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瑪麗婭·特蕾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瑪麗婭·特蕾莎

來自 嗶哩嗶哩 的圖片

本名 瑪麗婭·特蕾莎

所處時代 18世紀

民族族群 奧地利人

出生地 奧地利

維也納霍夫堡皇宮

出生日期 1717年5月13日

逝世日期 1780年11月29日

主要成就 奧地利首位女大公,

哈布斯堡歷史上唯一的女性統治者

實行開明專制,進行各項改革,

增強國力

信 仰 天主教

在位時間 1740年10月20日

-1780年11月29日

所屬王朝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瑪麗婭·特蕾莎:全名瑪麗亞·特蕾莎·沃爾布加·阿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德語:Maria Theresia Walburga Amalia Christina,英語:Maria Theresa Walburga Amalia Christina;1717年5月13日-1780年11月29日),一般簡稱為瑪麗亞·特蕾莎(又譯特蕾西亞),奧地利大公國哈布斯堡王朝大公(1740年10月20日-1780年11月29日在位),匈牙利波希米亞的女王,以及克羅地亞特蘭西瓦尼亞曼圖亞米蘭加利西亞洛多梅里亞奧屬尼德蘭帕爾馬的君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的妻子。 [1]

簡介

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後,瑪麗亞·特蕾莎依照《國本詔書》規定即位,成為奧地利首位女大公。其即位遭普魯士法國等國反對,引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1745年扶立其夫弗朗茨成為帝國皇帝,開創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自己則為實際掌權者。1748年以割讓部分領土為代價取得普魯士等國對其王位的承認。統治時期,實行開明專制,並進行各項改革以增強國力。1756年聯合法國、俄國發動七年戰爭,對抗普魯士、英國,但最終未能收回西里西亞。戰後繼續推進改革事業。1765年弗朗茨一世死後與其子約瑟夫二世同掌朝政。1780年,瑪麗亞·特蕾莎病逝,享年63歲。

瑪麗亞·特蕾莎是哈布斯堡歷史上唯一的女性統治者。在40年的統治時間內,她使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重現並煥發了活力,奠定了奧地利大公國轉變為現代國家奧地利帝國的基礎 。自18世紀開始,特蕾莎逐漸被公認為哈布斯堡王朝最受歡迎的統治者。

人物生平

少女時代

1717年5月13日,瑪利亞·特蕾莎·沃爾布加·阿瑪麗亞·克里斯蒂娜(一般簡稱為瑪麗亞·特蕾莎,或瑪麗亞·特蕾西亞)出生在奧地利大公國首都維也納的霍夫堡皇宮中。 她是32歲的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大公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與皇后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的伊麗莎白·克里斯蒂娜當時在世的唯一子嗣。

查理六世繼承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王位,為確保王位世襲權,在1713年頒布《國本詔書》,當時他沒有後代,他的兄長約瑟夫也沒有男性後代,只有兩個女兒。查理六世在這份詔書中特別強調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奧地利大公國、匈牙利王國和波希米亞王國不可分割,如果沒有男性繼承人,則應由長女繼承王位。為了得到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各選帝侯的保證,查理六世同意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可以按照《金璽詔書》的規定,從七個選帝侯中選舉產生,該詔書在帝國會議上得到通過。但因當時通行《薩利克法典》,禁止女性繼承王位,所以這種王位安排需獲歐洲大國承認。查理六世通過秘密外交和割讓土地,先後同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結盟。1731年,英國、法國也相繼承認《國本詔書》。 但這份詔書對諸侯缺乏約束力,奧地利名將歐根親王臨終前也說過:「要富國強兵,不能過份信賴『國本詔書』。」

查理六世本來滿心想生一個男性繼承人,但等來的卻是個女兒。1718年,另一位公主瑪麗亞·安娜降生了。1724年,他們又有了一個女兒瑪麗亞·阿瑪莉亞(活了6歲)。此時皇帝已經39歲,他再也沒有得到一兒半女。

