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書·到洽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梁書·到洽傳出自《梁書》,此史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1]

原文

到洽,字茂㳂,彭城武原人也。洽少知名,清警有才學士行。謝朓文章盛於一時,見洽深相賞好,日引與談論。每謂洽曰:「君非直名人,乃亦兼資文武。」朓後為吏部洽去職朓欲薦之洽睹世方亂深相拒絕除晉安王國左常侍不就遂築室岩阿幽居者積歲。樂安任昉有知人之鑑,與洽兄沼、溉並善。嘗訪洽于田舍,見之嘆曰:「此子日下無雙。」遂申拜親之禮。天監初,沼、溉俱蒙擢用,洽尤見知賞,從弟沆亦相與齊名。高祖問待詔丘遲曰:「到洽何如沆、溉?」遲對曰:「正清過於沆,文章不減溉;加以清言,殆將難及。」即召為太子舍人。御華光殿,詔洽及沆、蕭琛、任昉侍宴,賦二十韻詩,以洽辭為工,賜絹二十匹。高祖謂昉曰:「諸到可謂才子。」昉對曰:「臣常竊議,宋得其武,梁得其文。」

二年,遷司徒主簿,直待詔省,敕使抄甲部書。五年,遷尚書殿中郎。洽兄弟群從,遞居此職,時人榮之。七年,遷太子中舍人,與庶子陸倕對掌東宮管記。俄為侍讀,侍讀省仍置學士二人,洽復充其選。九年,遷國子博士,奉敕撰《太學碑》。十二年,出為臨川內史,在郡稱職。十四年,入為太子家令,遷給事黃門侍郎,兼國子博士。十六年,行太子中庶子。普通元年,以本官領博士。頃之,入為尚書吏部郎,請託一無所行。俄遷員外散騎常侍,復領博士,母憂去職。五年,復為太子中庶子,領步兵校尉,未拜,仍遷給事黃門侍郎,領尚書左丞。準繩不避貴戚,尚書省賄賂莫敢通。時鑾輿欲親戎,軍國容禮,多自洽出。

六年,遷御史中丞,彈糾無所顧望,號為勁直,當時肅清。以公事左降,猶居職。舊制,中丞不得入尚書下舍,洽兄溉為左民尚書,洽引服親不應有礙,刺省詳決。左丞蕭子云議許入溉省,亦以其兄弟素篤,不能相別也。七年,出為貞威將軍、雲麾長史、尋陽太守。大通元年,卒於郡,時年五十一。贈侍中。諡曰理子。昭明太子與晉安王綱令曰:「明北兗、到長史遂相系凋落,傷怛悲惋,不能已已。去歲陸太常殂歿,今茲二賢長謝。到子風神開爽,文義可觀,當官蒞事,介然無私。此之嗟惜,更復何論。談對如昨,音言在耳,零落相仍,皆成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

譯文

到洽,字茂公,是彭城武原人。到洽年輕時知名,清高機警有才學品行。謝眺的文章在當時很著名, 見到到洽頗為賞識喜愛,每天邀請他_起談論,經常對到洽說:「你不僅僅是名人,也兼備文武才能。」 謝眺後來擔任吏部郎,到洽離職,謝眺想舉薦他,到洽看到正值亂世,深加拒絕。(到洽)被授任為晉 安王國左常侍,沒有就任。於是在山岩邊修建房舍,隱居了幾年。樂安人任昉有懂得鑑別他人的能力, 和到洽的哥哥到沼、到溉都關係很好,曾經在田間房舍拜訪到洽,見到他後讚嘆說:「這人日後天下無 雙。」

於是使用拜見朋友父母的禮節。天監初年,到沼、到溉都受到提拔,到洽格外被知遇賞識,堂弟 到沆也與他名聲相等。高祖詢問待詔丘遲說:「到洽與到沆、到溉相比怎麼樣?」丘遲回答說:「(到洽) 正直清廉超過到沆,文章不遜色到溉;加上能清談,二人恐怕難以比得上(到洽)。」當即徵召到洽為太子 舍人。高祖到華光殿,詔令到洽和到沆、蕭琛、任侍奉飲宴,賦二十韻詩篇,因為到洽的文辭最為工巧, 賞賜絹布二十匹。高祖對任昉說:「到氏兄弟可以稱為才子。」任昉回答說:「臣下時常私下議論,宋得 到武將,梁得到文人。」天監二年,調任司徒主簿,在待詔省值勤,詔令派他抄寫經部書籍。天監五年, 調任尚書殿中郎。到洽的兄弟親族,接連擔任這個職位,當時的人覺得他們很榮耀。天監七年.調任太 子中舍人,和庶子陸俺分別掌管東宮文書記載。不久擔任侍讀,侍讀省依然設置學士二人,到洽又充任 人選。

九年,調任國子博士,奉命撰寫《太學碑》。十二年,外調出任臨川內史,在郡中稱職。十四年, 入京任太子家令,調任給事黃門侍郎,兼國子博士。十六年,調任太子中庶子。普通元年,以本身官職 兼任博士。不久,進入尚書省擔任吏部郎,(當時)請託在他那裡全部行不通。不久調任員外散騎常侍, 又兼任博士,因母親去世而離職。普通五年,又擔任太子中庶子,兼任步兵校尉,未就任,隨之調任給 事黃門侍郎,兼任尚書左丞,糾舉從不避開貴戚,對尚書省實施賄賂也行不通。當時皇帝想要親自出征, 軍隊國家的禮儀,多由到洽制定。普通六年,調任御史中丞,彈劾糾察無所顧忌,有強勁正直之稱,當 時風氣為之整肅。因公事降職,仍然身居職位。

按舊制度,中丞不能進入尚書下舍,到洽的哥哥到溉擔 任左民尚書,到洽援引親屬不應有妨礙的條款,送尚書省詳細決斷。左丞蕭子云建議准許進入到溉的官 署,也是因為他們兄弟一向忠厚,不相區別的緣故。普通七年,外出任貞威將軍、雲麾長史、尋陽太守。 大通元年,在郡中去世,享年五十一歲。追贈侍中。諡號為理子。昭明太子給晉安王蕭綱下令說:「明 北、到長史相繼逝世,悲傷惋惜,不能平息。去年陸太常亡故,現在二位賢人長辭。到洽風度開放爽朗, 文采章法都可作為榜樣,身居職位而處理政事,耿介沒有私心。這樣的嗟嘆惋惜,還有什麼可談論的? 談論、對話仿佛在昨天,聲音還在耳邊,相繼辭世,都成陰間之人。每當想到這裡,何時可以談論?」 [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