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座星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國際音標為:/ˌanˈdrɒmədə/,也稱為梅西爾31、星表編號為M31和NGC 224,在舊文獻中曾經稱為仙女座星雲,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奎宿增廿一)是一個螺旋星系,距離地球大約250萬光年,是除麥哲倫雲(地球所在的銀河系的伴星系)以外最近的星系。
位於仙女座的方向上,是人類肉眼可見(3.4等星)最遠的深空天體。仙女座星系被相信是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星系,直徑約20萬光年,外表頗似銀河系。本星系群的成員有仙女星系、銀河系、三角座星系,還有大約50個小星系。但根據改進的測量技術和最近研究的數據結果,科學家現在相信銀河系有許多的暗物質,並且可能是在這個集團中質量最大的。然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最近的觀測顯示仙女座星系有將近一兆(1012)顆恆星,數量遠比我們的銀河系多。在2006年重新估計銀河系的質量大約是仙女座星系的50%[1],是7.1×1011M☉.仙女座星系在適度黑暗的天空環境下很容易用肉眼看見,但是如此的天空僅存在於小鎮、被隔絕的區域、和離人口集中區域很遠的地方,只受到輕度光污染的環境下。肉眼看見的仙女座星系非常小,因為它只有中心一小塊的區域有足夠的亮度,但是這個星系完整的角直徑有滿月的七倍大。
觀測簡史
最早的仙女座星系觀測紀錄可能出自波斯的天文學家阿爾蘇飛,他在《恆星》一書中描述它是「小雲」,星圖上的標記在那個時代也是「小雲」。第一個以望遠鏡進行觀測和記錄是德國天文學家西門·馬里烏斯,時為1612年,說它狀如牛角管中所見的燭光。在1764年梅西爾將他編目為M31,並誤以為西門·馬里烏斯是發現者,卻未察覺阿爾蘇飛在更加早期的工作。在1785年,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注意到在星系的核心區域有偏紅色的雜色,使他相信這是所有星雲中最靠近的「大星雲」,並依據星雲的顏色和亮度估計(並不正確)距離應在天狼星的2,000倍之內。
幾個世紀以來,天文學家都認為它是銀河系內的一個天體,所以才誤稱之為仙女星雲,把它當成是我們所在的星系內的、類似於其他發光氣體物質的旋渦星雲。直至20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哈伯才最終確定仙女座星系事實上是銀河系之外的分立的星系[2]。
科幻小說中出現的仙女座星系
仙女座星系在科幻小說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侵略本銀河系的外星生命來源,也常被認為是外星世界暨領域的場景,例如著名的科幻電影—《星際大戰》,就一直暗示發生在仙女座星系。
視頻
仙女座星系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科學美國人60秒:研究發現仙女座星系質量幾乎是銀河系兩倍,可可英語,2014-8-15
- ↑ 銀河系旁邊的姐妹星系「仙女座星系」,外星探索,2019-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