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深愛不多言(袁春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真情深愛不多言》是中國當代作家袁春波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真情深愛不多言
放在前面的後記:
微信讀書8個多小時,讀完本書,筆記130餘條,留42條。時讀時感時記,書里無不是人生,所以多感動;書里無非是人生,所以多嘆惋。這本書不只是傳主沈二哥的40年,不只是書中人物三姐和二哥的四十年愛情故事,它是20世紀中國的四十年。讀到最後,委屈與嘆息都成煙雲。「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可以在書中認識沈張,也可以在書中找到自己。讀至將終結時,從文對張兆和最後的話:「三姐,我對不起你。」百感交集。末章末節記張兆和,只用千字篇幅。從文讓人,一個赤子,一位偉大的作家;張兆和,又何嘗不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呢?「真情深愛不多言」,都在心神細節里,哪裡需要多寫。(0921晨05:52整理筆記時補記)
標識說明:◆章節 >原作 @筆記
@人活在時間裡,衡量生命的長度唯有時間,生前身後之和。
>時間
@和邊城的寧靜比,這裡太喧囂。其實,哪有邊城,它只在作家的心裡。
>五一節五點半外白渡橋所見——江潮在下落,慢慢的。橋上走着紅旗隊伍。䑵䑵船還在睡着,和小嬰孩睡在搖籃中,聽着母親唱搖籃曲一樣,聲音越高越安靜,因為知道媽媽在身邊。
@因為人有嘴,有嘴就想說話,想讓別人聽,誰想做聽眾呢?於是,這個世界總是靜不下來。
>聲音太熱鬧,船上人居然醒了。一個人拿着個網兜撈魚蝦。網兜不過如草帽大小,除了蝦子誰也不會入網。奇怪的是他依舊撈着。
◆ 說明
@人的心靈生活遠比簡歷豐富複雜
>豐富、複雜
◆ 一、恢復「年青」,「重新安排」
@幽默韌實,那是人長大了。人到中年,經歷會影響筆下的文字。
>又出現了十多年前「情書時期」的抒情,還多了一點幽默,更增添了一種歷經生活磨礪之後的韌實。
@人心很簡單,又很複雜。人生也是。
>我近來更幸福的是從你臉上看到了真正開心的笑,對我完全理解的一致。這是一種新的開始,讓我們把生命好好追究一下,來重新安排,一定要把這愛和人格擴大到工作上去,我要寫一個《主婦》來紀念這種更新的起始!
@這寧靜而有詩意的生活很短,就像黎明很短一樣。很快會被打破,……這一節文字也是,應該很短。
>生活過得非常寧靜而富有詩意。
@沈筆下的人,不複雜,就像他自己一樣
>「痴人」之「夢」,也正有現實的針對性;而「痴人」之「痴」,則在藝術與文化。
@生在和平年代是一種幸運。「暮春者,春服既成……」今天的國人似乎只要想,就能這樣生活,可是有的人還是不滿足。
>在這個社會由分解圮坍到秩序重得過程中,中年一代既由於種種問題難適應,可能會要犧牲大半,也不妨事。因為這些人大多已年在四十到六十之間,四十年內憂外患,各有一分,一顆心都磨鍊得沉沉的。……不幸的是社會發展取突變方式,這些人配合現實不來,許多努力得來的成就,在時代一切價值重估情況中,自不免都若毫無意義可言。這其中自然有的是悲劇,年青人能理解這悲劇所自來,不為一時不公平論斷所蔽,就很夠了
@高尚和高貴,因為情操人格。
>應當放棄了對於一隻沉舟的希望,將愛給予下一代
@是不是也不要緊,人們只記住作品,不在意身份;就像只記住貢獻,不在意眼淚心血一樣。
>沈從文連代表都不是
◆ 一、「理論測驗在丙丁之間,且不會扭秧歌」
@偉大,不是身份
>素樸的偉大,性格很動人的。但是也正是中國農民最常見的
他想到自己的創作,也就是將生命中的力量、痛苦和柔情轉化為文字,如同千百年前的制瓷繪畫工人把柔情、熱愛、受壓抑的生命轉移到一個小碗上一樣;可是,有誰能夠懂得一個小碗所蘊藏的豐富信息呢?
