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體力學概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流體力學概論》,流體力學專著。L.普朗特著。1942年初版,至1957年共再版4次。L.普朗特去世後,他的學生K.奧斯瓦提奇和K.維格哈特等又按照原著的論述體系,為原著增補了許多新內容,仍採用原書名於1965年出版,作為第6版。曾先後被譯為英、法、俄、日等多種文字,中譯本196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郭永杯根據原書第3版的英譯本譯出。之後,陸士嘉又根據1969年的德文第7版修訂本譯出,作為中譯本的增訂本,198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9章,第1—3章介紹了流體力學基礎,第4—9章論述了在航空、水利、氣象諸方面的流體力學理論和應用。增訂本綜述了自20世紀初到60年代的流體力學研究成果,在論述上保持了原著強調物理直觀的特點,着重從觀察物理現象出發,對流體運動進行了研究分析,找出現象的物理本質和關鍵問題,然後將主要的物理關係用簡化的數學模型表達出來,並進行理論計算。第1章從流體靜力學角度研究了氣體和液體的物理特性和平衡問題。第2章介紹了流體運動學知識和理想流體動力學。第3章介紹了氣體動力學基礎。第4、5章研究了粘性流體的層流和湍流粘性阻力以及對流傳熱、傳質問題,對高速邊界層也有精闢論述。第6章論述了空氣動力學和水動力學實驗方法。第7章綜述了流體動力學在飛行器設計、推進技術和流體機械工程中的應用。第8章列舉了在氣象方面的應用。第9章分析研究了其他幾種流體動力學問題,如氣蝕、水錘、水上滑行面、水面波和多相流等。本書在流體力學界,享有極高的威望,其特點是注重基本物理現象和概念的講解,以便讀者很容易地建立起數學模型;而在數學推導上,則是簡單明了,以求很快得出結論,然後與實驗結果作比較。強調工程應用,對於諸如航空、水利和氣象等工程技術領域的許多重要問題均有論述。
作者簡介
L.普朗特(L.Prandtl,1875—1953),德國的力學家,近代流體力學奠基人。曾先後任漢諾威大學和哥廷根大學教授,由於其學術成就顯著,1925年後長期擔任馬·普朗特流體力學研究所所長。主要學術貢獻是: 1. 提出了邊界層理論。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繞物體流動的薄粘層的邊界層方程,為計算飛行器摩擦阻力、求解流動分離區和熱交換等問題奠定了基礎。2.建造了哥廷根式風洞,開創了風洞模型實驗技術,推動了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工作。3. 提出了舉力線理論、最小誘導阻力理論和舉力面理論,為機翼理論作出了卓越貢獻。4.提出了層流穩定性理論和湍流混合長度理論等,對層流轉換和湍流工程計算作出了貢獻。還培養了一批國際知名的力學家,包括馮·卡門、J.阿克萊特、A.L. 納戴、W. 普拉格等。S. P. 鐵木辛柯和J. P. 鄧哈托也曾跟隨他作過研究工作。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1],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2]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
視頻
流體力學概論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論文)百科全書的編纂體制與體例,道客巴巴,2015-07-08
- ↑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