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介儒醫乃家父(楊劍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耿介儒醫乃家父》是中國當代作家楊劍橫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耿介儒醫乃家父
家父楊施民,原名楊思銘,生於壬申年六月,卒於庚寅九月,四川鹽亭人,英年投筆從戎抗美援朝,解甲後杏壇執教,因故改業事醫,治文史,通經史,明哲理,善屬文,精詩詞,工於書,思維敏鎮,治學嚴謹,臨床效著,飲譽一方。不幕名利,性耿介,落落不苟,乃一代儒醫 也。
隨着時間的流逝,常常憶及往事,聯成一串串,難以釋懷。我生於中醫世家,幼承庭訓,從小接受中醫藥文化的薰陶。臨床20多年,對中醫藥學術文化有特別深厚的情感。一生中難以忘懷的當是:家父在我醫學生涯中良師般的教誨,在臨床中益友般地探討,交流互勉。
我從小就開始學習中醫,家父常常孜孜不倦,悉心指點。為提高學習興趣,他將《溫病學》編成歌要,(由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新編溫病 學歌要》一書),枯燥抽象的古典醫著變成朗朗上口的歌訣,便於記憶和學習,其描述繪聲繪色,簡單易懂,足以啟童智,提童趣。稍長,家 父要求熟讀唐詩、宋詞、《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等一些古典文學名著,加強文化素質修養;再反覆讀《內 經》《傷寒》《溫病》及《臨證指南醫案》《醫宗金鑒》《千金要方》等等臨床著作以提高中醫基礎理論水平,要求背熟後慢慢領悟。同時還 常常講解,如藥性之寒、熱、溫、涼,說明中醫乃中庸之學,治療則是調陰陽寒熱,糾偏調中和之理。溫熱藥,可治療寒涼病證,寒涼藥,則 可治療溫熱病。講解六君湯時說,致人體生病者為邪氣,乃小人也,而君子則一團正氣,六個君子針對邪氣小人,足可致正氣旺盛,而驅逐病 邪小人,達到正氣恢復,陰陽和調,使我很快理解中醫之道。家父非常重視人與自然學術思維培養,一次父子倆在回家的路上,他指着路邊的 小草說:大自然所生百草,大多是可為治病良藥,小草生命力極為旺盛,小草之根,促小草生長,故根如作藥用,多有升舉,升散,向上升發作用。多可治療上部疾病,可補氣養血,使人氣血振奮,如黨參、黃芪、白朮、升麻、葛根、桔梗等品種,樹枝入藥可走人體四肢。如:桂枝、桑枝等。植物種子,成熟後多落四在地面,做藥用,多有降的作用,大凡果質類藥,均善治里症,如蘇子、杏仁、桃仁、薏仁、萊菔子等,並指出中藥中,花葉類,質輕者,多善於解表,若質重,如礦石物質,貝殼類,又多重鎮降逆,可平肝潛陽。生長在山坡高地向陽的植物,多辛溫,可溫經散寒,而水產品做的藥用,多性寒涼,善治溫熱病,在家父的循循誘教下,我對中醫藥知識就有一定的功底和悟性了。
圖片在我多年臨症的日子裡,每遇到疑難病症,則求教父親,以解疑釋難,1998年7月某天,在我上門診時遇到一病例,訴其時有發熱惡寒已7 日余,治以和解少陽,立方小柴胡湯三劑,藥後,患者症狀緩解,兩日後又見發熱惡寒,並伴小便淋澀難忍。我用小柴胡湯加減治之,藥後患 者惡寒發便得解,但小便點滴不通,且小腹脹痛難忍,脈象沉伏,舌苔厚如積粉。我不解此症,求教於家父,家父診後以五苓散加升麻治之, 患者服藥後,小便暢通如注,腹脹頓失。家父說:「此患者內有濕熱而誤服柴胡發散之劑,辛甘壅補,濕滯下焦,氣機阻遏,故小便淋澀,脈 象沉伏,方用五苓散,清利濕熱,加升麻可升提氣機,取降陷者升舉之之意,上竅通,則下竅利,此乃提壺揭蓋之法。」我聽後大悟,受益頗 多,開拓了中醫思維空間。
我記憶深刻的是2003年「非典」起時,家父言及此病多類於中醫溫病範疇,若按溫病之法遣方用藥,再輔助以現代醫學方法綜合防治,恐也未 必猖虐。家父的思考正好與當時國家防控「非典」策略一致。回想起來真是佩服家父紮實的中醫功底,於2004年我同弟弟楊岸森(中醫主任醫 師)商量,決定放在筪中的舊稿取出,兄弟倆加班整理修訂檢校,脫稿後徵得家父同意交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出版後深受同道及專家好評, 供諸學界,奉諸社會,以償我父子俾益人類生存及健康之宏願。
圖片家父晚年淡於臨床,集中精力整理他的詩文集《違時殘稿》,在他去逝一周之際,家父的《違時殘稿》詩文一書,由我整理好後,交中國 國際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以祭家父在天之靈。
時過境遷,家父去逝已六年,斯人已去,家父躬耕岐黃與文學一生,是我的慈父,也是良師益友,他的治學精神和銳敏的思維,永遠給我力 量,使我更加堅定為中醫藥事業而奮鬥終生。[1]
作者簡介
楊劍橫,男,四川綿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