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雜談七月(郁達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雜談七月》中國現代作家郁達夫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陰曆的七月天,實在是一年中最好的時候,所謂「已涼天氣未寒時」也,因而民間對於七月的傳說,故事之類,也特別的多。詩人善感,對於秋風的慘澹,會發生感慨,原是當然。至於一般無敏銳感受性的平民,對於七月,也會得這樣謳歌頌揚的原因,想來總不外乎農忙已過,天氣清涼,自己可以安穩來享受自己的勞動結果的緣故;雖然在水旱成災,豐收也成災,農村破產的現代中國,農民對於秋的感覺如何,許還是一個問題。

七月里的民間傳說最有詩味的,當然是七夕的牛郎織女的事情。小泉八雲有一冊銀河故事,所記的,是日本鄉間,於七夕晚上,懸五色詩箋於竹竿,擲付清溪,使水流去的雅人雅事,中間還譯了好幾首日本的古歌在那裡。

其次是七月十五的盂蘭盆會,這典故的出處,大約是起因於盂蘭盆經的目蓮救母的故事的,不過後來愈弄愈巧,便有刻木割竹,飴蠟剪彩,模花葉之形狀等妙技了。日本鄉間,在七月十五的晚上,並且有男女野舞,直舞到天明的習俗,名曰盆踴。鄙人在日光,鹽原等處,曾有幾次躬逢其盛,覺得那一種農民的原始的跳舞,與月下的鄉村男女酣歌戲謔的情調,實在是有些寫不出來的愉快的地方。這些日本的七月里的遺俗,不知道是不是我們隋唐時代的國產,這一點,倒很想向考據家們請教一番。

因目蓮救母的故事而來的點綴,還有七月三十日的放河燈與插地藏香等鬧事。從前寄寓在北平什剎海的北岸,每到秋天,走過積水潭的淨業庵頭,就要想起王次回的「秋夜河燈淨業庵」那一首絕句。聽說紹興有大規模的目蓮戲班和目蓮戲本,不知道這目蓮戲在紹興,是不是也是農民在七月里的業餘餘興? [1]

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蔭生,浙江富陽人。早年留學日本,1921年出版小說集《沉淪》,與郭沫若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回國後從事新文學創作,主編《創造季刊》《洪水》等文學刊物。1928年與魯迅合編《奔流》雜誌,1930年參加左聯。郁達夫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最活躍的作家之一,在小說、散文、舊體詩詞及評論方面都有佳作。同時,郁達夫具有強烈的民族氣節,積極從事抗日宣傳活動,後被日軍憲兵殺害。 主要作品有:《沉淪》,《蔦蘿集》、《小說論》,《日記九種》、《空虛》、《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和《閒書》等。[2]

郁達夫散文特點:首先,強烈地表現作家個性,這是郁達夫散文創作的理論認識,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散文中無所顧忌地對自己的思想、生活細節進行詳細的描寫,非常強效地表現了他「自敘傳」的獨特風格。第二,憂鬱感傷的情凋。郁達夫的散文,與小說一樣與眾不伺,憂鬱感傷的情調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創作中。第三,恣肆坦誠、熱情呼號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迴腸盪氣的詩的調子。另外,郁達夫散文中那種不拘形式縱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達夫的散文發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着迴腸盪氣的詩的情調,熱情坦白,毫無遮掩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裡的苦悶心情,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鬱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