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樂·稚柳蘇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平樂·稚柳蘇晴》 |
作品名稱: 《西平樂·稚柳蘇晴》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周邦彥 |
周邦彥的詞作,內容不外乎男女戀情、別愁離恨、人生哀怨等傳統題材,反映的社會生活面不夠廣闊。他的成就主要在於兼收並蓄,博採諸家之所長,又摒棄它們的弊端,引導詞的創作逐步走上富艷精工的道路。在他的詞中,既有溫庭筠的穠麗,韋莊的清艷,又有馮延巳的纏綿、李後主的深婉,也有晏殊的蘊藉和歐陽修的秀逸。至於柳永的鋪敘綿密乃至是淫冶惻艷以及蘇軾的清曠豪達,我們都能窺知一二。同時,對於婉約詞和豪放詞的某些缺點,他也儘量避免。因此,周邦彥的詞深得後人讚賞,並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
周邦彥所做的,暗合着文藝發展的規律,從重內容到重形式。
身為婉約詞人的他,詞的內容既被蘇軾翻新到極致,他必然要在形式上出奇制勝。他本人精音樂,又搞過「專業創作」,因此能精雕細琢,研音鍊字,在審訂詞調方面做了不少精密的整理工作,擴展了音樂領域,在填詞技巧上有不少新創舉。他更能自己度曲,創造了《六丑》等新詞牌。總之,他繼承了柳永、秦觀等人成就,開了格律詞派的先河,為詞的藝術形式作出了貢獻。
詩詞正文
“ | <稚柳蘇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覺春賒。
駝褐寒侵,正憐初日,輕陰抵死須遮。 嘆事逐孤鴻盡去,身與塘蒲共晚, 爭知向此,征途迢遞,佇立塵沙。 追念朱顏翠發,曾到處、故地使人嗟。 道連三楚,天低四野,喬木依前,臨路敧斜。 重慕想,東陵晦跡,彭澤歸來, 左右琴書自樂,松菊相依,何況風流鬢未華。 多謝故人,親馳鄭驛,時倒融尊, 勸此淹留,共過芳時,翻令倦客思家。 > |
” |
— <《西平樂·稚柳蘇晴》>,<詩詞名句網> |
作品賞析
原序:元豐初,予以布衣西上,過天長道中。後四十餘年,辛丑正月二十六日,避賊復游故地。感嘆歲月,偶成此詞。
此詞作於詞人臨終前夕,詞中總結了自己的一生,以深沉有力的筆觸,描寫重經天長道中所見所感所思,刻畫出自己垂老羈旅,飄零憔悴的形象,表達出自己在人生旅途上悽然傷痛,悵惘迷茫的情感。
起筆三句寫天氣的由雨而睛 。細雨中 ,星星柳芽,含着雨珠,忽然映照出放晴的陽光。舊時游過的溪流,水面上,霎時雨花消失了,可是,正月里,遼闊的江北平原上,還感到春意未多。於是逗出下面三句 ,寫氣候的冷暖不定 。料峭春寒,直透駝褐,正好,初春的太陽出來替人努力驅掃寒氣,但是,輕雲卻拚命地把初日遮住。真是無可奈何。這三句把通常情景委婉寫出,描繪老境不堪「嘆事與」一句直至歇拍,從天氣的陰晴冷暖,變幻不定,轉寫人生的今昔盛衰,變化無常,情景相襯,轉換自然。「事與 」句化用杜牧詩「恨如春草多,事逐孤鴻去」(《題安州浮雲寺樓》),一筆帶過四十餘年情事。接入下句「身與塘蒲共晚」。詞人夙擅文詞,與庚肩吾同』;此時年老失官,避兵亂道間奔走還南京不同,故用「身與塘蒲晚」一句,概盡李賀為瘐肩吾「作《還自會稽歌》以補其悲 」之意,藉以自況。運前人成句只添一「盡」字、「共」字,語省而意豐,可見用典之妙 ,造語之工 。「爭知」即怎知 」,下言此番長途遠征,又經此地,凝神獨立在風沙中,實出意料。不由人追念起初來時,是以布衣西入都門,求取功名,正當紅顏黑髮的英年,而今地猶此地,人則已憔悴非復當年,令人無限嗟傷 !這八句,領以「嘆」字,結以「嗟」字,感喟何其深沉。 換頭四句,寫眼前景物依舊。天長,位於古代東楚(三楚之一)的南北之交 ,平野寥廓,四望接天。
「喬木依前」,「依前」應上「曾到處,舊時所見喬木尚在;「臨路攲斜」,則已非復日之挺然直立,比喻自己朱顏翠發時曾到此地 ,今以頹唐暮齒 ,猶困於道途 。合時地景物 ,上下片銜接過渡緊密。「重慕想」領起的五句,「重」,深、甚之意。借說深慕召平、陶潛以表己身出仕的自悔 。召平原是秦東陵侯 ,秦破後,隱跡長安城東,種瓜為生。陶潛曾為彭澤令。他初次出仕為州祭酒,不堪吏職,不久辭職歸里,州官召為主簿 ,亦不就 ,躬耕自活。這幾句主要用陶潛事,寫及召平只是陪襯。陶《飲酒》詩也稱美「邵生瓜田」的事,言通達知命的人了解榮枯寒暑代謝的至理,就將毫不猶豫地退隱。陶潛引召平為同調,故詞中一併寫入。作者仕途不達,宦移南北,晚年又避兵流離 ,故轉生何不早隱之念,從慕想召 、陶背面托出。下片兩韻九句,續寫天長道中所見所感,含意深入一層。