特蕾莎天資聰敏,能歌善舞,擅長騎術。她早年接受的宮廷教育是典型的公主式教育,如專注於宮廷禮儀、音樂、舞蹈,學習拉丁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而非作為奧地利王位繼承人必須掌握的匈牙利語、捷克語。此外,她還接受了嚴格的、在耶穌會影響下的基礎教育。卻沒有接受過政治理論、軍事科學或外交等方面的指導。這表明查理六世在她降生之初,並沒有將其培養為為繼承人的打算。 特蕾莎後來才掌握了世界史,學習了捷克語等統治者需要的一些知識。 總的來說,她在即位前並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君主教育。

在特蕾莎年幼時,查理六世打算把她許配給俄羅斯皇帝彼得一世唯一的孫子彼得二世,只是當後來當彼得二世於1730年早夭時,特蕾莎就擺脫了遠嫁國外的命運。在對待婚姻大事上,她既不贊成父親希望她與西班牙王位繼承人成婚,實現奧地利與西班牙重新聯合的主張;又不同意歐根親王要她與巴伐利亞王國王子卡爾·阿爾布雷希特(參見詞條查理七世)聯姻,鞏固哈布斯堡王朝在南德意志統治的建議。 她聲稱自己「已經為國家犧牲了一次,現在只是個未亡人,有充分的理由支配自己的第二次婚姻」 ,她5歲時就喜歡上了表哥、洛林公爵弗朗茨·斯特凡(參見詞條弗朗茨一世)。這位英俊矯健的貴族之子,在15歲時來維也納的宮廷里生活。查理六世答應了女兒的要求。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為了安置路易十五的岳父、波蘭廢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弗朗茨為了未婚妻,放棄家族領地洛林,而到遙遠的北意大利繼承托斯卡納大公國。他的犧牲,使查理六世和特蕾莎備受感動,特許把小公主瑪麗亞·安娜許配給他的弟弟、洛林親王夏爾·亞歷山大。1736年2月12日成婚之後,弗朗茨夫婦得到了托斯卡納大公和大公夫人的稱號,並開始在北意大利建立統治。

王位之戰 繼承王位

1740年10月20日,查理六世駕崩,終年55歲。當天,年僅23歲的瑪麗婭·特蕾莎登基,成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大公。儘管她生前從沒有用過「女皇」的頭銜,世人還是習慣地稱她為「女皇」。

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唯一的女性統治者,特蕾莎清醒地看到自己執政時所面臨的艱難形勢。哈布斯堡家族只有一支不足10萬人的軍隊,而且士氣低落,指揮失靈。國庫空虛,食品匱乏,瘟疫橫行,民眾陷入絕望。而周圍的列強虎視眈眈,隨時準備發動戰爭。因此,她惟有以百倍的勤奮,堅定的信念去迎接挑戰。

登基後的第二天凌晨,特蕾莎就召開樞密會議,她堅定地表示,只有自己才有權按照《國本詔書》繼承父位,並決心捍衛現有的條約和協定。同時,她將全部留用這些重臣,同他們忠誠共事,保住哈布斯堡帝國的地位。女王深信,是歷史賦予她一種使命,所以她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了工作。她了解到百姓對帝國的命運深感憂慮,便常到百姓中露面,竭力安撫他們。她敞開宮廷大門,接待最低一級的臣屬,聽取他們的要求和怨言。

特蕾莎以一種難以想象的勤奮工作着。對每一個案卷,每一項工作,她都要親自過目,她必須抓緊時間,晚上也要工作。她樂於全國各地巡視,在鄉下一口氣步行幾個小時,途中僅吃一頓便餐。她臨產前還到歌劇院接見演員,分娩後幾乎看不到她休養,沒兩天她就去走街穿巷,或伏案工作了。

