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太陽神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祭太陽神節是世界節日中的一個節日。
節日,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一些節日源於傳統習俗,如東亞的新春[1],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有的節日源於宗教,比如聖誕節、復活節[2]、佛誕等。有的節日源於對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紀念,比如各國的國慶節等等。
節日信息
瀾滄縣拉祜族太陽神廟,建在背東向西的山坡上,除了在右頭頂上留着智慧之辮的祭司能進去之外,任何人嚴禁入內。
祭太陽神在立夏日,拉祜人說,這是一年中太陽賜光最多的一天。凌晨,婦女們手持竹籮,內裝爆米花,圍着寨心樁邊跳邊撒,敬獻神靈,祈禱年豐。跳完,男人們敲着鑼鼓,手持長刀,列隊向山坡行進,先到太陽神廟下方的祖廟裡燒香磕頭祭祀祖靈,然後到太陽神廟,列隊廟旁,舉行祭祀。祭司念咒,人們邊唱邊歌,邊撒爆米花。此時太陽偏西,陽光直射神廟,金色的陽光、雪白的米花映襯着人們肅穆的面孔。直到祭司念完咒語褥詞,人們把爆米花全部撒完,太陽落山,整個儀式才告結束。
民族性與地區性
中國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傳統節日如春節等。此外,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3],朝鮮族的「老人節」,傣族的「潑水節」,錫伯族的「西遷節」,彝族、白族、納西族、布朗族的「火把節」,土家族的「七月會」,高山族的「豐收節」[4]等等。這些節日與漢族節日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傳統節日。中國節日的這種跨民族、跨地區的特徵,是歷史上民族節日風俗互相交流、融合的結果,實際上也是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結果。其它各國的節日也同樣具有民族性與地區性。
傳統節日有歷史性的變異,也有地域性的變異。中國疆域遼闊,不同的地區,生活環境和條件,生產方式和水平,有很大的差別;加上民族的融合,移民的流動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每個地區的節日風俗,有一定的差異,因而也就有自己的一些特色[5]。
另有國際組織提倡指定的日子,如勞動節[6]、婦女節、母親節等。
視頻
祭太陽神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給力熱點】中國春節在東亞,個人圖書館,2018-02-16
- ↑ 復活節的習俗介紹,瑞文網,2017-08-09
- ↑ 蒙古族每年都要舉行一次的「那達慕大會」,到底是幹什麼的? ,搜狐,2020-04-20
- ↑ 豐收節是什麼意思意義介紹 豐收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閩南網,2019-09-23
- ↑ 中國少數民族主要節日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 ↑ 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由來與傳承 ,搜狐,2019-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