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測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海洋測繪》(CN:12-1343/P)是一本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大型雙月刊,自創刊以來,選題新奇而不失報道廣度,服務大眾而不失理論高度。頗受業界和廣大讀者的關注和好評。
《海洋測繪》研究內容:包括海洋大地測量、水深測量、海洋工程[1]測量、海洋重力與海洋磁力測量、海底地形測量、障礙物探測、海洋專題測量和海區資料調查、水文要素調查;以及各種海圖、海圖集、海洋資料的編制和出版,海洋地理信息的分析、處理及應用等。
簡介
海洋測繪是一門對海洋表面及海底形狀和性質參數進行準確測定和描述的科學。海洋表面及海底的形狀和性質是與大陸以及海水的特性和動力學有關的,這些參數包括水深、地質、地球物理、潮汐、海流、波浪和其他一些海水的物理特性。
發展階段
海洋測繪大致可分3個階段:①20世紀30~50年代中期,開始對海洋進行地球物理測量,包括海洋地震測量、海洋重力測量等。這階段利用回聲探測數據繪製海底地形圖,揭示了海洋底部的地形地貌;利用雙折射地震法獲取大洋地殼的各種地球物理性質,證明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有顯著的差異。②1957~1970年,實施了國際地球物理年(1957~1958)、國際印度洋考察(1959~1965)、上地幔計劃(1962~1970)等國際科學考察活動,發現了大洋中條帶磁異常,為海底擴張說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揭示了大洋地殼向大陸地殼下面俯衝的現象,觀測了島弧海溝系地震震源機制。③70年代以後,廣泛應用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于海洋測繪中。
海洋測繪專業院校
國內開設海洋測繪專業,且師資力量比較強的大學有兩家: 山東科技大學;華東理工大學。
海洋測繪專業在註冊測繪師考試中考核內容中所占比重很大。
主要方法
測量方法主要包括海洋地震測量、海洋重力測量、海洋磁力測量、海底熱流測量、海洋電法測量和海洋放射性測量。因海洋水體存在,須用海洋調查船和專門的測量儀器進行快速的連續觀測,一船多用,綜合考察。基本測量方式包括:①路線測量。即剖面測量。了解海區的地質構造和地球物理場基本特徵。②面積測量。按任務定的成圖比例尺,布置一定距離的測線網。比例尺越大,測網密度愈密。在海洋調查中,廣泛採用無線電定位系統和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基本理論
海洋測量的基本理論、技術方法和測量儀器設備等,同陸地測量相比,有它自己的許多特點。主要是測量內容綜合性強,需多種儀器配合施測,同時完成多種觀測項目;測區條件比較複雜,海面受潮汐、氣象等影響起伏不定;大多為動態作業,測者不能用肉眼通視水域底部,精確測量難度較大。一般均採用無線電導航系統、電磁波[2]測距儀器、水聲定位系統、衛星組合導航系統、慣性導航組合系統,以及天文方法等進行控制點的測定和測點的定位;採用水聲儀器、激光儀器,以及水下攝影測量方法等進行水深測量和海底地形測量;採用衛星技術、航空測量以及海洋重力測量和磁力測量等進行海洋地球物理測量。
視頻
海洋測繪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海洋工程類專業及其就業前景解析 ,搜狐,2018-05-19
- ↑ 什麼是電磁波?,搜狐,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