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5月31日) |
汪道餘 | |
---|---|
出生 | 1898 年 |
國籍 | 民國 |
知名作品 |
|
汪道餘(WangDaoYu)(1898-1953年),出生在南陵壟上汪村(今工山鎮山峰村)人。家境貧寒,幼時進私塾,後以優異成績考取縣立第一高級小學。不久,汪道餘因聚眾抗議學校當局阻撓學生參加愛國遊行,被校方開除,遂轉入安慶第二模範學校。畢業後,考入聖保羅學校,約半年汪道餘隻身進京,入私立中國大學預科。翌年,進本科攻讀政治學。
民國8年(1919年),經黃龍、熊以謙(中共黨員,後均在廣州犧牲)介紹,汪道餘加入國民黨,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鬥爭的行列。民國13年,馮玉祥在北京發起了討吳(佩孚)倒曹(錕)運動,汪道餘投筆從戎,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學生隊隊長。"五卅"慘案後,他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先後在北平及察、綏等地組織罷課、罷市鬥爭。次年,汪道餘潛返安徽,活躍於合肥、舒城、六安、霍山一帶,以霍山諸佛庵為中心組織武裝暴動,由於泄密,被軍閥馬祥斌鎮壓下去。接着奔赴武漢,在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一混成旅任營指導員,三月後奉調十一軍政治部工作。
"四·一二"蔣介石叛變革命,對共產黨及國民黨左派實行血腥鎮壓。汪道餘異常憤慨,奮筆直書:"寧漢分裂蔣叛變,嗚呼革命幾中斷。長江水濁人慾橫,再度北伐重振軍"。民國十七年,他憤然解甲,入京創辦燕京通訊社,針砭時弊,宣傳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召喚民眾"打倒列強除軍閥",並利用兼任的北平市特別黨部(國民黨左派內部組織)主任身份,團結進步力量,掀起了"收復東交民巷、打倒朱琛"運動,因此激怒了統治華北的軍閥,他與李蔭楓(國史館館員)同時被捕入獄。獲釋後,汪道餘應馮玉祥的邀請,操筆執簡,致力於北京《民報》工作。《民報》被封,又改辦《華報》,繼續進行民主革命的宣傳鼓動活動。
民國20年隨馮玉祥赴南京參加馮、孔(祥熙)國事會談。繼之,馮委派他與李中興、支應麟一起創辦了二十九軍軍官學校,培養大批抗日軍政幹部。民國22年5月,馮玉祥在綏察地區組織抗日同盟軍,汪道餘任馮的秘書長。
民國24四年11月,受馮玉祥的重託,汪道餘與高新亞(曾任西南軍政委員會秘書長)、李蔭楓同往四川動員劉湘出川抗戰,被劉湘任為高級顧問。為加強愛國思想教育,整飭劉湘部隊,他組織"武德勵進會",創辦《武德月刊》,並不斷向劉湘進言,剖析形勢,痛陳利害,力主川軍參加抗戰。經斡旋商談,終於獲得成功,遂代劉湘草擬出席南京國防會議"國事十大主張"提案。民國26年,劉湘受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汪道餘擔任戰區政治部主任,隨同數十萬川軍,東出夔門,開赴蘇、浙、皖、贛、晉、豫六省區抗日前線。
不久,劉湘病死,戰區建制被蔣介石撤銷,政治部的活動亦被勒令停止。汪道餘含憤將戰區政治部留守漢口的抗日骨幹分別送往臨汾民族解放大學和延安。他悲憤交加,又長途跋涉重返成都,為策動川軍第二次出川抗戰而奔走。經多方運籌,將劉湘舊部四個獨立旅十一個保安團改編成三十集團軍,他擔任該集團軍高級顧問,後因該集團軍頭子王方舟背信棄義投靠蔣介石,他被迫離開三十集團軍,由沅陵率進步官兵二百餘人,徒步經貴州出烏江至四川萬縣,主持新兵訓練近一年,邊訓練邊擴充,總計為抗日前線輸送四個團零四個野戰營的兵力。
二次出川遇變後,汪道餘應留守川軍愛國將領的邀請,準備再次回到成都,醞釀第三次出川抗戰。途經重慶時,他多次往晤董必武,董必武及時轉達黨中央的意見,囑咐他入蓉後和四川省委書記羅世文接洽。遠在北京求學時,汪道餘和共產黨人就有過接觸,以後又在馮玉祥的軍營里結識了不少共產黨員,經其好友周新民、李一氓的介紹,他與共產黨的聯繫愈趨密切。在武漢,他曾多次和周恩來會晤。
民國26年冬,南京淪陷,南陵處在抗戰最前線,烽火遍地,人心惶惶,當時,一些青年失學在家,心情苦悶,徘徊彷徨。適值汪道餘(時任第七戰區政治部主任)由青陽來南繁前線視察。抵南陵時,和一些失學青年多次交談,後有袁芳灼等十餘人參加了政治部做抗日救亡工作。
汪道餘身着灰布軍服,不掛軍銜和武裝帶,和士兵一樣過着簡樸的生活。他對人既嚴肅又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常和群眾談家常,了解鄉土風情。一次,他去廣德前線視察,士兵們穿着單薄的軍服,列隊歡迎他作報告,他以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當前抗戰形勢,會後與士兵們同進晚餐,給士兵們莫大的鼓舞。
汪道餘的進步行為,早為國民黨反動派懷恨在心,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民國29年春節剛過,他被四名軍統特務綁架,關進行營監獄,經特務頭子戴笠親自審訊後,被押抵重慶,秘密關押近五年之久,後被解送西安軟禁於終南山。獄中,他堅貞不屈,吟詩以明其高風亮節:"一片赤心天日誓,莫須三字入囚牢"。"矢志革命已半生,歷盡艱難萬苦辛。錫麟剜心秋瑾死,斷頭台上亦平平"。
抗戰勝利不久,汪道餘獲釋。經風歷雨輾轉回到家鄉南陵,由於中統、軍統特務的警告恐嚇,他又被迫遠離家鄉重返西安,應支應麟的約請,以東南小學為掩護,積極與黨的地下工作領導人王寒秋、馬生輝取得聯繫,廣泛團結進步入士,策動胡宗南部屬劉季瀛起義,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黨中央立即電令汪道餘任十八兵團顧問,隨軍進川做川軍的策反工作。他帶着董必武、周恩來的函電,晉見了習仲勛書記、賀龍司令員。行至寶雞,獲悉四川劉文輝、鄧錫候、潘文華均已率部起義,遂奉命返回延安,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民政部副部長兼社會處處長。後經民革中央委任為民革陝西省委會籌備委員。大軍區撤銷後,汪道餘任西北行政委員會政治委員會辦公廳主任。1953年12月20日,病逝世於西安,終年5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