@文字,是另一種陶瓷。想起一句話來:淬鍊與否分出了陶瓷。
>—他想到自己的創作,也就是將生命中的力量、痛苦和柔情轉化為文字,如同千百年前的制瓷繪畫工人把柔情、熱愛、受壓抑的生命轉移到一個小碗上一樣;可是,有誰能夠懂得一個小碗所蘊藏的豐富信息呢?
◆ 一、到「群」里去
@在這一時期無法作為、無所作為,是人生的最可悲憫處。
>成熟期
◆ 一、搬家、檢查
@做人要規矩,寫小說要調皮:沈從文教給的人生和小說做法。
>沈先生告訴我,他說做人要規矩,寫小說要調皮,不調皮怎麼能寫成小說
◆ 一、濟南:「沒有人知道我是幹什麼的,我自己倒知道」
@都是人生,無法虛構;都要想象,合適就好。
>被邀請去看《貴妃醉酒》, 「在一丈內看他作種種媚態,謝幕約八次之多」, 「謝幕時還作女孩子嗲態,以手捧心」, 「衣服真是不美觀」。他說《貴妃醉酒》「毫無唐代空氣」,看的感覺是「更加累人」。(20;102,112,115)沈從文的「偏見」堪比魯迅,魯迅由梅蘭芳的「黛玉葬花」照而「刻薄」中國「男人扮女人」的「藝術」:「男人看見『扮女人』,女人看見『男人扮』。」[插圖]兩個人還都不喜歡京劇乒乒乓乓大鑼大鼓的熱鬧。沈從文看戲,比一般人又多了一點對服裝的講究,他說梅蘭芳的戲裝「不三不四」,看到「就生氣」——這個研究服飾史的人,總希望不要脫離或違背歷史的實際情形才好。
@一,不知精美為何物。二,看不見物背後的心血和人力。三,所欣賞者不同。四,樸實之美不受待見。
>為什麼這麼精美動人的東西不受待見,充斥市場的反而是「丑不可言」的上海輕工業用品
@寧靜的時分,才見人的性情心靈。1957年的船,沈從文這隻船。
>已經是半夜了,沈從文還不能自已地向妻子抒發他投射到艒艒船上的情懷:「這裡夜一深,過了十二點,江面聲音和地上車輛作成的嘈雜市聲,也隨同安靜下來了。這時節卻可以聽到艒艒船搖櫓盪槳咿呀聲。一切都睡了,這位老兄卻在活動。很有意思。可不知搖櫓的和過渡的心中正想些什麼事情。是不是也和我那麼盡作種種空想?它們的存在和大船的彼此相需的關係,代它想來也有意思。……這些艒艒船是何人創造的?雖那么小,那麼跳動——平時沒有行走,只要有小小波浪也動盪不止,可是即到大浪中也不會翻沉。因為照式樣看來,是絕不至於翻沉的!」(20;177-178,176-177)
◆ 一、「我和我的讀者,都共同將近老去了」
@作家培養他的讀者,讀者成就他喜歡的作家。
>我和我的讀者,都共同將近老去了……
◆ 一、長篇寫作計劃的實施,老和病
@衝動,創造,讓人活得有勁。
>我的空想似乎即近於是在否認衰老、反抗衰老一種努力。……因為生命中似乎還有一份力量、信心和不易克制的創造欲,以及多年來即已成為習慣的對事物的感觸體會力,生命即近於衰竭,這種種還是存在的
@夏志清讚嘆《靜》這個短篇,說:「除沈從文外,三十年代的中國作家,再沒有別人能在相同的篇幅內,寫出一篇如此富有象徵意味、如此感情豐富的小說來。」需找此篇一讀。
>他讚嘆《靜》這個短篇,說:「除沈從文外,三十年代的中國作家,再沒有別人能在相同的篇幅內,寫出一篇如此富有象徵意味、如此感情豐富的小說來。」
◆ 一、「一行行看下去,一字字改下去」
@群居時的喧囂,獨處時的寂寞。佳作精品是寂寞的產物,只能是,必須是。09.18晨
>寂寞
@熱情,就是希望一切往理想的方向走。
>六個提案
◆ 一、「穩住自己」
@對認真做事踏實做事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做事的人,有些人總是抱有成見:自己不做不能做做不好也不希望別人做。
