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修齊(王志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格致.修齊》是中國當代作家王志祿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格致.修齊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第六章:「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翻譯過來,即是說: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謙讓心是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智的開端。概括講即為仁、義、禮、智「四心」。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有這四種開端卻說自己不行,這是自己害自己。「四心」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擴充惻隱之心,就得到仁愛之德。發心愛家人,愛鄰里,愛社稷(國家);擴充羞惡之心,就得到義之德,就能信守道義法紀;擴充辭讓之心,就得到禮之德。恭敬有禮、謙虛謹慎;擴充是非之心,就得到智之德。明辨大是大非,行義以達道。用西方人的話講,惻隱之心也就是「良知」。
有人認為孟子的「四心」屬於主觀唯心主義的東西。但也有研究表明,孟子承認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思想意識,他也承認事物各有客觀規律,而且應該依照客觀規律辦事。我們知道,判斷唯心還是唯物,只有一個標準,即以思想意識為第一性的,還是以物質為第一性的。孟子只講人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這是仁、義、禮、智的四端。端就是萌芽,也可以說是可能性。說人有某種可能性,並不等於說人有某種思想意識。此外,《告子上》說,孟子曾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又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這就是說,「四心」是人之內生,是本心,而非外來。但隨後孟子也有過「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的論述。然而,17世紀英國哲學家和醫生約翰·洛克則說,良知不是天生的,有很多人沒有良知。良知即為仁。荊門郭店竹簡的發現,使我們更清楚認識到「仁內義外」曾經是戰國中期儒家學者普遍接受的觀念。
按照這種觀念,有些道德意識和行為(仁)是人內心具有的,而有些(義)則是外部規定的,兩種道德意識和行為在人的成德過程中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李澤厚在論述道德時也談到了兩德說,並未講唯心與唯物。從生物學角度看,我以為仁、義、禮、智是人與動物所內生的,至少是高等動物。比如說,神經系統比較發達的動物,狗即能表現出仁、義、禮、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