繼承戰爭

1740年是奧地利歷史上岌岌可危的一年。歐洲列強和德意志諸侯視特蕾莎軟弱可欺,乘機進行奪取領土的陰謀活動。奧地利本土也因長年對外戰爭而國庫枯竭、士氣低落。維也納宮廷出現了一個企圖叛賣女王,以便讓巴伐利亞選帝侯卡爾·阿爾布雷希特統治奧地利的集團。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一譯腓特烈二世)準備對奧地利發動戰爭。而法國、巴伐利亞、薩克森、西班牙等國無視《國本詔書》,拒絕承認特蕾莎的王位繼承權,並推舉作為利奧波德一世之孫、約瑟夫一世女婿的阿爾布雷希特為哈布斯堡王朝王位的繼承人。年輕而無經驗的特蕾莎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1740年12月,弗里德里希二世不宣而戰,派兵侵入奧地利乃至整個德意志地區富庶的省份西里西亞 。法國乘機聯合普魯士以及巴伐利亞、薩克森、西班牙、撒丁等國結成反奧聯盟,發動了瓜分奧地利戰爭。1741年4月初,奧地利軍與普魯士軍在莫爾維茨會戰,結果普魯士獲勝。7月,法國、巴伐利亞軍隊開進波希米亞,阿爾布雷希特被選為波希米亞國王(通常由奧地利大公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任的頭銜,但因波西米亞國王徽章被帶往維也納,所以阿爾布雷希特此時沒有舉行加冕儀式)。1742年2月,阿爾布雷希特被德意志諸侯選舉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查理七世。 此時,波西米亞的首都布拉格也被德意志各邦和法軍占領。此時,布拉格也被德意志各邦和法軍占領。

當國家危在旦夕之際,特蕾莎開始發揮出她非凡的才幹,逐漸成為一個傑出的統治者。年僅23歲的她莊嚴宣布:「雖然我是一個可憐的女皇,但是有一顆男人的心!」表達了她捍衛王位和帝國統一的決心。特蕾莎隨即採取緊急措施,安排丈夫弗朗茨共掌朝政,留用政治家巴爾騰斯泰因和施塔爾海姆伯格為大臣,彌補其臨朝治國經驗之不足。同時,極力緩和內部矛盾。如維也納宮廷的巴伐利亞集團曾利用首都近郊森林中的野獸危害農民莊稼一事,挑起了騷動,提出「讓巴伐利亞統治」的口號。特蕾莎沒有對騷動者進行鎮壓,而是派兵消滅了森林中的野獸,使不滿的農民平靜下來,巴伐利亞集團的陰謀宣告破產。在對待帝國境內多民族問題上,她通過談判,使其它民族獲得一定程度的自決權。例如,在對匈牙利問題上,同意調換總督(匈牙利副王)職位時,應徵得匈牙利方面同意;在商談匈牙利內政、外交事務時,只邀請匈牙利人參加;有關匈牙利境內的職務和稱號僅授予當地居民;對過去擁護巴伐利亞選帝侯的貴族,她也不予追究。

通過上述政策,特蕾莎從內部得到了支持。在1740年9月11日布雷斯堡會議上,她穿上精心準備的匈牙利民族盛裝,抱着年幼的長子約瑟夫向他們展示,要求他們保衛將來的匈牙利國王。這位年輕的新任匈牙利女王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匈牙利王國的存亡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咱們的人民、咱們的孩子、咱們的國王已危在旦夕!被全世界遺棄的匈牙利人民啊,咱們唯一的武器就是自己的忠誠、自己的軍隊和久經考驗的英勇……。

匈牙利的貴族為特蕾莎的講話所打動,紛紛高呼:「為我們的女王去死!」隨後提供了對奧地利至關重要的多達5萬人的部隊。1741年6月25日,特蕾莎在布雷斯堡正式加冕為匈牙利女王。國內對「女皇執政不信任」的氣氛便煙消雲散。特蕾莎很快控制了國內局勢。在對外政策方面,奧地利與俄國、英國聯盟,並從英國爭取到30萬鎊貸款,在財政極端匱乏情況下,暫時應付了戰爭急需。在1742年7月,她通過簽訂《布雷斯堡和約》,權且承認普魯士對絕大部分西里西亞與格拉茨公爵領地的軍事占領,使普魯士暫時退出反奧聯合陣線。被巴伐利亞和法國占領的波希米亞,後來也宣布向特蕾莎提供軍事援助。1743年5月12日,特蕾莎在布拉格加冕為波希米亞女王。

