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沙大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沙大學
Uniwersytet Warszawski

[ 圖片來源 Polsat News]

校徽

創建時間 1816年     

校址   波蘭華沙

校長   Marcin Pałys

學校類型 公立大學

校區   市區

網站   www.uw.edu.pl/en/

華沙大學(波蘭語:Uniwersytet Warszawski),波蘭最大的大學

簡介

華沙大學是波蘭最大的大學,被《泰晤士高等教育》於2006年評為世界500強大學之一,2007年被波蘭報紙評為波蘭最好的高校。2016年英國泰晤士大學排名將華沙大學列為「歐洲最好的100所大學」中,並將其列為第61位。

華沙大學成立於1816年,是4EU+聯盟、歐洲大學基金會、歐洲大學協會、歐洲首都大學聯盟、「一帶一路」商學院聯盟的重要學術成員,共誕生了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5位波蘭總理,曾被歐洲委員會授予「人力資源研究成果獎」。

華沙大學在成立之初被命名為「華沙皇家大學」(Royal University of Warsaw),後更名為「華沙帝國大學」(Imperial University of Warsaw)。後學校正式命名為「華沙大學」,大學學部星羅棋布地分布在華沙城市的各個角落,現有126棟教學建築和18個學部。

歷史

華沙大學是波蘭最大的高等學府。華沙大學的歷史與跌宕的波蘭歷史及作為首都的華沙歷史緊密相連。建立於1816年的華沙大學是由1766年建立的華沙軍校、1808年建立的法律學校和1809年建立的醫學院合併而成。18世紀沙皇俄國、普魯士及奧地利瓜分波蘭,亞歷山大一世授旨建立華沙大學。

1830年至1856年沙皇政府關閉了大學。1870年大學重開,沙皇控制下的大學中很多員工來自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占領機構同意在華沙建立波蘭的高等學府。華沙大學自此成為波蘭第一個合法的國家學術機構。自1915至1918年學生人數從1000人發展到4500人。1918年波蘭獨立後,大學得以實現其成立以來最大的思想自由。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華大已經發展到擁有員工250人、學生10000人。二戰期間,華大成了納粹的軍營,約有162名教工、30名行政人員失去生命,60%的建築被毀。1945年12月,大學再次重開,成為斯大林變革的中心。

1795年,波蘭的分區使華沙只能進入維爾紐斯學院;波蘭最古老,最有影響力的學術中心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 1815年,隨着維爾紐斯併入俄羅斯,剛剛成立的實際上屬於俄羅斯帝國的自治國會波蘭完全沒有大學。最早在波蘭國會建立的是法學院和醫學院。 1816年,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允許波蘭當局創建一所大學,由五個部門組成:法律與行政,醫學,哲學,神學以及藝術與人文科學。該大學很快發展為擁有800名學生和50名教授的大學。在大多數學生和教授參加了1830年11月的起義之後,大學被關閉了。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俄羅斯進入了短暫的自由化時期,並被允許在華沙建立波蘭醫學和外科醫學院(Akademia Medyko-Chirurgiczna)。 1862年,法律與行政,語言學和歷史以及數學和物理系成立。新成立的學院變得越來越重要,並很快改名為「主要學校」(Szkoła Główna)。但是,在1863年1月的起義之後,自由主義時期結束,所有波蘭語學校再次關閉。在其短暫的生命中,主要學校教育了3,000多名學生,其中許多人成為波蘭知識分子骨幹的一部分。

華沙大學被俄語「華沙帝國大學」所取代。「華沙帝國大學」目的是為在華沙的俄羅斯駐軍提供教育,大多數學生(波蘭人平均1,500至2,000名學生中的70%)是波蘭人。沙皇當局認為這所俄羅斯大學將成為完善波蘭社會的理想方式,並花費大量資金建立新的大學校園。但是,各種地下組織很快開始發展,學生們成為了華沙的領導人。這些團體中最著名的(波蘭復興運動的支持者和社會主義者)加入了1905年革命的行列。之後宣布抵制這所俄羅斯教育設施,波蘭學生人數降至10%以下。大多數想繼續學業的學生都去了奧匈帝國加利西亞地區和西歐。

