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城市的曲線(韓心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城市的曲線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城市的曲線》中國當代作家韓心澤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城市的曲線

自從打破了城牆對城市的限囿,城市形體便如科幻片裡的「異形」般變得越來越不規則,邊界更是奇形怪狀的不斷變化着、漫延着。

但對發展速度的追求,又驅使一些城市對老街老路無差別進行標準化的截彎取直,橫平豎直的幾縱幾橫格局,把城市規範成大小几何造型與粗細直線相拼接的組合體。

而筆直的大道與圓形車輪的關係,就簡單明了的辯證了速度與激情不能單靠直線的道理。

單就一座城市的魅力而言,如果坐落在青山線條柔美的臂彎里,城市就會平添幾多靜逸之氣,如果布局在江河曲線溫婉的兩岸,更會給城市增加秀麗的姿色。不能依山傍水的城市,多植一些花草樹木,草木高低錯落形成的豐富線條,也會讓城市含蓄出幾分風情。

人類加緊用線段和稜角改造世界,大自然則堅持用曲線勾勒萬物。即使人類的建築坍塌為廢墟,大自然也會耐心的一點點抹平廢磚爛瓦細碎的稜角,最終在廢墟上再隆起一道優美的弧線。

時代輪轉,如今,曲線對於大多數城市正成為奢侈的存在。

沒有豐沛的資金,和大師的手筆,城市建築不敢輕易彎曲線條。正因如此,那些具有科幻感的流線造型的大型建築,大多成為一個城市,至少是這個城市一定區域的新地標。未來的城市建築,曲線造型也許會普遍替代幾何造型。所以,那些醒目的前衛的曲線,也是代表一個城市發展程度的曲線。

城市寸土寸金,且愈加擁擠,繼樓層越來越高之後,交通也被迫向城市上空拓展,這便是高架橋,這些憑科技與實力搭建的造型,放膽把城市道路在空中彎曲出各種弧度。當夜晚璀璨的路燈車燈交相輝映,車流扭結成一條條五彩光帶,在城市半空迴環交叉纏繞的立交橋上蜿蜒疾駛,譜出夢幻般的韻律,在一些大都市,甚至成為比矗地摩天、五光十色的高樓大廈更壯美綺麗的城市夜景。

即使四線及以外的城市,包括縣城,也在通過修建越來越漂亮的城市園林與景觀大道,努力追趕大都市用曲線抒寫城市新韻律的節奏。

園林起源於對城市的綠化。不管城市怎麼發展,它們也是鄉村的後裔,一直存留着對大自然的緬懷。於是城市一邊侵蝕着鄉村與大自然的領地,一邊以「美」為標準,去蕪存菁,優選花草樹木對城市空間見縫插綠。城市已無法完全複製或不容許有原生態的自然美,而是對自然美進行提升與再造。這樣,城市收容的自然就顯得整肅而溫順,並因專門的管理與照看,較原生態的自然嬌貴秀雅許多。

所謂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就是邀請大自然里的「菁英」和我們共享城市生活待遇,同時讓我們不出城市享有身處大自然的「山水之怡」。只是市民要與「菁英」們和諧相處,就要進一步創造同樣適宜「菁英」們生存的環境。於是,城市出現了遊園與公園,進而在園中模擬鄉間小路,鋪就了一條條交錯但通達的曲徑。

園裡那些由磚石鋪就的曲徑,只需拐一個彎兒,就能把人們由樓群帶進叢林,由喧囂引入幽靜,不知不覺中就抖落了一身的浮塵與浮躁。曲徑對我們的腳心與內心,都是一種舒適的揉捏,卻也使我們漸漸適應了再造的城市生態,最後迫使我們向城市新生態徹底妥協,甚至被我們稱為詩和遠方的旅遊景區也在全面遊園化。而真正面對原生態自然的荒蕪粗糲,特別是未經開發的高山大河,那莽蒼渾樸、斗折繁複的線條,只會讓在公路上望向車窗外壯景的我們,徒然發出疾駛而過的驚嘆。

我個人傾心於寄身的小城近幾年建成的那條景觀大道。自從這條景觀大道正式開通,我有幸下班後沿着這條盪青漾綠的道路一路步行回家。準確地說,是把大道兩側串聯一個個遊園的曲折漫長的步行道作為身心的歸途。四季常青的樹木,各季不同的花卉,積土而成的小丘上的涼亭,道旁花木間別致的驛站,讓兩串遊園仿佛是給主道鑲上的兩條錦繡花邊,這花邊常年景致怡人、芳菲馥郁,使徜徉在移步換景的遊園中一段段S形步行道上的腳步異常適意。現在,沿着這步行道漫步,正成為這個城市越來越多人的消遣方式

腳步彎彎曲曲,心裡的各種美好情緒也在起起伏伏。這長長的曲折的步行道就適宜隨心信步,常常明明枉走了不少路,偏偏比走直路更覺輕鬆愉悅。連風,在曲徑上,也有了和你躲迷藏的耐心,在疏枝密葉間輕靈地穿過穿來,讓人只想挽着靈慧的四季風,就這樣將漫漫人生掩映在一路芳林佳卉之中。曲徑幽處,花木深處,既收藏着城市嬌媚的四季,也收容着我們內心的柔軟生硬城市輪廓在腳下和心中整個地生動柔和起來。

如果沿着長長的曲徑一直前行,終會走向城市郊區,並旁逸幾條通往荒郊野外的更細窄的小路,就是魯迅說的那種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的羊腸小道。羊腸小道在淒淒荒草與零散的小片農田間迤邐蛇行,慢慢的,視野里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少,小道則絲帶般悠長悠遠的把我的目力牽引到望望不可及的遠方。天地豁然開闊,風的天縱神筆在深廣湛藍的蒼穹上任意塗抹,揮灑出的萬狀雲態,極盡天道自然的悠悠氣韻之美。

身體在城市中生存心靈卻一直追憶着大自然中的詩意棲居。城市里的那些曲線或許既代表不了城市,也代表不了自然,它們只是一座座橋樑,一道道港灣,對城市與自然進行溫和的聯結,對二者的矛盾進行微妙的調諧,努力撫慰着城市人的目光與內心。[1]

作者簡介

韓心澤,男,供職於登封市委宣傳部,有70餘篇散文作品見於《國土資源報》《河南文學》《河南日報》《河南經濟報》《鄭州日報》等報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