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步戰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裝步戰車(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IFV,或譯作步兵戰鬥車)也稱機械化步兵戰車(MIFV),簡稱步戰車。是一種能搭載步兵,並能伴隨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裝甲運輸車輛。在很多時候,步戰車對於步兵的支援甚至比主戰坦克[1] 所能提供的還要多。
步戰車和裝甲運兵車作用相近,都是運送大約一個小隊的步兵(人數大約在5-10人之間),步兵戰鬥車與裝甲運兵車不同的地方在於,同樣的重量下,裝甲運兵車防護力較好,步兵戰鬥車則是火力較大且有較多戰鬥功能,能夠讓步兵乘車作戰,本身也能夠伴隨下車作戰的步兵,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裝甲運兵車則更接近於有裝甲的運輸車輛。僅具備基本的自衛火力。
步戰車通常裝備有20-40mm口徑的機關炮,7.62mm口徑的機槍,反坦克導彈和/或面對空導彈。步戰車通常是履帶式的,不過部分輪式車輛也屬於這個範疇,大多可在水上行駛,經過準備之後也可以渡過深度較大的河流。步戰車的裝甲防禦能力一般沒有主戰坦克的水平。但由於大多裝備有反坦克導彈,如美國的拖氏和前蘇聯的9M117堡壘炮射導彈,均能對主戰坦克產生致命的威脅。
補充
世界上第一種裝步戰車是前西德於1958年開發的Schützenpanzer Lang HS.30(Schützenpanzer12-3),德國基於二次世界大戰閃電戰理論指導,將裝甲擲彈兵與摩托化步兵配合諸如SdKfz 251半履帶車的一種作戰方式,它推翻了美國為主的作戰理論,認為一輛裝甲運兵車應該作為一個「戰場出租車」,而不是作為一個突擊車。這個設計和作戰概念領先其他國家許多,也是後來其他國家紛紛倣傚的對象。時至今日,裝步戰車已經是各國伴隨坦克作戰的主要步兵作戰車種,21世紀後各國以輪式步兵戰車作為新潮流,輪式車輛適應道路速度和橋梁的載重都高於履帶車輛,也較能配合現代資訊化戰場的快速機動打擊思想,但輪式車輛缺點在於防護力可能較低,對野外地型越野較差。
各國典型型號
- 法國—AMX-13 VCI:AMX-13的一個變種,於1957年開始生產,雖不是專門生產的裝步戰車,且僅有機槍而沒機砲,亦可視為二戰後裝步戰車最早的實例。
- UK—戰士型履帶裝甲車
- PRC—ZBD-97/ZBD-03/ZBD-04/ZBD-05/ZBL-08
- JAP—89式裝甲戰鬥車/機動戰鬥車
- RUS—BMP-1/BMP-2/BMP-3/BMD-1/BMD-2/BMD-3/BMD-4
- USA—M2布雷德利
- ROK—NIFV裝步車
- GER—黃鼠狼步兵戰車/美洲獅步兵戰車
- ROC—雲豹裝甲車 (CM-34 30公厘機砲裝步戰鬥車)
- POL—WPB An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