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山頭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社山頭遺址位於中國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五都鎮前山村,又稱蛇山頭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2006年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社山頭遺址屬典型台地遺址,台地東西長約110米,南北寬約100多米,面積約1.1萬平方米。1983年首次發掘,1991年和1995年廈門大學人類學系先後兩次對其進行發掘。這三次發掘共出土文物2000多件。2006年廈門大學對其進行了第四次發掘。台地屬黃泥粘土,文化堆積層3.3米,分七層,第一層為耕土層;第二層為商周時期文化,距今約2800年;第三層文化,距今約3500年;第四、第五層文化,距今約4000年前;第六、第七層文化,距今約4500-5000年。社山頭遺址是目前江西省埋藏最好、出土的文物最多的遺址之一。
據考證,社山頭遺址出土的卷沿深腹盆、敞口深腹外飾凸棱平底盆,與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同類器相近,袋足束頸沖天流盉與洛陽矬李遺址的同類器相一致,證明當時夏文化的影響已到達此地。
基本信息
社山頭文化遺址距今約有5000年,屬典型台地遺址,面積約1.1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3.3米,分七層。1983年至今,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先後被3次發掘,共出土文物2000多件。其中,兩隻完整的钀,朝天式流口,空心肥袋足,飾有凸旋紋,流口由平而扁逐漸朝上捏成鳥喙形,是我國出土最大最完好的钀,也是我國最古老的瓷,即由陶到瓷過渡時期的原始瓷。
文化層延續
這個遺址,圓形土墩,頂面平整,高出四周稻田4至4米,面積1.1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3.3米,分七層。第一層為耕土層;第二層為商周時期文化,距今2800年;第三層文化,距今約3500年;第四、第五層文化,距今約4000年前;第六、第七層文化,距今約5000年前。已出土的文物顯示,社山頭遺址文化遺存內涵充實,展示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商周先民定居延續的歷史面貌和文化,中外考古學家曾多次到發掘現場考察,都讚嘆不已。
發現和發掘
1982年,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廣豐縣文物工作者葉百濤,從省考古培訓班回來後,到廣豐五都黃土山陶瓷廠走親戚,看見被取來的瓷土中有石鏃、陶鼎等物,便來到取土處社山頭察看,採集了一些標本回縣文館所,並報告省文物局,這引起上級部門重視。
1983年冬,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工作隊對蛇山頭遺址進行了第一次試掘。1991年和1995年,廈門大學人類學系先後兩次對社山頭遺址進行發掘。這三次發掘,共布方24個,連同擴方,發掘面積770平方米,清理灰坑83個,房址22處,墓葬17座,共出土钀、紡輪等陶器,鏃、鋤等石器,針、錐等骨器,錛、璜等玉器等文物2000多件。其中,兩隻完整的钀,朝天式流口,空心肥袋足,飾有凸旋紋,流口由平而扁逐漸朝上捏成鳥喙形,其造型古樸、美觀、實用,是我國出土最大最完好的钀,也我國最古老的瓷(由陶到瓷過渡時期的原始瓷);還有一色澤鮮艷的桔紅色彩陶。2006年廈門大學對遺址進行了第四次發掘,出土了卷沿深腹盆、敞口深腹外飾凸棱平底盆等大批文物。
定居遺存物
社山頭文化遺址保存完整,為先秦時期先民定居文化遺存。堆積序列清晰,對於研究江南遠古、上古文明歷史都有着重要歷史科學價值。1982年發現後,先後進行了四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晚期原始先民使用的生產工具和器皿,其中兩隻钀是我國最古老、最完整的瓷[2],即由陶到瓷過渡時期的原始瓷,展示了我國原始工藝傑出的光彩。
在社山頭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大量的新石器時期穀殼、谷葉、稻杆及大量的石質農業生產工具等遺存物,還發現了紡輪和房址,可見社山頭原始先民在新石器時期已從事原始農耕。從社山頭遺址出土的紡輪和房址看,這裡的原始先民學會了紡織,過着定居的生活。
視頻
社山頭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政府網,2013-05-03
- ↑ 廣豐這個遺址,歷經夏、商、西周三個時期 ,搜狐,2017-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