詞人飽經了宦海飄泊,神宗、徽宗三朝的劇烈黨爭 ,尤其是目擊了「多謝故人「六句一韻 ,一氣貫注到收尾 ,寫天長故人殷勤好客 ,比得上西漢鄭當時,鄭曾安排車馬至郊外迎送賓客;又比得上東漢孔融,融賓客盈門,東度春天,故人的盛意,使老年遭遇亂離的詞人感激不已,可是最後,詞人反而倍加傷感:「翻令倦客思家!」這結句反跌愈發有力。
詞中言志極可注意。詞人在自己生命的暮年,同時也是北宋王朝的暮年,深情地尚友着兩位古人,一位是亡國後晦跡民間的召平,一位是棄官歸隱的陶淵明,這就透露出對當時政治局勢的不祥預感,和對幾十年政治生涯的厭倦。南宋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下記載:「(徽宗)以近者祥瑞沓至,將使播之樂府,命蔡京微叩之,邦彥云:某老矣 ,頗悔少作 !」可見,詞中慕想召、陶之志並非虛語。
此詞言情體物 ,窮極工巧 。作者寫情,曲折盤旋 ,逐層深入,由景物感觸而引入情緒,產生聯想,回憶往昔,審視現實,展望未來。展開幻想,把一腔悵惘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作者簡介
周邦彥(1056—1121),[3]北宋著名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曆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寫《汴都賦》讚揚新法,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
周邦彥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詞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是公認「負一代詞名」的詞人,在宋代影響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4]
周他與屬於舊黨的蘇門詞人不同,在政治上傾向於變法的新黨。他28歲時,因向宋神宗獻《汴京賦》,歌頌新法,而大獲賞識,由太學諸生直升為太學正。神宗死後,舊黨執政,蘇門諸君子紛紛回到朝廷,周邦彥則被擠出京城,到廬州(今安徽合肥)、荊州(今屬湖北)、溧水(今屬江蘇)等地任職。等到新黨上台把持朝政,蘇門詞人盡遭遠貶,周邦彥重返朝廷,官到提舉大晟府。由於不願與蔡京奸黨合作,晚年又被逐出朝廷,到順昌(今安徽阜陽)、處州(今浙江麗水)等地主官。徽宗宣和三年(1121)病逝於南京(今河南商丘)。
周邦彥是婉約詞之集大成者,繼承前人,吸收提煉,發揚光大,為婉約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北宋婉約作家,周最晚出,薰沐往哲,涵泳時賢,集其大成」(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詞典.前言》)。周邦彥創出整飭字句的格律派之風,使婉約詞在藝術上走向高峰。[5]
周邦彥雖然早期也有潦倒奔走之日,但仕途一直處於上升狀態,逐步做到知府,直至成為宋徽宗設立的大晟府的「音樂官員」,上寵下捧,過着舒適的「專業創作」生活;雖生逢北宋之末,但國家破滅的慘變發生在其身後。
視頻
參考資料
- ↑ 《西平樂·稚柳蘇晴》 詩詞名句網
- ↑ 周邦彥:婉約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作品極富音韻美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11-01 11:46
- ↑ 周邦彥簡介 古詩文網
- ↑ 《片玉集》周邦彥 個人圖書館,發布時間;2018-12-30 09:19
- ↑ 周邦彥經典宋詞六首,後世譽為「詞家之冠」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9-17 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