一月起義(1863年至1864年)淪陷後,沙皇當局決定將主要學校轉變為一所俄語大學,以帝國大學的名義運作了46年。有兩次考慮將大學遷至俄羅斯的問題。在1905年至1907年的革命期間,面對波蘭學生抵制該大學的情況,一些教授提出了這樣的建議。與包括沃羅涅日和薩拉托夫在內的許多俄羅斯城市進行了有關該主題的討論。俄羅斯政府最終決定在華沙保留一所大學,但由於遭到抵制,這所大學不僅使用的語言是俄語,其教授和學生也都是俄國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事和政治局勢迫使俄羅斯當局撤離,這是第二次出現這個問題。從1915年秋天開始,有兩所華沙大學:一所波蘭人在華沙,另一所俄羅斯人在頓河畔羅斯托夫,一直運作到1917年。1917年5月5日,俄羅斯臨時政府決定關閉華沙大學,該決定於1917年7月1日生效。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志第二帝國於1915年占領了華沙。為了贏得波蘭人的支持,並確保波蘭人在前線獲得支持,德國和奧匈帝國政府允許在波蘭實行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由化。根據Mitteleuropa的概念,德國軍事當局允許重建幾個波蘭的社會和教育社會。華沙大學就是其中之一,大學重新引入了波蘭語,並允許教授重返工作崗位。德國軍事當局為了不讓波蘭的愛國運動失控,講師的人數保持在低水平(通常不超過50名),但學生人數沒有限制。到1918年,學生人數從僅有的1000人增加到超過4500人。 波蘭於1918年重新獲得獨立後,華沙大學開始迅速發展和改革。所有重要職位(校長,參議院,院長和議會)均由民主選舉產生,國家花費了大量資金對其進行現代化和裝備。許多教授從流亡中返回,並在努力中進行了合作。到1920年代後期,華沙大學的教育水平已達到西歐的水平。

到1930年代初,華沙大學已成為波蘭最大的大學,擁有250多名講師和10,000名學生。但是,新出生州的經濟問題不允許接受免費教育,學生必須支付學費(一年平均月薪)。此外,獎學金的數量非常有限,只有大約3%的學生能夠獲得獎學金。儘管存在這些經濟問題,華沙大學還是迅速發展。開設了新部門,並擴大了主校區。約瑟夫·畢蘇斯基(JózefPiłsudski)去世後,華沙大學由波蘭參議院改名為「華沙約瑟夫·畢蘇斯基大學」。 Sanacja政府開始限制大學的自治權。在1930年代餘下的時間裡,教授和學生仍然存在分歧,因為猶太人的隔離座位系統,即貧民窟長椅,是按慣例而不是按制度實施的,與美國民權運動時代相當。

1939年波蘭國防戰爭後,德國總政府當局關閉了波蘭的所有高等教育機構。設備和大部分實驗室被帶到德國,並在德國的大學之間分配,而華沙大學的主要校園變成了軍營。 納粹德國的種族理論認為不需要波蘭人的教育,整個國家都將淪為德國種族的未受教育的農奴。波蘭的教育被禁止並處以死刑。但是,許多波蘭教授組織了所謂的「華沙秘密大學」(Tajny Uniwersytet Warszawski)。講座以小組形式在私人公寓中舉行,參加者不斷冒着被發現和死亡的危險。然而,地下學院的網絡迅速擴散,到1944年,已有300多名講師和3500名學生參加了各種課程。

許多學生作為Armia Krajowa和Szare Szeregi的士兵參加了華沙起義。由德國人持有的大學校園變成了一個帶有掩體和機槍巢的防禦工事。它靠近華沙德國駐軍占領的建築物。起義的第一天就開始為校園展開激烈的戰鬥,但是游擊隊無法闖入大門。數次襲擊被流血擊退,校園仍留在德國人手中,直到戰鬥結束。在起義和占領期間,有63名教授在戰鬥中或由於德國消滅波蘭知識分子的政策而被殺。在1944年的戰鬥中,該大學失去了60%的建築物。捐贈給該大學的大量珍貴藝術品和書籍被摧毀或運送到德國,再也沒有返回。

1989年再次恢復自治的華大,其權利機構由選舉產生,新的政府劃歸給校方一些建築。新的建築還包括華大圖書館新區、1999年成立的法律及管理學院、2000年成立的生物學院。 1968至1997年間,華沙大學的比亞韋斯托克分校發展迅速並於1998年成為獨立的比亞韋斯托克大學。

