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藝術的審美實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藝術的審美實質》,文藝學專著。亞·伊·布羅夫著,蘇聯藝術出版社1956年出版。中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出版,高叔眉、馮申譯。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除「關於問題的提法」和結束語外,共分5章,中譯本18.6萬字。5章分別為:藝術的形式根源和美學中的庸俗化傾向;藝術的特殊對象和藝術內容;藝術思維的特點及其客觀制約性;藝術和美、審美的實質;藝術的特殊職能。在本書中,作者首次提出了藝術具有特殊對象,它的本質是審美。他激烈地指責以往以Г.涅陀希文和А.索波列夫等人為代表的蘇聯美學界普遍承認的藝術是以形象形式反映生活的特殊社會意識形態這一基本觀點,認為這種把藝術實質僅僅歸結為表現形式的理論根本不可能探尋到藝術的本質特徵。以馬克思早期著作中關於「人的對象化」和「自然的人化」的論點為理論根據,論證了藝術的特殊對象就是人的生活,即活生生的人的性格,以及人的本質力量在自然中的對象化。從藝術的特殊對象出發,論證了藝術的本質是審美。認為,美是特殊品質的真理,即關於人的完滿的、完整的生活的真理,美要求着生活理想最大限度地符合生活本身的客觀趨勢。美是主客觀的統一,而人的生活就是絕對的審美對象。因此,得出結論說絕對的審美對象與藝術特殊對象兩者是同一的。藝術與審美具有同一客觀基礎。所以,不僅藝術的形式,而且其全部本質也應該規定為審美的。

本書是蘇聯美學界1956—1966年就審美本質問題展開討論的導火線之一,是「藝術審美本性」論的代表作之一,在50、60年代蘇聯美學的發展中起過重要推動作用,給作者帶來很大聲譽,被認為是蘇聯美學藝術理論由着重研究藝術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共同性、共同規律轉向研究藝術的特殊性、特殊規律,從而打破蘇聯美學中占統治地位的「教條主義、庸俗社會學」的束縛的先驅。這是標誌蘇聯美學界對待藝術的審美特點的態度有了急劇轉變的一部著作。

作者介紹

亞·伊·布羅夫(А.И. Буров),蘇聯美學家,蘇聯教育科學院藝術教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另有《美學:問題和爭論》等著作。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

視頻

藝術的審美實質 相關視頻

當代女雕塑家姜傑:當你想提升藝術審美時,究竟該看些什麼?
中國藝術的審美過程由直觀到玄觀

參考文獻

  1. 文獻的概念,豆丁網,2008-11-13
  2. 著作與論文的優勢對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