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吉首峒河國家濕地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湖南吉首峒河國家濕地公園峒河國家濕地公園共有濕地面積2850.89公頃,占公園總面積30.81%。參照《濕地公約》中的濕地分類系統,依據野外調查結果,將湖南吉首峒河濕地公園濕地主要劃分為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2大系統2大類6個類型。吉首峒河濕地公園是以寬谷河流、河漫灘、江心洲與草本沼澤為主體,包括庫塘、溝渠和稻田等人工濕地在內的複合濕地生態系統,同時還包括谷坡兩側森林生態系統,典型的湘西農耕文明、民俗風情和民族文化賦予濕地景觀[1]以特殊的魅力。已具備建設國家濕地公園的必要性和基本條件。
基本介紹
峒河國家濕地公園共有濕地面積2850.89公頃,占公園總面積30.81%。參照《濕地公約》中的濕地分類系統,依據野外調查結果,將湖南吉首峒河濕地公園濕地主要劃分為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2大系統2大類6個類型。
2009年12月,國家林業局「林濕發【2009】297號」批准湖南吉首峒河濕地公園進行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峒河國家濕地公園地處湖南省西部邊陲。地理坐標為:東經109°30′31.3″~109°50′33.3″,北緯 28°8′42.2″~28°28′16.9″,總面積 9253.78公頃。
吉首境內峒河沿線及八仙湖水庫第一重山脊以內為濕地公園的範圍。濕地公園由西向東呈帶狀分布,西起峒河源頭小龍村,東到河溪鎮與瀘溪縣交界處。涉及矮寨鎮、寨陽鄉、河溪鎮和雙塘鎮4個鄉鎮和峒河辦事處,30個村。
生態系統
吉首峒河濕地公園是以寬谷河流、河漫灘、江心洲與草本沼澤為主體,包括庫塘、溝渠和稻田等人工濕地在內的複合濕地生態系統,同時還包括谷坡兩側森林生態系統,典型的湘西農耕文明、民俗風情和民族文化賦予濕地景觀以特殊的魅力。已具備建設國家濕地公園的必要性和基本條件。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森林是「城市之肺」,而河流、湖泊等各種濕地則是「城市之腎」,城市因為有了森林和流動的水體而風景優美,空氣清新,景色宜人。近年來,吉首市圍繞打造「城市之肺」和「城市之腎」,大力實施50萬畝環城生態圈建設和峒河濕地公園建設,林水有機結合,實現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歷史沿革
時光回溯至1999年,該市20萬畝環城生態圈建設經州人民政府批准立項,規劃實施面積19.8萬畝。近年來,該市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着力建設生態吉首,全市封山育林50萬畝,大力開展退耕還林、世行貸款造林、日本小淵基金生態造林、國債資金造林等生態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6.8萬畝。因退耕還林工程成績突出該市被評為全國退耕還林先進縣,中外林業科技合作項目———小淵基金吉首市峒河生態造林工程被日方讚譽為優質工程。實現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資源雙增長,森林覆蓋率達到61.8%,林業用地面積增至122萬畝,森林蓄積量達138萬立方米,較1999年分別增長4.1%、9.8%、72.6%。
核心區域生態建設力度加大。啟動紅楓、芙蓉崗等七大森林公園建設,城市綠化覆蓋率、城區綠地率分別達到32.89%、27.1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7.16平方米。2008年,全市空氣良好天數增加到355天,境域內主要流域峒河、萬溶江水質保持在Ⅱ類以上,飲用水源水質合格率100%。2008年冬至2009年春,投入資金2200萬元,在重要交通要道、江河兩岸、城區四周精心組織實施「八百里綠色行動」,定植綠化大苗20餘種、127萬餘株,完成綠化美化面積1.4萬餘畝,同步啟動實施新老城區主要街道綠化美化工程,打造生態園林城市。
創新思路,強化節能和管護措施,積極開展生態綜合治理。在農村大力推廣新型適用節能技術,完成沼氣[2]池建設13000餘口,年可減少森林資源消耗13萬立方米。加強生態管護,計劃設置林業管護公益性崗位235個,實現村村都有護林員目標。
視頻
湖南吉首峒河國家濕地公園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關於濕地景觀,你需要知道的五大方面!,搜狐,2017-07-12
- ↑ 中國沼氣發展前景,搜狐,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