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游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觀游魚》 | |
---|---|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作品 |
《觀游魚》是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描繪了一幅生活場景,池畔觀魚,有兒童在垂鈎釣魚,有感而發,表現了同時喜歡魚卻採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流露出淡淡的無奈。
白居易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與李白、杜甫一起被後人並稱為唐代「三大詩人」。有《白氏長慶集》。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觀游魚[1]
創作年代;唐朝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者;白居易
作品原作
《觀游魚》
白居易
繞池閒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鈎。
詞語解釋
閒步:散步。施食,餵食丟食。
閒下來圍着水池看着水裡的魚自由地遊動,正好遇到小童擺弄釣魚船。一樣地喜歡魚但是心態卻不一樣,我來餵食你卻來垂釣。
作品賞析
《觀游魚》是一首七言絕句。寫詩人池畔觀魚,有兒童在垂鈎釣魚,有感而發。這兩句是說,愛魚之心人各有異,我愛魚給魚施食,盼他長大;你卻垂鈎釣魚,為圖己樂。
兩種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寫情,對比強烈,極易發人深思,從中引出各種"心各異"的情狀和道理來。說明詩人很傷感。於平淡中見新奇,韻味悠長。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2]
白居易,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075篇詩文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享年75歲,贈尚書右僕射,諡號「文」,葬於洛陽香山。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3]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