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棕尾虹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棕尾虹雉

中文學名:棕尾虹雉

拉丁學名:Lophophorus impejanu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

門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

綱目:雞形

目科:雉科

屬:虹雉屬

種:棕尾虹雉

亞種:無亞種[1] 命名者及年代 Latham, 1790 英文名稱 Himalayan Monal

棕尾虹雉(學名:Lophophorus impejanus):又名九色鳥,是雉科虹雉屬的一種。形象非常美麗,尤其是色彩絢麗的雄鳥,體長為69厘米,體重2000克,頭頂有一簇特別延長的藍綠色羽冠,其羽干細而裸出,羽端呈匙狀,向前捲曲,如同絲絨一般,甚為奇特,是虹雉中羽冠最漂亮的。

生活在海拔2500-4500米之間,終年被雲霧籠罩着的高山針葉林、高山草甸和杜鵑灌叢之中。主要食物是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芽、嫩葉、嫩枝、塊根、果實和種子等。分布於中國西藏南部、尼泊爾等地,是尼泊爾的國鳥。

體態特徵

棕尾虹雉頭頂有一簇特別延長的藍綠色羽冠,其羽干細而裸出,羽端呈匙狀,向前捲曲,如同絲絨一般,甚為奇特,是虹雉中羽冠最漂亮的。

全身的羽毛都閃耀着彩虹一樣的金屬的光澤,頭部為綠色;眼周裸出的皮膚呈海藍色;後頸和頸側紅銅色;背銅綠色,其餘上體紫藍綠色,下背和腰白色;下體黑褐色,具顯著的棕白色紋;尾棕紅色。

雌鳥全身的羽色顯得淡雅清秀,頭和羽冠、上體均為黑色,具皮黃色或白色紋;下背皮黃色,具黑色同心紋;頦、喉及前頸白色,其餘下體褐色,雜有黑紋或白色紋;尾羽棕色,具黑色橫斑和白色端斑。

眼睛內的虹膜為褐色;嘴角褐色;腿、腳黃綠至暗綠色。

大小量度:體重♂約2000克,♀約2000克;體長700-毫米;嘴峰50-54毫米;翅♂289-320毫米,♀259-287毫米;尾215-235毫米;跗蹠70-80毫米。(註:♂雄性;♀雌性)

生活環境

棕尾虹雉是典型的高山雞類,生活在海拔2500-4500米之間,終年被雲霧籠罩着的高山針葉林、高山草甸和杜鵑灌叢之中。白天活動,晚上棲於陡峭的岩石上或杜鵑灌叢中。

活動特點

常成群活動,冬季有時可以結成20-30隻的大群。那裡自然條件非常嚴酷,整個夏季幾乎總是在陰涼的細雨中和雲霧籠罩下度過的,即使是晴天也常被飄浮的白雲所繚繞,冬季則被皚皚白雪覆蓋,但它卻天生一付與環境相適應的本領。

食物主要是灌木草本植物的嫩芽、嫩葉、嫩枝、塊根、果實和種子等,有時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分布地區

棕尾虹

雉分布於阿富汗東部、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不丹印度東北部和緬甸北部,在中國分布西藏南部和東南部的定結、定日、聶拉木、吉隆、亞東、林芝、墨脫、察隅、波密等地。  ==

原圖鏈接]圖片來源於鳥網]]

繁殖形式

繁殖期為4-6月。營巢於林下植被較為稀疏的森林中,巢多置於有岩石,灌木或樹隱蔽下的地上或大樹洞中。

巢較簡陋,通常在落葉層上稍呈凹坑處。每窩產卵3-8枚,卵的顏色為淡黃色或皮黃色,具紅褐色和紫色斑點,卵的大小為59.6-69.8毫米×39.6-48.8毫米。孵化期28天。

物種數量

棲息地破壞:主要是不斷地擴大耕種面積和氂牛的放牧區,嚴重損害了棕尾虹雉的棲息地。

加之森林過度砍伐等多種因素,使棲息地面積越來越少。作為食物被捕獵:亂捕濫獵、毀巢取卵現象也時有發生。在印度尼泊爾密度都在每公頃0.15隻左右,在巴基斯坦密度更是高達每公頃0.34隻。

但在中國數量卻極為稀少,僅能見到零星個體,估計總數不足1000隻。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2]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3]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視頻

棕尾虹雉這種鳥兒也太漂亮了吧,真是不愧於它九色鳥的稱號

參考來源

  1. Lophophorus impejanus (Latham, 1790)), ITIS[引用日期2019-03-20]
  2. Himalayan Monal Lophophorus impejanus ), Bird Life interantional[引用日期2014-03-26]
  3. 棕尾虹雉詳細信息), 中國網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引用日期201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