有裂紋狀褶皺,多打有戳記、戳印,部分兼有文字或符號刻銘[3]。邊緣圓渾,多數輪郭清晰,邊輪普遍為卷唇式樣,個別打有戳印[1]。
有182枚金餅帶有戳記,戳記有近似「V」、「U」、「T」、「S」四種形狀,其中V形戳記占到總數的97%以上。有208枚金餅帶有戳印,大為矩形,少數為圓形;戳記大小不一,多為陽刻凸文小篆,主要分布於凹面。 有103枚金餅的凹面帶有鏨刻和刻劃現象[1][5]。
參數 | 最小 | 最大 | 平均 | 備註 |
---|---|---|---|---|
直徑 | 56.7mm | 66.0mm | 63.0mm | 全部219枚測定 |
垂直高度 | 8.2mm | 16.4mm | 11.9mm | 全部219枚測定 |
唇厚 | 5.8mm | 7.4mm | 6.1mm | 取樣15枚測定 |
重量 | 227.6g | 254.4g | 247.11g | 全部219枚測定 |
來源
師小群《履帶下的奇蹟》一文中推測,該批金餅「應為西漢遷庫黃金,因新莽末年戰亂而流失民間,深藏於地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