>但歷史博物館卻並不特別在意,從文物局到博物館的多名領導,對他抱有偏見
他多年的夢想,可他不敢相信真會有實現的一天;只是朝着這個方向,去做樸素沉默的努力。
@有夢想的人,就樸素沉默地努力去實現它。
>他多年的夢想,可他不敢相信真會有實現的一天;只是朝着這個方向,去做樸素沉默的努力。
◆ 一、美國的講演
@生命的特徵:平和與堅韌,智慧與志趣,飽經滄桑而童心猶在。
>在一生第一次出國的異國他鄉,有分寸卻無拘束,自然地顯現一個生命的平和與堅韌,智慧與志趣,飽經滄桑而童心猶在。
@用自己親切的語言講自己最有興趣的話:寫作就是如此。
>一個明顯的原因是他用自己親切的語言講自己最有興趣的話
@呵呵呵,讀到這就真要笑了。人生,真是悲欣交集。
>十二月八日第一次去哈佛,歸途中他問:「今天是在什麼大學講演?」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在他八十歲的時候,竟還有如此意外的回報,回報給他巨大的驚喜和激動;而且,它還出自楚地,他自覺認同的血脈溯源之地……
◆ 一、猶及回鄉聽楚聲
@讀者心裡的作品,和作家筆下的作品,從來就不是一個樣的。
>沈從文想象中的電影,或許只能在沈從文的想象中存在。
@的確,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有一個很理想的結尾。
>我很會結尾
@讀書至此,淚欲下。
>沈從文終於有了寬敞、安靜的大房間,在他八十四歲的時候;可是他已經沒有能力如以前無數次想象過的那樣,「把資料攤開」來研究和寫作了。他的思維還異常敏捷,可是生活已經離不開張兆和的照料;要寫短文、短信,也只能口述,由張兆和筆錄。
@玩物從來未喪志,憶舊每每淚潸然。此生處處多可憫,韶華歷歷復可憐。20180918早記
>沈從文抱着這位女記者的胳膊,嚎啕大哭。什麼話都不說,就是不停地哭,鼻涕眼淚滿臉地大哭。張兆和就像哄小孩子一樣,又是摩挲又是安慰,才讓他安靜下來
@字源於氣,經歷種種而養成,和練習關係不大。
>你十九歲就寫得那麼好
@如何對待名聲,這是榜樣。富貴也可以如是對待。
大名無需外求,求則力爭,狗苟蠅營,人就不大像人了;求之不得,輾轉反側,連生命都難久長,何況其他。
>我一生,都不想出名,我才能在風雨飄搖中,活到如今,不至於倒下
@對不起張兆和,於這世界,沒有什麼好說的。要說,在書里全說了。最後的話是最真的告白。
>在神智模糊之前,沈從文握着張兆和的手,說:「三姐,我對不起你。」——這是他最後的話。
@是。偉大作品、偉大人物,都有。不知敬重珍視,是常態。
>「作為一個外國的觀察者,發現中國人自己不知道自己偉大的作品,我覺得哀傷。
@不相干的人和儀式,不要也罷,忽略最好。
>沈從文真的不需要別人為他不平,更不需要「規格」,不需要權力來給他排定「地位」,不需要新聞的熱鬧
@人間自是存暖意,真情深愛不多言。(0918晚讀本章記)
>二〇〇七年五月二十日,張兆和的骨灰入葬,埋在了埋沈從文地方的泥土裡。
◆ 影像 沈從文走過的路
@人生,就是影集。影像無多,於親人友人珍貴,翻起來很快。
>沈從文八十歲重訪自己出生的鳳凰
@讀者點評全書
從文讓人: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
沈從文與張兆和:攜手並行五五年,有苦辛亦有甘甜。人間自是有暖意,真情深愛不多言。
作者簡介
袁春波,男,1970年生,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