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同生作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同生作用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指沉積物形成初期,在其最表部與上覆水體相接觸中所發生的變化。海洋沉積中的同生作用稱「海解作用 「或」海底風化作用」。由於「海解作用」這一術語應用廣泛,所以常被用作同生作用的同義詞。這是當碎屑顆粒剛剛沉積于海底,在它未曾被埋藏又未再搬運時,與底層海水發生的化學反應。同生作用的主要影響因素有pH、Eh值、有機質及礦物成分等。海解作用中形成的代表性新生礦物是海綠石、結核型鐵錳、鈣質礦物、沸石等。如海綠石可能是由粘土、雲母或長石在海底緩慢水化和進行離子交換形成的。

在這個階段中沉積物的上部還沒有和沉積介質脫離,常呈膠體狀態,所含水分也較多,因而沉積物質點之間以及沉積物質點與周圍環境中的物質之間同時進行相互作用,於是使一部分礦物溶解,另一部分由於介質條件發生改變逐漸固結而進入成岩作用階段。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原稱「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是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由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共同領導、中國科學院代管的全國性機構。

全國名詞委的任務是負責制定中國科學技術名詞規範化工作的方針、政策、原則和規劃;負責組織科學技術各學科的名詞審定、公布及協調、推廣應用工作;開展海峽兩岸及華語地區科學技術名詞的交流、協調和統一工作;組織開展中國術語學學科建設和中國國內外術語學學術交流活動。

據2018年10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官網顯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辦事機構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各名詞審定分委員會95個;聘請了中國學科著名學者、專家、教授135人擔任全國委員;數千位科學家參加過名詞審定工作。

參考文獻