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石窟河[1] 又名中山河,(英文名稱Shíkū Hé)又稱作石窟溪、蕉嶺河。是梅江左岸支流,河長179千米,平均比降1.79‰,流域面積3681平方千米,年均徑流量34.16億立方米。
流域概述
- 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西南部和廣東省東北部,起源於福建武平縣東留鎮南洞村西北洋石壩,蜿蜒南流至東留鎮寨下左納黃坊溪後稱留溪,至中山鎮麻姑墩左納平川河又稱中山河,穿過石黃峰水庫和下壩水庫後進入廣東省平遠縣和蕉嶺縣交界的長潭水庫,出庫後向南流經蕉嶺縣長潭鎮、縣城蕉城鎮、三圳鎮,過新鋪鎮轉東南流,經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此段也稱白渡河),最後於梅縣丙村鎮東洲壩匯入梅江。
- 石窟河源自福建武平縣洋石壩,上流為東留溪,源於東門腦、南洞,經大陽橋、封侯、大明、小溪,匯黃坊溪及大聯之水,經永福,又匯中山上峰之水,經武所、陽民、卦坑、福興、大田、大成、石營、園豐,於河子口入廣東。
- 石窟河在長潭水庫以上河段河床陡峻,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長潭水庫以下河段,河床較平緩,坡降0.6‰,河面寬100~200米。
- 石窟河上游植被較好,河水較清,晴天在匯入梅江,清濁可分;流域氣候類型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
流域治理
- 據《石窟一征》載,石窟河之名始於明末,當時江西、福建等地食鹽均由廣東省輸入,運輸極為困難。
-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初,平遠縣令廖汝醒、黃郁桂等倡議鑿石通航。接着由宋道、韓紹帶領人馬鑿開大峰、劍門二灘為水道。爾後,由海防巡道鄭岳和,潮州府事郭子章率眾繼續完成。因蕉嶺縣城東北約15里的地方多石窟,形狀奇特,故明朝末年稱鎮平縣為石窟都,把境內鑿通的河道取名為石窟河。
- 豐水期自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至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可通行機輪,枯水期可通行木船,是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至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水運交通要道。
- 區境範圍河床低下,無法利用自流灌溉而需要沿岸裝上抽水機,藉以抽水灌田。
重要支流
- 悅來水,發源於梅縣區茅湖頂,在金谷坑匯入梅江,流域面積46.5平方公里,河長13.2公里。
- 石扇水,發源於本區真武嶂,在蕉嶺縣丘墩匯入梅江,流域面積58.8平方公里,河長22公里。
- 白渡水,發源於本區香爐嶂,在梅縣區南華坑口匯入梅江,流域45.3平方公里,河長15.8公里。
- 柚樹河(英文Yóushù Hé),源於廣東省平遠縣八尺鄉梅龍寨,流經河頭、壩頭、熱柘和蕉嶺縣的徐溪,於新鋪鎮新芳里注入石窟河。長89公里,流域面積989平方公里。因流經的熱柘,原名柚樹,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