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謝舉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梁書·謝舉傳出自《梁書》,此史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1]
原文
謝舉,字言揚,中書令覽之弟也。幼好學,能清言,與覽齊名。舉年十四,嘗贈沈約五言詩,為約稱賞。起家秘書郎,遷太子舍人,深為昭明太子賞接。秘書監任昉出為新安郡,別舉詩云:「詎念耋嗟人,方深老夫托。」其屬意如此。嘗侍宴華林園,高祖訪舉於覽,覽對曰:「識藝過臣甚遠,惟飲酒不及於臣。」高祖大悅。
天監十四年,出為豫章內史,為政和理,甚得民心。普通四年,入為左民尚書。其年遷掌吏部,尋以公事免。六年,領步兵校尉。俄徙為吏部尚書,出為晉陵太守。在郡清靜,百姓化其德,境內肅然。罷郡還,吏民詣闕請立碑,詔許之。
舉少博涉多通,尤長玄理及釋氏義。為晉陵郡時,常與義僧遞講經論,徵士何胤自虎丘山赴之。其盛如此。先是,北渡人盧廣有儒術,為國子博士,於學發講,僕射徐勉以下畢至。舉造坐,屢折廣,辭理通邁。廣深嘆服,仍以所執麈尾薦之,以況重席焉。
大同三年,以疾陳解,徙為右光祿大夫,給親信二十人。其年,出為吳郡太守。先是,何敬容居郡有美績,世稱為何吳郡。及舉為政,聲跡略相比。六年遷太子詹事。舉父淪,齊世終此官,累表乞改授,敕不許,久之方就職。九年,遷尚書僕射。舉雖居端揆,未嘗肯預時務,多因疾陳解。敕輒賜假,並手敕處方,加給上藥。其恩遇如此。其年,以本官參掌選事。太清二年,遷尚書令,侍中、將軍如故。是歲,侯景寇京師,舉卒於圍內。詔贈侍中、中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尚書令如故。文集亂中並亡逸。
譯文
謝舉字言揚。是中書令謝覽的弟弟。幼年好學,有高雅的言論,與謝覽齊名.謝舉十四歲時,謝舉十四歲的時候,曾經給沈約寫過五言詩,被沈約稱讚、賞識。謝舉開始做官是秘書郎,後來調任太子舍人,深深被昭明太子賞識接納。秘書監任昉出京做新安郡太守,臨別給謝舉寫詩說:「如果想念老年人,便深記老夫的寄託。」他專注於謝舉就像這樣。謝舉曾經陪高祖在華林園吃飯,高祖向謝覽打聽謝舉的情況,謝覽回答說:「謝舉學識才藝超過我很遠,只是喝酒比不上我。」高祖非常高興。
天監十四年,謝舉出任豫章郡內史,處理政事溫和有條理,很得民心。普通四年,普通四年,謝舉入朝任左民尚書。同年又調任吏部尚書,不久因公事被免職。普通六年,兼任步兵校尉,不久調任吏部尚書,出京做晉陵太守。在晉陵郡清廉安靜,百姓被他的品德感化,管轄境內整頓有序。被罷郡守後回京的時候,當地官吏百姓到京城向朝廷請求,希望批准他們為謝舉立碑來褒揚他。皇帝下令答應此事。
謝舉年少時涉略廣博大多精通,尤其擅長玄理及佛教教義。做晉陵郡太守的時候,常常和義僧輪流講經,徵士何胤從虎丘山前來聽講。那時盛況就像這樣。先前,北渡人盧廣精通儒術,他是國子監博士,給學生講解儒術,僕射徐勉以下的人都來了。謝舉開始坐着,多次指出盧廣錯誤,言辭道理通達超俗,盧廣深深嘆服,於是將所執的 贈給他,還賜給他高貴的座席。
大同三年,因生病請求辭職,調職做了右光祿大夫,賞給親近隨從二十人。那年,出京做吳郡太守。先前,何敬容在吳郡有好的政績,世人稱他是何吳郡。等到謝舉做吳郡太守,名聲大略與他相當。大同六年調任太子詹事。謝舉的父親榭瀹,在北齊以此官而終,謝舉多次上表乞求改任,皇上沒有答應,(他)過了很久方才去任職.大同九年,調任尚書僕射,謝舉雖居宰相位,不願意參與時務,多次借有病請求解職,皇上賜給他假期,並親筆開處方,賜給他(皇上用的)藥。他竟收到皇帝如此的恩遇。這一年,謝舉以部門的主管官員的身份參與掌管選官的事。太清二年,調任尚書令,侍中、將軍照舊。這一年,候景侵犯京師,謝舉死在圍城內。皇帝下命令追封他侍中、中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尚書令照舊。他的文集在戰亂中一併去丟失了。[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