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之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天平之甍》,日本長篇小說。井上靖著。1957年連載於日本《中央公論》雜誌,同年中央公論社出版單行本。第1版中譯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7年出版,第2版中譯本1980年出版,樓適夷譯。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5章,中譯本約8.4萬字。取材於中國唐代鑒真法師渡日傳法史跡:公元733年(日本聖武天皇天平5年),第9次遣唐船從難波津(今大阪港)啟航前往中國,船上的遣唐使團中有4名留學僧普照、榮睿、戒融、玄朗。4個月後他們到達洛陽、長安,開始不同的留唐生涯。榮睿和普照苦學修行,為報效祖國決意請唐朝高僧赴日傳授戒律;戒融不安於埋頭讀書,卻結交廣泛,打算走遍廣闊的大唐,後終於托缽雲遊,音信杳無;玄朗膽小怕死,不願冒險回國,最後娶了唐女為妻,歸俗唐土。在榮睿和普照的誠懇請求下,唐朝高僧鑒真法師不顧社會阻力和地理障礙,毅然發願東渡日本,在前後11年間,6次起行,5度失敗,航海3次,歷盡千辛萬苦;在渡日路途中,榮睿歷經折挫,獻出了生命;老留學僧業行把嘔心瀝血、花了數十年抄成的大批經卷,連同自己的生命共沉萬頃海底。堅定的信念使普照伴隨鑒真師弟克服重重困難,最後終於渡日成功,而鑒真因操勞過度也雙目失明。鑒真大師赴日後,設壇授戒,講經傳道,修建佛寺,影響遍及日本。在他精心建造的奈良唐招提寺,有一對從中國運來的鴟尾裝飾在大殿屋脊兩端的甍上,象徵當時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的血肉因緣。
本書以藝術創作的手法,生動地描述鑒真東渡這一歷史事件及幾位中日歷史人物的悲壯遭遇和動人事跡,有力地表現中日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艱苦卓絕的歷史過程。書中細膩的心理刻畫、濃重的抒情及古樸的風格贏得讀者的讚譽,被認為是作者歷史小說中的代表作。為此,作者獲得1958年度日本文部大臣獎。
作者介紹
井上靖(1907— ),日本當代著名作家,日本藝術院會員。生於軍醫家庭,童年在原籍靜岡縣鄉村度過,1936年畢業於京都大學哲學專業,大學期間發表長篇徵文小說《流轉》獲千葉龜雄大眾文學獎。畢業後入大阪每日新聞社,後應徵入伍赴中國,次年因病回國任美術記者。1949年發表小說《獵槍》、《鬥牛》,獲日本最高文學獎「芥川獎」,後不斷發表多種題材的佳作,成為戰後日本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1976年獲日本國家文化勳章。主要著作有《樓蘭》、《敦煌》、《蒼狼》、《風濤》、《天平之甍》、《冰壁》、《海峽》、《群舞》、《花壇》等長篇及6部巨作《海神》等。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
視頻
天平之甍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文獻的概念,豆丁網,2008-11-13
- ↑ 著作與論文的優勢對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