特蕾莎利用匈牙利和世襲領地提供的軍隊,扭轉了戰局。局面終於逐漸扭轉,1742年從匈牙利開來的軍隊開始在西線轉入反攻。法國、巴伐利亞軍隊被趕出奧地利境內。 1743年6月9日,路德維希·安德烈亞斯·克芬許勒元帥指揮的奧軍攻占慕尼黑,巴伐利亞殘部投降。隔斷在波希米亞的法軍倉惶逃離,查理七世成了一名沒有土地、沒有軍隊、也沒有錢的君主。由於形勢逆轉而深感恐懼的弗里德里希二世,撕毀了保持中立的條約,於1744年8月率8萬軍隊再次向奧地利撲來,發起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

1745年1月,查理七世在流亡中去世。這一變故使危機頓時煙消雲散,通向和平的道路打開。特蕾莎迫使查理七世的兒子馬克西米利安三世簽定《福欣和約》,放棄對哈布斯堡王朝的王位要求,以換回領地巴伐利亞。 10月4日,德意志多數選帝侯承認特蕾莎的王位繼承權,選舉她的丈夫弗朗茨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弗朗茨一世。12月25日,弗里德里希二世也宣布承認弗朗茨·斯特凡的皇位。 此後,奧地利相繼與各國議和。1745年12月的《德累斯頓和約》以及1748年10月《亞琛和約》的簽訂,標誌着持續8年之久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結束。特蕾莎雖然失去了西里西亞,但卻成功地維持了查理六世時代的大部分領土,並且確保了由哈布斯堡家族(在特蕾莎與弗朗茨後則稱哈布斯堡-洛林家族)連任神聖羅馬帝國300多年的皇位。

七年戰爭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後,奧地利雖然度過了困境,但是連續進行的兩次戰爭,暴露了哈布斯堡王朝統治階級內部腐敗無能,財政組織混亂不堪,軍隊機構極不統一的弊端。這些均是戰爭中失利的因素。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君主制統治,特蕾莎立即着手進行改革,加強奧地利國力。 她對失去西里西亞耿耿於懷,曾慷慨陳詞道:「上帝的憐憫使我得以堅強,使我能夠在他為我安排的布滿荊棘、痛苦和淚水的道路上徘徊前進;就算戰鬥到最後,我寧可賣掉最後一條裙子,也絕不放棄西里西亞!」 弗里德里希二世也意識到特蕾莎不會善罷甘休,曾說她「野心很大,仇心亦重」。

1753年,特蕾莎任命考尼茨-里特貝格伯爵為帝國首相,在外交事務上開始發揮作用。經過幾年耐心、艱巨的努力,終於在1756年促成了法、奧和俄、奧聯盟的建立,完成了對普魯士的包圍。一年之後,他又將法、奧聯盟變成正式軍事同盟,說服法國參加對普魯士戰爭,以阻止普魯士變為第二個德意志強國。與此同時,他利用俄國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對弗里德里希二世擴張領土的厭惡,把俄國拉到奧地利一邊。

眼見形勢不妙,弗里德里希二世聲稱,為了對付瑪麗婭·特蕾莎、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以及法國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夫人這「三條裙子的陰謀」,他不能坐以待斃。於是,弗里德里希二世再次先下手為強,在1756年突襲中立的薩克森王國,拉開了七年戰爭的戰幕。

七年戰爭開始後,在法俄兩個歐洲陸上大國的幫助,奧地利戰略優勢明顯,儘管弗里德里希二世屢次擊敗奧地利的軍隊,卻永遠也撕不破特蕾莎編制的戰略羅網。1757年6月,被弗里德里希二世稱為「德國的費邊」的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元帥在科林戰役中擊破普軍,解除布拉格之圍,普魯士在盟國合圍之前首先擊破奧地利的戰略計劃徹底破產。而經過前期短暫的失敗後,特蕾莎也在戰爭中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她於洛伊滕會戰後撤掉了無能的洛林親王夏爾·亞歷山大的軍隊總指揮職務,提拔道恩統軍。1758年10月,道恩在霍克齊戰役中突襲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營地,使普魯士軍隊損失三分之一兵員。1759年8月,奧俄聯軍又在庫勒斯道夫戰役打敗普軍。弗里德里希二世一度陷入絕境,卻因奧俄兩國的戰略分歧,錯失直搗普魯士首都柏林的機會。

