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紳士和淑女(穆旦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作品原文

紳士和淑女,紳士和淑女,

走着高貴的腳步,有着輕鬆愉快的

談吐,在家裡教客人舒服,

或者出門,弄髒一塵不染的服裝,

回來再洗洗修潔的皮膚。

紳士和淑女永遠活在柔軟的椅子上,

或者運動他們的雙腿,擺動他們美麗的

臀部,像柳葉一樣的飛翔;

不像你和我,每天想着想着就發愁,

見不得人,到了體面的地方就害羞!

哪能人比人,一條一條揚長的大街,

看我們這邊或那邊,躲閃又慌張,

汽車一停:多少眼睛向你們致敬,

高樓,燈火,酒肉:都歡迎呀,歡迎!

諸先生決定,會商,發起,主辦,

夫人和小姐,你們來了也都是無限榮幸,

只等音樂奏起,談話就可以停頓;

而我們在各自的黑角落等着,那不見的一群。

你們就任,我們才出現為下屬,

你們辦工廠,我們就擠破頭去做工,

你們拿着禮帽和鮮花結婚,我們也能盡一份力,

可是親愛的小寶寶,別學我們這麼不長進。

呵呵,紳士和淑女,敬祝你們一代一代往下傳,

千萬小心傷風,和無法無天的共產黨,

中國住着太危險,還可以搬出到外洋!


1948年4月

作者簡介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錚,中國現代主義詩人、翻譯家,九葉詩派成員之一,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出生於天津,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1]

穆旦6歲即發表習作,青年開始詩歌創作,之後一直寄情於現代詩,聯大畢業後,曾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國外深造回國後,擔任南開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文革中遭受迫害調圖書館工作。1977年穆旦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59歲。[2]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青年詩人,他的詩在上海詩人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四十年代初期,聞一多遍選《現代詩鈔》時,選入了他詩作十一首,數量之多僅次於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譯《中國現代詩選》在倫敦出版,其中就選譯了穆旦詩九首。1952年,穆旦的兩首英文詩被美國詩人赫伯特·克里克莫爾(Hubert Creekmore)編選入《世界名詩庫》(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同時入選的其他中國詩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詩作的藝術風格、詩學傳統、思想傾向和文學史意義,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詩人和評論家較為深入地討論着,並被介紹到英語文學界。

五十年代初以來,穆旦頻受政治運動的打擊,身心遭到極大的摧殘,被迫從詩壇上銷聲匿跡,轉而潛心於外國詩歌的翻譯,直到驟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後,才逐漸被人們重新認識。人們出版他的詩集和紀念文集,舉行「穆旦學術討論會」,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二十世紀中國詩歌大師」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這種種的不尋常,被稱為「穆旦現象」。[3]

袁可嘉在《詩的新方向》中認為,穆旦「是這一代的詩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遠的人才之一」,現在看來這一判斷是準確的。

袁可嘉回憶了現代文學史上現代化新詩潮的由來和發展,認為「穆旦是是站在40年代新詩潮的前列,他是名副其實的旗手之一。在抒情方式和語言藝術『現代化』的問題上,他比誰都做得徹底」。不過袁又指出,這樣的「徹底性」難免在某些尚不成熟的詩作中帶來一定程度的生硬和晦澀,使他的作品到今天還不能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欣賞,是我們應當吸取的教訓。[4]

王佐良認為「無論如何,穆旦是到達中國詩壇的前區了,帶着新的詩歌主題和新的詩歌語言,只不過批評家和文學史家遲遲地不來接近他罷了」。王佐良還談到了穆旦晚年的詩作,認為詩人經過將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無可企及的詩才。他認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