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觀察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觀察使》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三筆》卷七。

原文

唐世於諸道置按察使,後改為採訪處置使,治於所部之大郡①。既又改為觀察,其有戎旅②之地,即置節度使。分天下為四十餘道,大者十餘州,小者二三州,但令訪察善惡,舉其大綱。然兵甲、財賦、民俗之事,無所不領③,謂之都府,權勢不勝其重,能生殺人④,或專私⑤其所領州,而虐視支郡。元結為道州刺史,作《舂陵行》,以為「諸使誅求符牒二百餘通」,又作《賊退示官吏》一篇,以為「忍苦裒斂⑥」。陽城守道州,賦稅不時⑦,觀察使數誚責⑧,又遣判官督賦,城自囚於獄。判官去,復遣官來按舉。韓愈《送許郢州序》云:「為刺史者常私於其民,不以實應乎府,為觀察使者常急於其賦,不以情信乎州,財已竭而斂不休,人已窮而賦愈急。」韓皋為浙西觀察使,封杖決安吉令孫澥至死。一時所行大抵類此,然每道不過一使臨之耳。今之州郡控制按刺者,率五六人,而台省不預,毀譽善否⑨,隨其意好,又非唐日一觀察使比也。

注釋

①治於所部之大郡:治理各道的大郡。

②戎旅:軍隊。

③無所不領:沒有什麼不管的。

④能生殺人:掌握生殺大權。

⑤專私:專門偏私。

⑥裒斂:聚斂財物。

⑦賦稅不時:官府不定時徵收賦稅。

⑧誚責:責問。

⑨毀譽善否:誹謗或者稱讚。

譯文

唐代於各道設置按察使,後來改為採訪處置使,治理各道的大郡。既而又改為觀察使,有軍隊的地方,即設置節度使。唐代劃分全國為四十多道,大的管轄十多個州,小的管轄二三個州,僅命令他訪察善惡,動問一道的大事。但是他們連兵甲、財賦、民俗的事無所不管,當稱為都府,權勢極重,有生殺大權,或專門偏私他所在的州,而侵害其他各州。元結任道州(今湖南道縣)刺史時,曾作有《舂陵行》一篇,認為「各使索要傳達命令的憑證有二百多道」,又作《賊退示官吏》一篇,認為觀察使「忍心百姓痛苦加以聚斂」。陽城為道州刺史時,官府對賦稅不定時加以徵收,觀察使數次加以責問,又派遣判官親自監督收,陽城沒有辦法,只好自己把自己囚禁於獄中。判官走了以後,又派遣官吏來審察他。韓愈《送許郢州序》說:「任刺史的人常常偏私於本州百姓,不以實情報於府,任觀察使的人常常急於收取賦稅,不以實情對待州府,財力已經枯竭而賦斂不止,人民已經貧窮而稅收更加緊急。」韓皋為浙西觀察使時,用大杖將安吉縣令孫澥打死。一時所為大致如此,但當時每道不過一個觀察使。現在的州郡控制按察使、刺史的人通常是五六人,而台省官吏不加干預,誹謗也好稱讚也好,隨他們的情趣,又不是唐代一個觀察使可以相比的。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1]、王應麟的《困學紀聞》[2],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3]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容齋隨筆》[4]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視頻

唐觀察使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