1762年,俄國的伊麗莎白女皇突然病逝,繼位的沙皇彼得三世放棄勝利果實,單獨與普魯士媾和,使得局勢發生逆轉。不久後通過政變奪權的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也無意繼續戰爭。孤軍奮戰的奧地利軍隊被趕出了西里西亞。與此同時,長期的戰爭使哈布斯堡國家財政惡化,特蕾莎不得不解散部隊來挽救經濟。1763年2月,精疲力盡的奧地利、普魯士、薩克森簽訂了《胡貝圖斯堡條約》,保持戰前狀況(參見詞條巴黎條約和胡貝圖斯堡條約)。

由於沒有能夠收回西里西亞,普魯士終於取代巴伐利亞成為帝國境內能對奧地利造成威脅的第二大國,給奧地利在德意志的地位留下了隱患。

開明專制

在18世紀,「開明專制」成為歐洲流行的政治時尚用語。特蕾莎也不甘落伍,以「開明專制」為旗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為了推行改革,特蕾莎任用了一批富有才能且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大臣。這些人的出現與效忠,是她的統治能取得成功的關鍵。特蕾莎在位初期,首先任用弗雷德里希·威廉·馮·霍格維茨伯爵改革內政。同時,霍泰克伯爵約翰·卡爾·里特重建奧地利的經濟。隨後崛起的內政大臣考尼茨主要負責掌理奧地利外交事務。雖然考尼茨的工作是管理外交事務,而且他的主要活動集中於改革晚期,但特蕾莎依然對他的能力大加讚賞,並與他建立了親密的友誼,這使考尼茨在政府部門中都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在當時的政府中,無論是碰到困難還是遇到問題,官員都會諮詢他的意見。 三位大臣相輔相成,被視為創建近代奧地利大公國的偉大推動者。其貢獻被比作法國波旁王朝的黎塞留與柯爾貝爾。

農奴制一直是束縛中東歐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痼疾,特蕾莎雖然沒有宣布廢除,但她取消地主擔任國家收稅人的權利和領主裁判權等特權,同時減少農民的勞役地租和代役租的數量等,緩和了地主和農奴的矛盾,為將來的廢奴活動作好了鋪墊。特蕾莎還開始了教會改革,主要是迫使主教們向皇帝效忠,而不是向羅馬教皇效忠。她的這些舉措,為約瑟夫二世時期的改革打下了基礎。

特蕾莎進行的各方面的改革,鞏固了哈布斯堡君主國的統治,促進了工商業和科學文化的發展。在此期間,奧地利的政府收入20年間增加了近3倍。

當然,特蕾莎的改革也具有歷史局限性。貴族、地主權力雖然在改革之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由於貴族的強烈反對,土地問題並未解決。除奧地利之外,在大部分哈布斯堡領地上還保存着農奴制。這次改革儘管對新興資產階級做了一定程度的讓步,但是仍然旨在維護貴族統治階級的利益。特蕾莎在捷克、匈牙利強力推行德意志化,強制性地把德語作為統一國語在各地推行,優先錄用德意志人為文武官員,獎勵德意志貴族地產和德意志資本在依附地區的發展,有意識地把匈牙利變成帝國農業附屬國,因而阻礙了這些地區資本主義的發展。改革不僅沒有削弱哈布斯堡王朝內部的民族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尖銳,非德意志民族的法律地位惡化了。

與子共治

特蕾莎的晚年生活鬱鬱寡歡。1765年8月,弗朗茨在因斯布魯克城參加兒子利奧波德婚禮時因心臟病發作而病逝。特蕾莎深為悲痛,在丈夫死後一直身穿黑色的喪服。

弗朗茨死後,他和特蕾莎的長子約瑟夫皇儲就成了新皇帝,稱約瑟夫二世,並與帝國的皇太后特蕾莎共掌朝政。約瑟夫從小他就被按照皇位繼承人的標準培養,但是個理想主義者。他沒有看到奧地利的矛盾,希望在這個古老的國家內部完全廢除農奴制,崇尚法國式的理性主義,銳意改革,樹立了自己開明君主的形象。