院系設置

  • 博雅(Liberal Arts)學院
  • 應用語言學學院
  • 應用社會科學與再社會化學院
  • 生物學學院
  • 化學學院
  • 經濟學[1]學院
  • 教育學院
  • 地理與區域研究學院
  • 地質學學院
  • 歷史學院
  • 法律與行政學院
  • 新聞學、信息學和文獻學學院
  • 管理學院
  • 數學、信息學和力學學院
  • 現代語言學院
  • 東方學學院
  • 哲學[2]社會科學[3]學院
  • 物理科學[4]
  • 政治科學與國際研究學院
  • 波蘭研究學院
  • 心理學學院

世界排名

2021QS世界大學排名[5]

在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6]全球前頂尖大學排名中華沙大學榜上有名,位列801-1000名。

知名校友

傑西·安德熱耶夫斯基(Jerzy Andrzejewski,1909–1983),作家
克齊斯茨托夫·卡米爾·巴克齊因斯基(1921-1944),詩人,在華沙起義中被殺的內陸軍士兵
梅納赫姆·貝京(1913–1992),以色列第六任總理(1977–1983)、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1978)
塔德烏斯·波羅斯基(1922-1951),詩人,作家
卡齊米茲·布蘭迪斯(1916–2000),作家
瑪麗安·布蘭迪斯(Marian Brandys,1912年至1998年),作家,記者
弗雷德里克·肖邦(Fredéric Chopin,1810-1849年),鋼琴家,作曲家
沃茲米澤·西莫塞維奇(Włodzimierz Cimoszewicz,生於1950年),政治家、波蘭總理(1996-1997),下議院議長(2005)
托馬斯·迪特爾(生於1950年),物理學家
塞繆爾·埃倫伯格(Samuel Eilenberg,1913-1998年),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藝術收藏家
約瑟夫·愛潑斯坦(1911-1944),法國抵抗運動的共產黨領袖
萊希·加多奇(Lech Gardocki,1944年生)律師,法官,波蘭最高法院前第一任院長
馬雷克·加扎德齊基(1956年生),核物理學家
布羅尼斯瓦夫·格雷梅克(1932-2008年),歷史學家,政治家
馬格戈扎塔·格斯多夫(1952年生),律師,波蘭最高法院第一任院長

