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故事三(居仁堂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臘月故事三》是中國當代作家居仁堂主的散文。
作品欣賞
臘月故事三
過罷臘八,開始準備年貨。粉條是鄉下過年的必備品。臘月二十三兒熬肉餾蒸饃,粉條是少不了的。
生產隊開始下粉條,位於牛屋北頭的三間粉房屋就熱鬧起來了。 紅薯粉綠豆粉粉面都是在這兩間粉房屋加工而成的。靠北牆根一溜擺放的幾口缸就是磨粉面用的,分別是老漿缸,二漿缸。
一九七四年,我成了囫圇勞力。生產隊長安排我參加下粉條 。
我很興奮。一則是第一次參加下粉條。二則參加下粉條的人,晌午黑了兩頓飯生產隊管吃粉條吃飽。
李家麻子十爺是下粉條的總指揮。我和另外三人負責和粉面。下力活。
一個口徑一米多的厚壁缸放在四條腿的木架子上。
十爺過來教我們如何和粉面。他舀幾瓢綠豆粉面,倒缸里用熱水攪成糊狀,然後再將紅薯粉面倒進缸里,再倒上熱水攪攔均勻,此時紅薯粉很生分,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顆粒。十爺讓我們脫去棉襖,將袖子卷到胳膊肘以上,我們四個人圍着小缸,一隻手握里拳頭,然後四人一起用力順着缸沿向下杵。四個人節奏要一致,這樣拳頭下杵,缸里的粉面就會從中間向上,一圈向下移動。我們四個人轉着圈杵着,杵着轉着,一缸粉面要和近半小時,直到粉團均均勻勻沒有一點顆粒,手摸上去肉奶奶的光滑,抓起來麵團會往下慢慢滴淌,這才算是和好了。
磨房那口直徑兩米多的大鐵鍋里的水已經燒開了,咕嘟嘟翻着花。鍋上面系一根繩子,繩子下端有一鈎。 玉山小伯手持一把白鐵皮做成的漏瓢。所謂漏瓢是一隻帶把的鐵瓢,將瓢底鑽出一些小指頭粗的孔。與瓢把對應處上沿也鑽有一小孔。
我們把和好的麵缸抬過去,小伯用手挖起一大塊面,裝進瓢里,然後右手輕輕地在麵團上拍着,瓢下面的孔中就流出粗粗的麵條,隨往下垂的距離慢慢變細,當落進滾水時,已變成不粗不細的粉條了。粉條入水沉底,當粉條漂上來後,有人用兩根細木棍做成的大筷子將粉條撈出來,順到鍋台邊滑進裝有涼水的大缸里。粉條在涼水裡降溫後,再撈出來剪斷,串在一米多長的木棍,這樣一掛粉條就成功了。那邊不斷地和面,這邊不斷地拍打鐵瓢下粉入鍋,鍋邊有兩人不斷撈粉出缸串掛。掛好的粉條就架在牛屋前的木架子上。
中午了。餓了。沒做飯。只有做好的撈麵條的澆頭。撈一碗剛出鍋的粉條,澆上澆頭,狼吞虎咽吃兩碗,打個飽嗝,休息一會兒,接着再干。
經過一天的忙碌,晚上每家每戶就可以分十幾掛粉條。此時的粉條是粘連在一起的。晚上把粉條掛在露天,第二天濕粉條上凍結冰了。取下來,用棒棰輕輕地將冰捶開,粉條就成一根一根的。再曬乾就成了過年必備的成品粉條。
每年下粉條要持續三五天時間。每家每戶都會分上幾十斤乾粉條。
平時能夠看見粉條會有少量的俗稱豬娃兒蛋的小疙瘩。疙瘩裡面必有一雜質。或一小片小草,或者是和面時粘掉的汗毛。真的。
現在下粉條都是機械化了。不用再費勁地和面。在熱騰的水鍋台邊上吃苦受罪了。而且一年四季可以生產。
作者簡介
劉文俊。一九五六年生人,文學愛好者。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南陽市作家協會會員。珠海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