自從七年戰爭以來,特蕾莎一直力圖維持帝國內奧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亞三方的和平,因為她知道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土上生活的民族間沒有共同的文化,奧地利人占有絕對至尊的地位,卻沒有絕對的優勢。換言之,國家很不穩定,任何動亂都可能使國家瓦解。因此特蕾莎竭力避免戰亂,而且還要避免和死敵弗里德里希二世合作。 [23] 同時,她對俄國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很不信任,也不寄望法國會為了奧地利大動干戈。在執政的後15年,特蕾莎開始和兒子互相制衡,二人也經常對一些內政外交改革程度問題發生爭執。

在1772年的瓜分波蘭事件中,約瑟夫二世迫切要求和普、俄一同瓜分波蘭,這樣做不僅會使奧地利得到大片領土,還會樹立他的個人威信。從國家和個人的角度來說,特蕾莎都不願看到奧地利參與瓜分波蘭,但約瑟夫二世堅持這樣做,再者特蕾莎本人也不願看到普魯士從中獲得利益。她非常違心,深怕瓜分波蘭在道德上說不過去,並且得罪波蘭的盟國法國,使剛剛依靠聯姻緩和起來的法奧關係重新緊張,也讓在法國做太子妃的小女兒瑪麗亞·安托瓦內特為難。而且,她不相信腓特烈二世,擔憂此舉會在不穩定的奧地利內部煽動民族浪潮。但議會都接受了約瑟夫和考尼茨的想法,特蕾莎也無可奈何,最終默許了對加利西亞的吞併。

1777年,統治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絕後,應該以近親普法爾茨-蘇爾茨巴赫的卡爾·泰奧多爾選侯繼承。泰奧多爾對巴伐利亞繼承權興趣不大,提出建議,希望割讓下巴伐利亞予奧地利,奧地利則把奧屬尼德蘭(大致相當於今比利時和盧森堡)給他作為補償。特蕾莎也同意這一交換。但弗里德里希二世不希望看到奧地利的勢力在德意志擴大,組織「公益同盟」相對抗,導致了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的爆發。對於這場無益的「土豆戰爭」,特蕾莎明確表示反對。她認為:「最輝煌的勝利也比不上平庸的和平。」 1779年,在她的敦促及法俄的調停下,戰爭結束,奧地利僅占領了巴伐利亞領土的一小部分。

總的來說,特蕾莎進入了人生最為艱苦的時期。約瑟夫想要權力,一便推行他的改革,然而特蕾莎卻不願交出權力。她並不珍愛這份權力,但約瑟夫過於理想化,過於衝動。因此特蕾莎絕不讓兒子單獨執政。 在她生命的最後十五年,正竭力保持奧地利的穩定。

逝世

在晚年的苦悶中,特蕾莎的身體健康每況愈下。她終難以從之前感染的天花的襲擊中恢復。1778年,特蕾莎的兒子利奧波德(後來的利奧波德二世)前往維也納探望了他的母親,並對年邁的特蕾莎的狀況進行了描述:因衰老、肥胖導致的步伐緩慢使她感到煩躁和沮喪。她的記憶力大幅下降,聽力也變得愈加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特蕾莎對很多事情都感到不安,不信任自己和自己身邊的人,處於極為孤寂的狀態中。

1780年11月24日,特蕾莎病重。至11月29日,她在子女的陪伴下因肺炎逝世,享年63歲。 在生命的最後幾個小時裡,特蕾莎還穿着弗朗茨的睡袍。她死後,得以與弗朗茨以雙石棺的形式合葬於維也納宮堡公園的卡普齊納爾陵寢。

為政舉措

政治 在國家管理體制方面,特蕾莎總結了哈布斯堡君主國政府體制普遍存在的弱點。而一切弱點的根源在於奧地利君主制的破裂與落後。封建君主制度遺留的繼承制仍適用於政府各個部門。地方主義和貴族滲透到整個政治體系中。因此,她認為,解決體制問題的關鍵在於建立一種仁慈的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並使國家主權凌駕於地方貴族之上。

參考來源

  1. 瑪麗婭·特蕾莎,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