麥琪·格利維奇(生於1939年),生物學家
維爾托德·貢布羅維奇(1904–1969),作家
漢娜·格朗基維奇·華爾茲(1952年生),政治家,波蘭國家銀行行長(1992–2001),華沙市長(2006-2018)
揚·T·格羅斯(1947年生),歷史學家,作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佐菲亞·赫爾曼(生於1937年),波蘭音樂學家
古斯塔夫·赫林·格魯茲斯基(1919–2000),記者,作家,古拉格倖存者
列昂尼德·赫維茲(Leonid Hurwicz,1917-2008),經濟學家,數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2007)
捷克斯洛伐克揚恰爾斯基(Czesław Janczarski,1911–1971),詩人和俄羅斯文學翻譯
瑪麗亞·詹尼(Maria Janion,1926年生),文學評論家
莫尼卡·賈策爾斯卡(1963年生),時裝設計師,記者,前波蘭總統Wojciech Jaruzelski的女兒
耶茲·耶德利基(1930–2018),思想史學家,反共主義者
雅羅斯瓦夫·卡欽斯基(Jarosław Kaczyński,1949年生),政治家,波蘭總理(2006–2007)
萊赫·卡欽斯基(Lech Kaczyński,1949–2010),政治家,華沙市長(2002–2005),波蘭總統(2005–2010)
安德烈·卡爾瓦斯(1936年生),律師,商人和前波蘭司法部長
亞歷山大·卡米斯基(Aleksander Kamiński,1903-1978),作家,波蘭童軍和指導協會會長
雷沙德·卡普欽斯基(1932-2007),作家和新聞記者
米奇斯拉夫·卡洛維茨(1876-1909),作曲家
揚·卡爾斯基(1914–2000),波蘭抵抗軍
佐菲亞·基蘭·賈沃羅斯卡(1925–2015),古生物學家
萊斯克·科瓦科夫斯基(LeszekKołakowski,1927–2009),哲學家,哲學史家
布羅尼斯瓦夫·科莫羅夫斯基(Bronisław Komorowski,生於1952年),政治家,下議院議長(2007–2010),波蘭總統(2010–2015)
阿爾法·烏瑪·科納雷(Alpha OumarKonaré,1946年生),馬里第三任總統(1992–2002)
賈努斯·科溫·米克(生於1942年),保守派自由政治家和記者
馬克·科騰斯基(1942-2002),心理學家和街頭藝人
雅克·科隆(1934–2004),歷史學家,作家,社會工作者和政治家
揚·約瑟夫·利普斯基(1926–1991),文學史學家,政治家
耶爾茲·奧傑克(Jerzy Łojek,1932–1986),歷史學家,作家
塔德烏斯·馬佐維奇(1927–2013),作家,社會工作者,記者,波蘭總理(1989–1991)
亞當·米希尼克(生於1946年),記者
卡羅爾·莫德策爾斯基(1937–2019),歷史學家,政治家
米羅斯瓦·納哈茲(1984–2007),小說家,編劇
傑西·內曼(1894–1981),數學家,統計學家,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
揚·奧爾塞夫斯基(生於1930年),律師,政治家,波蘭總理(1991年至1992年)
賈努斯·奧尼斯·凱維奇(生於1937年),政治家
瑪麗亞·奧索斯卡(Maria Ossowska,1896-1974年),社會學家
博萊斯瓦夫·皮亞塞茨基(1915–1979),政客
玻丹·帕琴斯基(1940–2007),天文學家
龍津·帕斯圖夏克(b。1935年生),政治家,波蘭共和國參議院議長(2001–2005)
克齊斯茨托夫·皮西奇斯(1945年生),律師,編劇
莫西·普里茲維斯(1914–1998),以色列醫師和教育家,內蓋夫本古里安大學第一任校長
亞當·普熱沃斯基(生於1940年),政治學家,紐約大學教授
博萊斯瓦夫·普魯斯(1847-1912),作家
伊曼紐爾·林格布魯姆(1900–1944),歷史學家,華沙猶太區伊曼紐爾·林格布魯姆檔案館創始人
約瑟夫·羅特布拉特(1908–2005),物理學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1995)
斯蒂芬·薩諾夫斯基(生於1939年),哲學家
斯坦尼斯瓦夫·塞德采克(1892-1941),社會工作者,波蘭童軍和指導協會會長
伊扎克·沙米爾(1915–2012),以色列第七任總理(1983–1984和1986–1992)
瓦茨拉夫·謝爾賓斯基(1882-1969),數學家
安德烈·索博列夫斯基(1951年生),物理學家
德米特里·斯特雷尼克夫(Dmitry Strelnikoff,生於1969年),俄羅斯作家,生物學家,媒體記者
卡齊米拉·斯祖卡(Kazimiera Szczuka,生於1966年),文學評論家,女權主義者,LGBT維權人士,電視名人
瑪格達萊納·羅達(MagdalenaŚroda)(1957年生),哲學家和女權主義者
阿爾弗雷德·塔斯基(Alfred Tarski,1902-1982年),邏輯學家,數學家,盧瓦爾·華沙邏輯學院成員
瓦迪斯瓦夫·塔塔基維奇(Władysław Tatarkiewicz,1886–1980年),哲學家,美學史家
奧爾加·托卡丘克(Olga Tokarczuk)(1962年生),作家,散文學家,心理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2018)
拉法·特扎斯科夫斯基(1972年生),政治家,學術老師,華沙市市長
朱利安·圖維姆(1894–1953),詩人和作家
阿爾弗雷德·特瓦德凱基(生於1962年),考古學家,古代歷史學家,博物館
安德烈·烏達爾斯基(生於1957年),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
莫德凱·溫格(1890–1929),蘇聯猶太語言學家
安德烈澤傑·卡赫坦·羅布爾斯基(1933年生),實驗物理學家
雅努茲·安德烈·扎伊德爾(1938–1985),物理學家和科幻小說作家
魯德維克·扎門霍夫(1859–1917),醫師,世界語的發明者
保羅·扎澤茲尼(1961-2017),體育記者,專欄作家和電視名人
安娜·扎瓦茲卡(Anna Zawadzka,1919年至2004年),社會工作者,波蘭童軍和指導協會會長
麥傑·澤巴蒂(1944-2011),詩人,作家,倫納德·科恩作品的翻譯
拉斐爾·齊姆凱維奇(Rafał A. Ziemkiewicz,生於1964年),作家
弗洛里安·茲納涅茨基(1882-1958),哲學家和社會學家

參考文獻

  1. 經濟學,智庫百科
  2. 淺談「哲學」之意義,靜修校刊,六十八年十二月
  3. 社會學究竟在研究什麼?,知乎,2019-03-03
  4. 物理科學,科技大觀園,2003/06/10
  5. 【最新2021 QS世界大學排名】|APM留學服務中心-
  6.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簡介,科技政策觀點,201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